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中医叫什么

痛风从中医角度考虑,可以归入痹症的范畴。中医认为是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或者是风湿热邪、痹阻经络、肝肾不足、痰瘀痹阻等因素所导致的。而风寒湿邪又可以根据其感受邪气的不同分为行痹、着痹、痛痹,所以在具体治疗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是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的考虑是行痹可以选用防风汤;如果是以关节酸痛疼痛为主的考虑是着痹可以选用薏仁汤;如果关节疼痛剧烈而且恶寒怕冷的考虑是痛痹可以选用蠲痹汤;如果痹症日久不愈、肝肾两虚的,治疗上主要是以滋补肝肾为主,可以选用独活寄生汤;如果是痰瘀互结、痹阻经络的可以选用双合汤;如果是风湿热逼的,在治疗上主要是以清热利湿为主,可以选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

(0)

相关推荐

  • 痛风发作怎么办?中医外治缓解疼痛,学起来吧

    大家好,我是小天医生,应粉丝要求,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中医中药治疗痛风病,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和血尿酸持续较高,尿酸盐沉积在关节.骨头而引起的病损及炎性反应,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 ...

  • 武汉疑难杂症专家名老中医宋跃进教授:痛风关节疼痛红肿变形中药治疗的新方法

    痛风是比较痛苦的一个疾病,它的表现就是人的跖趾关节突然出现急性的疼痛.它从西医角度来讲,主要还是尿酸高,嘌呤代谢异常引起了一类疾病.宋跃进认为按照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关节炎偏于风者,祛风为主.偏于寒者 ...

  • 痛风的经络疗法

    从中医的观点,痛风并没有那么悲观,痛风的人多半有两个共同的症状,即是身体经常处于心包积液过多和肝热的状态.,因此,缓解疼痛的方法非常重要.疼痛发作时尿酸晶已经存在关节里,要缓解其疼痛,首先要将其排出, ...

  • 痛风急发作?湿热痹阻型?分享广州名医方坚自拟三四祛痹方治验?【一点资讯】

    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586期 痛风急性发作时,常会在半夜因剧烈疼痛而难以入睡,关节疼痛,红肿发热,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 湿热痹阻型痛风多见于急性期,突发在单一或多关节疼痛 ...

  • 中医如何看待痛风

    昨天 痛风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疾病,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发病,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那么痛风是怎么形成的?又有哪些治疗方式,今天就由得明健康顾问团的小丸子医师从中医.经脉方面为大家解读. 01 痛风的 ...

  • 消除掉这4条痛风病因,尿酸或不会高,痛风难再就范

    我们常常在说到痛风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病是西方的,什么尿酸.痛风.降酸都是一些西医的名词,好像和我们中国没有关系,那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痛风病在中国也早就存在,甚至于我们熟知的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饱受痛风 ...

  • 痛风中医特色诊治

    ​尿酸堆积患痛风,充血红肿刺压痛.周身不适食欲减,控制饮食气血丰.热量嘌呤必限制,早期防治见奇功.[概述] 痛风是尿酸过量或尿酸排泄不充分引起的疾病.尿酸结晶堆积于软骨.软组织.肾及关节处,在关节处的 ...

  • 痛风中医怎么看?伴随症状不同病机就不同,老中医用案例来解析

    痛风中医怎么看?伴随症状不同病机就不同,老中医用案例来解析

  • 痛风 中医怎么辨证论治

    痛风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痛风一词源自拉丁文Guta(一滴),意指一滴有害液体造成关节伤害,痛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故名痛风.表现为突然性的关节疼.肿.发炎,水肿后组织变软,活动受限,最 ...

  • 【名医医话】吴生元: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痛   风 一.概述 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多以趾.指等关节红肿疼痛,或伴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中医学"痛风"病名见于金元时代<东垣十 ...

  • 痛风中医疗法

    痛风中医疗法 中医诊断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 ...

  • 痛风中医辨证

    痛风是因为脾肾功能失调了,从而引起的一个慢性肾衰导致的疾病,痛风患者还是很痛苦的,从中医辩证方面来说,痛风主要可以从湿热痹阻.风寒湿痹.痰瘀阻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5种来进行辩证. 引起痛风的原因有很 ...

  • 痛风 三穴一分钟止痛 只论效果不纠缠理论(中医针灸)

    痛风 三穴一分钟止痛 只论效果不纠缠理论(中医针灸)

  • 痛风、脚趾疼,中医教你疏风、清热止痛,尿酸回到正常值

    痛风、脚趾疼,中医教你疏风、清热止痛,尿酸回到正常值

  • 【每日中医】白虎历节风——痛风,古时已有...

    四肢关节走痛,痛不可忍,不得屈伸的疾患.简称白虎历节.历节.又名痛风. <丹溪心法>:"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 <明医指掌>卷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