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心坏掉的顺序是……

彼时芒种 JT叔叔资料库 今天

庄子说,这样的一颗心会怎么坏下去呢?它坏掉的顺序是:【喜怒哀乐,虑叹变执,姚佚启态】。他的心一路坏下去之后,他的心就变成【乐出虚,蒸成菌】,他的快乐就好像一个空虚的竹管奏出来的音乐,像是一坨湿气长出来的香菇。这是什么意思?当一个人的我执越来越强的时候,他就会越来越相信【事实就是这样】;所以他脑中认为的世界,是随他自己幻想的,他再也不会去确认这个世界的事实是什么。他绝对不会想说【我有可能是错的】,他脑子里在跑的东西都是他恣意虚构的。

而這些虛構的内容,【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就好像賽馬一樣,今天這個念頭跑前一鼻子、明天那個念頭跑贏一鼻子,不斷爆出一堆更加不實際的幻想念波。而你根本不知道這個念波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因爲都是捏造的嘛!

《莊子》就說:【已乎,已乎!】,夠了吧,夠了吧!——這是莊子在慘叫了。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說到這裏,莊子嘆了一口氣:這個人的念頭是丟骰子丟出來的嗎?怎麽會冒出來這麽多莫名其妙的念頭!【旦暮】,在《莊子》的文筆裏面,有以惡特殊的語感是【偉大的巧合】。我丟個骰子:六點,十點……這個叫【旦暮】,random,幾率。一個人的我執硬掉的話,他那些不符合事實的念頭,就像丟骰子一樣,今天四點,明天七點,你拿他有辦法嗎?

比如說上次在臺北的《莊子》課,一個頗解離的同學,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父母不是都愛小孩的嗎?』其他同學跟我都很疑惑:『有這回事嗎?』很多信念都是他捏造出來的,你也拿他沒辦法。他就硬要相信『我想的就是對的』。

而剛剛陳述的,我執越來越重,從喜怒哀樂,慮嘆變執,變成 姚佚啓態,有一個我執增加,從代償到解離的,越來越糟的順位。

我個人認爲,在練莊子心法之前,必須先處理我稱之爲【邪惡心理學】的這個東西;也就是道家的『科學正確』、可以測量人的心是不是健康的標準,可以先知道一下——其實想到就覺得很恐怖,人類的心,是可以壞到那個程度的!

《莊子》的喜、怒、哀、樂、慮、嘆、變、執、姚、佚、啓、態,(喜怒哀乐、虑叹变执、姚佚启态)這十二個字,在我練《莊子》的這二十年里,越來越會看到,有一些人、一些狀況、一些例子,幾乎是對號入座、完全扣合到這十二個字。所以,我姑且把這十二個字,分成三小段來説明。

『喜怒哀樂』,這個階段,是人還在起情緒的階段。比如說我們因爲什麽事情搞錯了,所以就不舒服、不高興;或者反過來,因爲怎麽樣就高興了。這些情緒波動的狀態,心當然是比較不安寧。這些這些感覺,所謂情緒,其實都還是比較不夠強的我執。

像我剛剛講的:不夠強的我執會很害怕,夠強的我執就不當一回事了。就像有些人,不管你拜托他什麽事,他都會忘了,完全不當你是個屁。這種完全不把你放在眼裏的我執,我們不會認出他是狂傲,隻以爲他記憶力不好。

所以,喜怒哀樂這個階段,還是不偉大的我執;不偉大的我執叫做自以爲是,夠偉大的我執叫做自以爲非,

什麽意思呢?或許,莊子認爲,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游戲規則,就是:當你一出生,你的心就被灌入了很多我執;而你的功課,就是把這些不實念波化解掉,還原成原本的好能量。

人的心,有一部分是一個閃閃發光的小東西,好像是老天爺在造人時留給你的,讓人無法有意識的欺騙自己。比方說你要我一個姓譚的相信我姓王,沒辦法對不對?如果我能夠説服自己相信『我就是姓王的』,那就代表我心中的這測謊機制已經被打壞了。這個叫做『良知泯滅』——良好的感知力被消滅了——不是一般人說的殺人放火這些。

每個人心中都有測謊機制,這個測謊的機制,莊子道家教『心中之天』、『心中之真』;或者是老子說的『玄冥』;在醫家教『心中之神』。也就是這個人心裏還能承認事實的部分;或者也可以說是:在表面意識中,還有多少潛在意識的含量。

當你表面意識的我執越來越多的時候,一開始我執不夠強,所以會『喜怒哀樂』。當人内心的程式在對自己説謊的時候,你的心中之神會『啪』地打它一巴掌,讓你覺得不高興、難受——當然,我們現在不高興了,都會像自戀狂刑警一樣,說:是因爲你錯了,所以我不高興。

過去我們臺灣很流行心理咨商,二十幾年前我們臺灣參加過心理咨商團體的人,都很會忽然之間,臉整個臭掉,然後跟身邊的人說:不好意思!我現在有情緒。我需要説出來。然後你問:你怎麽拉?他說:我有情緒,我的感受不舒服,是因爲,你不注重我的感受! 同伴們都陷入那種自戀狂刑警的狀態,慌慌張張地對他强調『我們都是很重視你的感受的啊!』之類之類的來安慰他。卻沒有瞭解到:那個痛到一下、不舒服的情緒,其實是要告訴你,你有搞錯的地方;可是誰都喜歡覺得:『我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爲你怎樣怎樣……』都把心向外了。

但是,你能有這些不舒服的情緒,至少代表你的心中之神,好歹還有打你一巴掌的能力。

但漸漸地,這些我執越來越強、越來越多,超過一個臨界點之後,開始往偉大的我執買進,這個偉大的我執,就會想要消滅心中之神。它的方法,凡是發自心中之神的訊息,它就會想要消滅心中之神。它的方法,凡是發自心中之神的訊息,它就會說:『這是錯的!你該死!』這叫『自以爲非』。

什麽叫做『自以爲非』?比如你有一個衝動:『我好想吃巧克力呀!』『不可以!會肥!』我執想要消滅心中之神的呼喚。或者『我好像去鄉下種田,享受田園的生活。』『不可以!這樣沒有出息,對不起父母!』它對你的心中之神產生的任何一個衝動跟呼喚,都會說『這是錯的』。而且它會製造一種『感覺』,來讓你覺得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那個感覺叫做『罪惡感』、『自責』;而它再更强一點時,叫做『羞恥心』、『面子』。

所以《聖經》的原始童話故事:亞當跟夏娃在伊甸園裏面,搞來搞去,玩來玩去。在還沒有吃下是非之果以前,是:『親親抱抱摸摸,好舒服哦!』吃下是非之果之後,就變成:我太糟糕,太丟臉了!羞慚得不得了。有了罪惡感跟羞恥心之後,人生的質感就不一樣了。

基督教的教義是解反了,以爲『性』是原罪;道家卻覺得,人丟失了『性』才是問題,所以要修『性命之學』,把我們的本質『性』和靈魂呼喚『命』找回來。

等到亞當跟夏娃被上帝趕出去以後(其實是心中之神被人的我執趕出去了),他們的小孩子,一對兄弟,起鬨一個請上帝吃菜,一個請上帝吃肉。上帝說:『我愛吃肉肉』給上帝吃菜的那位惱羞成怒,就把他的兄弟給殺死了。這個故事要説的,以象徵物來講的話,就是:當一個人的罪惡感跟羞恥心拿到主導權之後,他的心就會變成,明曉得『殺了兄弟,上帝也不會放過他』,他還是會惱羞成怒加自暴自棄,來個一拍兩散的同歸于盡。《聖經》這個故事的象徵意義,可能是在講述人心的墮落層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