针刀治疗腰椎滑脱症
腰椎前移位症就是腰椎假性滑脱症,是腰椎滑脱的一种类型。这一疾病的含义是,腰椎体无椎弓的病理性改变,即无椎弓断裂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腰椎位置上的改变。
相关解剖
腰椎有五块,椎体高而大,呈横肾形,上下面平坦,前面较后面略凹。各椎体相互连结而形成腰椎的前凸。椎弓根粗大,椎板宽短而厚,椎孔呈椭圆形或三角形。棘突呈长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后。关节突呈矢状位,上关节突凹陷,向后内方;下关节突的关节面隆凸,向前外方。由于腰椎关节突呈矢状位,上、下关节突呈内、外关系,因此不易发生单纯性脱位,往往合并一侧关节突骨折。腰椎上关节突的后缘有一卵圆形隆起,称乳突。腰椎的横突薄而长,前后扁平,伸向后外方。横突根部的后下方有一小结节,称副突。同一腰椎上的乳突和副突之间形成一骨沟,有乳-副突韧带横跨其上,形成骨纤维管,管内有脊神经后内侧支通过。
椎弓呈半环形,与椎体后面围成椎孔。椎弓前面窄细为椎弓根,向前连结椎体后外侧。相邻两腰椎的椎弓根围成椎间孔。椎弓后部宽而扁称椎弓板。约在椎弓板与椎弓根的结合部,向上、下伸出成对的上、下关节突;同时向两侧伸出横突;两侧椎弓板于后正中线融合并伸出棘突。如果椎弓板在后方不融合则成为脊柱裂。
腰椎间藉关节囊、韧带和椎间盘等韧带组织连结起来。正常腰椎有上、下关节突相互绞锁,关节囊肥厚而坚韧,故腰椎关节稳定性大。腰椎间尚有前、后纵韧带加强。此二韧带在腰部较脊柱他处相对薄弱,但连结上、下椎弓板间的黄韧带却较厚。
总起来说,腰椎有其稳定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薄弱环节。L4-5部位正好是人体重心线通过的部位,承受的力最大。腰椎的前凸弧度最大的部位也是L4-5,所以L4-5部位所受的剪力也最大。同在此处,前、后纵韧带在腰部却又最薄弱,稳定腰椎的力量相对减弱,故腰椎假性滑脱最易发生的部位即在L4-5处。如从腰骶关节面看,它的上关节面为向前倾斜的关节面,该关节面又是躯干下段受力最大的部位,所以,腰椎假性滑脱有时也发生在L5-S1的部位。
病因病理
一、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
椎弓水平化与椎间关节水平化 这是一种发育异常和解剖结构的缺陷(图4-7-2-1),是腰椎前移位的解剖学基础。由于椎弓和关节突的水平化,使椎体的前滑力量增大;如有椎间盘和韧带的变性,则可促其滑脱的发生。
韧带薄弱 一般认为,L4-5关节突关节为斜位,且L4横突最短。L4又为腰椎前凸之弓顶,活动范围最大,而此处的韧带又最薄弱。所以,此处腰椎滑脱最易发生。当有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时,L4也易发生滑脱。腰骶关节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因为L5-S1关节突关节几乎为冠状位,可以抵御腰椎体的前滑力量。因而,L5的发病率较L4次之。
2、生物力学因素
正常腰骶角平均为130°,L5椎体指数为90°,当腰椎退变滑脱时,腰骶角和L5椎体指数两者的数值均增加,因而腰椎前凸增大。L4受到异常负荷的长期作用,后关节突变性加重,椎间盘及韧带稳定功能大大减弱,导致腰椎滑脱发生。
3、与工作体位有关 长期弯腰工作,长期坐位工作,可使椎弓、椎间的关系水平化,易于移位。
4、内分泌因素 有人认为腰椎假性滑脱与妇女怀孕、分娩及月经有关,内分泌的改变使韧带松弛,而在经绝期又会出现骨质疏松,韧带松弛,关节磨损加重也会导致腰椎滑脱。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病史
一般无明显外伤史,多有慢性腰痛史,发病缓慢,发病率女(9.1%)多于男(5.8%)。此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多在40~60岁发病。然而就诊者却男多于女。发病部位以L4-5节段最多,约占79.5%;其次为L5-S1节段;L3-4更少,仅为L4-5发病率的1/6。
二、症状
腰部酸胀沉重乏力 早期症状常为腰部酸胀、沉重和乏力感、同一姿势不能持久。
腰臀及大腿痛 一般先有间断性腰、臀和大腿痛;疼痛为酸痛、牵拉痛、烧灼感等,与气候无关,重时呈持续性。
不能负重 稍负重则疼痛加重,如背包、提物等。
下肢无力 有时打软腿,易跌跤。
规律 坐位、蹲位时症状缓解,腰后伸时症状加重。
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症 重者可有脊髓、神经根等的压迫症状,下肢麻木,有坐骨神经放射痛,感觉异常等,如发凉、易冷、剌痛等。
间歇性跛行 腰椎滑脱多伴有椎管狭窄,因而常有间歇性跛行症状,但骑自行车无困难。
鞍区麻痹症状 少数病人可有会阴麻木,大、小便贮留或失禁。
三、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的意义
应摄正、侧、双斜位像。
1. 腰椎正位片 无诊断意义,可见骨质增生、边缘硬化、脊柱侧凸、脊柱旋转等表现,可作鉴别诊断参考。
2. 腰椎侧位片 明显可见脊椎滑脱的部位和程度,一般为一个节段,个别也可有多个节段滑脱的。另外,也常见腰椎不稳征象。因为腰椎椎间关节中,腰骶关节持重最大,如该关节不稳定,则易致关节损伤。其X线表现,如图所示:
3. 斜位像 可除外椎弓峡部裂。
(二)X 线测量
1. 腰椎滑脱的测量 以腰椎侧位片进行。
(1)正常T12-S1椎体后缘呈一条弧线,将骶骨上面或L5椎体上面分成四等分,观察L5、L4等滑脱椎体后缘(即后下角)的位置。根据腰椎前移程度将脊椎滑脱分为四度:
Ⅰ°滑脱 由椎体后缘(即后下角)算起,不超过1/4;
Ⅱ°滑脱 由椎体后缘算起,不超过2/4;
Ⅲ°滑脱 由椎体后缘算起,不超过3/4;
Ⅳ°滑脱 由椎体后缘算起,大于3/4。
(2)Mesechan线测量法 第5腰椎的滑脱程度亦可根据L4后下缘至骶骨后上缘连线与L5后上下缘连线的关系来确定:
正常两线应在L4以下相交,交角不超过2°;如两线平行,其距离不超过3mm。
轻度滑脱 交角为3~10°;平行距离为4~10mm。中度滑脱 交角为11~20°;平行距离为11~20mm。重度滑脱 交角大于20°;平行距离超过20mm。
(3)葛兰特(Garland)测量法 沿第一骶骨上缘划一平行线,再在第一骶骨的前上缘划前一线的垂直线。正常或仅有峡部断裂而无滑脱者,则第五腰椎的前下缘在垂直线的后方约1~8mm。当有滑脱时,第五腰椎的前下缘与垂直线相接触或在垂直线的前方。
2. 腰椎骨矢径(前后径)的测量自椎骨棘突后缘至椎体前缘的中点画一直线,代表椎骨的前后最大径线。腰椎前移位(腰椎假性滑脱)症时,因无椎弓崩裂,椎体和附件一并前移,椎体
前后径线不会增长,故其前后径线的距离不变,滑脱椎的棘突的尖端位于上位棘突尖端的前方,深陷于皮肤之下;真性滑脱时,因椎弓峡部裂隙的存在,使椎骨的前后径延长。
(三)CT、MRI检查
因为X线检查对于腰椎滑脱的诊断已经足够,故很少再做CT、MRI检查。如为鉴别诊断之用,亦可进行检查。在CT检查(图4-7-3-3)时,可发现滑脱椎体的双边影。如图所示。为鉴别诊断需要,可做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同时可更清楚地观察到脊髓、神经根等的改变。
四、鉴别诊断
主要为真、假腰椎滑脱的鉴别。要摄正、侧、斜位X线片,观察有无椎弓峡部裂。有者为真性滑脱;无者为假性滑脱。腰椎滑脱常与椎管狭窄合并存在,故不仅应该认真鉴别,也要注意是否是两病合并存在。如同时存在就应两病同时进行治疗。
针刀微创手术治疗
1、体位
俯卧位,腹下垫枕,使腰椎呈平直或轻度后凸状,以使术野开阔。
2、体表标志
髂嵴最高点。
脊柱腰段下部阶梯状凹陷处。
3、定点
(1)移位椎关节囊与横突(上下缘)点
定于相应左右横突中点,左右各1点,松解病变椎间小关节与横突间韧带。
(2)移位椎相邻横突缘点
左右各横突中点定1点,进一步松解病变椎相邻间横突间韧带。
(3)移位椎黄韧带点
松解黄韧带,进一步松解椎间的纤维连接力,有利于牵引复位。
(4)合并症病变点
脊神经后支卡压点、梨状肌综合征点与滑脱椎相关的软组织的损伤,所以也要一并给予针刀治疗。
一、消毒与麻醉
病变部位棘间点的麻醉要求:由于腰椎的前后移位,阶梯样凹陷的出现,使得棘间点麻醉的进针深度有了改变。假性滑脱时,向前滑脱的椎体将椎管各层组织向前椎去深度变深,而未滑脱的椎体等于被椎向了后方(距硬膜的距离变短);椎管的各层组织原来的关系,即各层次间的距离便发生改变(各层间由于挤压而间隔变窄),并在棘间韧带走行方向上由原来的平行变为斜行。因此,从皮肤至脊髓蛛网膜的距离已经变短,如在穿剌中不加注意,则有可能穿入蛛网膜下腔;如把麻醉药注入,则必然造成脊髓麻醉,如不及时发现和抢救则会酿成不良后果。穿剌时,一定在穿过棘上韧带后,将注射针头调整一个很大的角度(向头或向尾侧),约30°左右,指向下位或上位棘突上或下骨缘,当针尖触到骨缘后,并且要认真回吸,确证无血、无液后才能退回式注入麻醉药。这一点,不可掉以轻心。
二、针刀操作(图4-7-4-2)
(一)移位椎关节突与横突上下缘点
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剌入皮肤,直达横突骨面。沿骨缘
向外、调转刀口线90°,调整刀锋至横突上下缘,向内切开横突间韧带。而后,则继续将针刀移向关节突关节,切开关节突关节囊。病变椎上下关节囊均如此操作。
(二)移位椎下一椎横突下、上缘点
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剌入皮肤,直达横突骨面。调转刀口线90°,调整刀锋至横突下、上缘,沿骨缘切开横突间韧带。
(三)移位椎黄韧带点
松解黄韧带,进一步松解椎间的纤维连接力,有力于牵引复位。请参照黄韧带松解术。
(四)合并症病变点
脊神经后支卡压点、梨状肌综合征点等按各病进行治疗即可。
三、手法操作
术毕,行团身抬臀复位法,步骤如下:
体位 仰卧位。病人两手交叉放于小腹耻骨联合之上,用以保护腹部。
复位姿势 术者与助手面对面分别立于病人(治疗床)两侧,让病人屈膝、屈髋,两人将位于病人头侧的手交叉扶持病人的小腿上段上,其前臂中段压于同侧膝下;两人的另一手各扶持同侧病人的臀下。这样便摆好了屈膝、屈髋、抬臀的团身复位姿势;另一助手在病人头侧,以两手分别放于两侧肋弓上,以保护胸廓不受损伤。
复位操作 按统一口令“1”“2”“3”进行复位操作:
“1”病人深吸气;
“2”病人憋住气;
“3”两医生同时对病人行屈膝、屈髋、抬臀动作;在将臀抬起的同时,向病人头侧方向推,同时向下方方向推压,以使前移位椎骨向后方移动、前移位下方的椎骨向前方移动,从而使移位的椎骨复位。操作时要同步、协调,用力一致,方向不偏。如此反复3~5次左右,如有弹响声或有骨滑动感,可能系复位成功的征象。
检查复位效果 让病人俯卧位,检查腰椎阶梯样凹陷是否有改善;如无改善,可再做复位手法5次。绝对不可无限制的做手法复位,以免对腹腔产生较大剌激,招致腹腔胀气,甚至肠麻痹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