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查海遗址出土玉器
△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2.5公里处的北坡,一片向阳呈扇面形的台地上。
查海遗址是在1982年发现的,在1986年到1994年的八年间里,总计进行了不同规模的七次发掘。首次发掘时发现了房址一座,测定碳十四年代数据为6925±95年,经过树轮校正后为7600年。在1987年到1990年间又进行了三次发掘,而这几次的碳十四数据和树轮校正后被确定为八千年以上。
查海遗址的F7墓葬是由居住面凿入基岩而形成的,墓主人是一个儿童,有6件形制相同但大小不一的匕形器。这些匕形器呈长条形,一面内凹,一面凸起;上端平直,并有一钻孔可供佩带;下端为弧形的刀状,与劈开的骨棒非常相近。
在F43的一座中型房址中,发现了一对距离非常近的玉玦,这两个玉玦的外径大小基本相同,都为1.7厘米,孔都是径0.6厘米,但是厚度有所差距,一个为0.6-0.7厘米,另一个为0.5厘米。这两个玉玦整体受沁已经成为白色,器身呈不规则的圆形,玦口上下凹凸不平,应为软性线具拉切的痕迹,从玉玦的外形痕迹上看,留有非常明显的磨琢而成的棱角痕迹。
这对查海文化出土的玉玦,器表受沁呈白色,器身较细,呈环形的细桯状,内孔较大,为红山文化早期典型的玉玦形制。
F43号房址出土的玉玦,器表已经呈乳白色,为细桯环形,内孔缘起棱,磨琢痕迹明显,工艺的朴拙。玦口为软性线具切割而成,上下凹凸不平。玉玦的直径3厘米,孔径1.78厘米,厚度为0.61厘米。
这件桯状环形玉玦的直径为3.96厘米,孔径为1.8厘米,厚度为1.22厘米。器身已经沁为乳白色,部分有开窗露玉,截面呈内厚外薄的梯形,玦口上下凹凸不平,为软性线具拉切的工艺。
这件扁柱形玉玦为椭圆形的扁柱形状,高为1.95厘米,直径2.28-2.05厘米,内径0.61厘米,整体沁成乳白色,开窗露玉,内孔为双面对钻,玦口上下不平,为软性线具拉切而成。像这种环形玉玦与扁柱形玉玦同时出现的现象,在江苏马家浜文化遗址也有发现。
这件匕形器上部受沁呈乳白色,下部开窗露玉为青色玉质,器身呈长条形,一面内凹,一面外凸,顶端平滑,并钻有一佩戴孔,底部为圆弧状。这种匕形器与玉玦同时出现,说明它们在兴隆洼文化时期是最重要的器形,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宗教观念尚处在比较单一的状态之中。
这是一条用石头堆积而成的大型石塑龙,其器形的硕大令后人震惊,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体形最大的一条石龙。
玉管为青黄色玉质,器身呈圆柱状,玉管的两端为斜面,中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玉管长3.13厘米,直径1厘米,孔径为0.65厘米。
玉珠为青黄色玉质,直径1.27厘米,孔径0.57厘米,厚0.64厘米,器体为圆形,内侧较厚,外部较薄,并呈弧状向外鼓。中孔并不在中间位置,略向左偏。
查海遗址在1987年的考古过程中,在房址和地层中发现了第一件玉玦,所以玉玦是兴隆洼文化中最早发现的器形。根据发掘报告资料,查海遗址共计出土44件玉器,主要器形有玉玦、玉管、玉环、匕形器、玉斧、玉锛和玉凿,这些玉器的出土把中国古代制作玉器的历史提前了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