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鼻病学习

鼻炎小结

鼻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多因受凉感冒所致,俗称“伤风”;慢性者又有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鼻窦炎,有上颌窦炎、筛窦炎等,也有急慢性之分。以上这些都是西医分类的方法。干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除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外,辨证治疗的方法大体一致。

   急性期:伴有肺卫症状者,多宜疏风宣肺为主,方选桑菊饮加减。若鼻涕淡黄而稠,量多,伴咳嗽、头昏而胀者,多以清肺热为主,方用黄芩汤或泻白散加减,常用药如桑白皮、黄芩、鱼腥草、葶苈子、桔梗、薄荷、芦根、辛夷、白芷等。若涕黄绿色,甚至口干而苦,发热等,认为是“胆移热于脑,则辛颏鼻渊”,治宜清泻肝胆湿热,方取龙胆泻肝汤之意,药用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辛夷、白芷、鹅不食草、藿香、菖蒲等(龙胆泻肝汤和苍耳子散加减)。

   慢性期:若鼻涕稀浊,长期不敛,常以益气敛肺,方用六君子汤合温肺止流丹加减。若以鼻塞为主,涕不多,查见鼻下甲水肿肥大,粘膜淡红者,用益气升清法,常用药有黄芪、党参、炒白术、升麻、柴胡、桔梗、苍耳子、川芎、藿香等。若鼻塞,涕不多,鼻下甲肥大而粘膜红润,体质壮,多为肺气壅滞,常用葶苈大寒泻肺汤加减。若鼻塞,下鼻甲肥大质紫黯,甚则如桑椹状,治以活血通窍,方取通窍活血汤加减。

干燥性鼻炎,若是燥邪所致,治宜清燥润肺,方取清燥救肺汤加减。若是肺肾阴虚,治当滋补肺肾之阴。

萎缩性鼻炎,干师认为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治愈较为困难,缓解症状尚可,常对症处理,常规取用补益肺肾为主,加藿香、佩兰、辛夷等芳香之品。

鼻息肉

鼻息肉,中医称之为“鼻痔”,与鼻腔、鼻窦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或慢性炎症的刺激有关。干师认为本病还是西医手术摘除为佳,但是手术摘除后的复发率很高,中医中药在减少或控制其复发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于师认为本病的产生为“突边安有净土”,即指“湿热熏于肺门,如雨霁之地,突生芝菌也”,湿浊是其主要病因,治疗常宜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内治:芳香化浊、化湿通窍为主要大法。常用药有藿香、佩兰、辛夷、白芷、菖蒲、苍耳子、陈皮、茯苓、鸡苏散等。偏于实者加黄芩、龙胆草等,偏于虚者加党参、白术、升麻等。

  外治:主要用于手术后,或鼻息肉较小,未影响鼻腔通气者。常用方以白芷、苍术、乌梅、五味子、五倍子等,水煎熏鼻窍。每次熏5分钟左右,每天1~2次,20天为1个疗程。此法对小的鼻息肉有消除作用,术后熏用可减少复发。对慢性上颌窦炎、肥大性鼻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鼻出血

鼻出血的原因非常复杂,各家学说也很多。干师主要将其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一、燥:

燥由六淫中的燥邪直接侵害,也有其它病因转化而来,如风、火生燥,还有体内转化因素,如血虚、阴伤、津亏、液枯化燥等。

其特点是鼻粘膜干燥,立特氏区粗糙皲裂,或见鼻甲千瘪、鼻道空旷,全身见有皮肤干燥,心烦唇燥,善饮,便秘,舌少苔无液,质红,脉细数。治取养阴润肺生津,方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类。

二、火:

火有五志之火与六淫之火。其特点是出血量多而急,鼻粘膜充血,烦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治以清火凉血,常用方犀角地黄汤。偏于肺火者加桑白皮、黄芩;偏于胃火者加生石膏、芦根;偏干肝火者加夏枯草、焦山栀等。

三、气虚脾不统血:

鼻出血量不多而频繁反复不休,劳累尤甚,神疲乏力,面色恍白,食欲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脉细无力。方用归脾汤加减。

四、阴虚阳亢:

阴虚,主要是肺肾阴虚;阳亢,是肝阳相火有余。出血量多,鼻粘膜干而充血,头胀头昏,面红目赤,急躁善怒,口干唇燥,耳鸣失眠,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方取羚角钩藤汤或知柏地黄丸。  

干师在治疗鼻出血者,常加用苏子,其理是气降血亦降,降气则血归经(缪希雍理论)。鼻粘膜溃疡经久不愈者,常宗脾论治,乃外科常规,“溃疡首重脾胃”。出血涌甚者用羚羊角粉,理由是“肝藏血”。寓居之室一凉,则血可安居矣。

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