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1)重构精神孤鸟的家园
论语精读(1)重构精神孤鸟的家园?
什么是世界观?
人都会依靠经验形成细胞记忆,这些安全感最终就像一堵自我保护的围墙,而这墙决定了你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在保护你自己的领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只孤鸟,然后慢慢长大变成一座孤岛。
孤鸟看似可以自由地飞,其实凶险万分,而孤岛呢?只不过是为了自我防御而自我封闭。
这种现象中国的先贤也较为认真地研究过,思想家们认为要建立一个价值体系,让人从这种孤鸟到孤岛的负面循环状态里走出来。
《易经》的任务是这样,《论语》当然更是这样的,易经把人的精神世界从零开始构造,建成一个个思想的大厦,每一个卦就是一个大厦,众多的卦就组成复杂的城市群。
《论语》则从另一个侧面帮助人从构建花园开始,从花园到大厦对应的正好从孤鸟到孤岛的无助阶段,人培养自己和下一代的策略。
越是世界观宏大的价值体系,越是会建造巩固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称之为志向,孔子把这个过程叫“而立”,他自己三十而立。
世界观立起来,志向坚固了,不能动摇,叫立。如何才能坚固不动摇呢?学而时习之,把这大厦的根基打牢了,建设而且要时时勤拂拭,每建设一个根基都要时刻去看看牢不牢,稳不稳。
以我们今天眼光看,什么样的人会是孤鸟?永远长不大,不知道向哪里飞的,叫孤鸟。从小就让家里人操碎了心,小的时候操心他的学习成绩,大了操心他的恋爱,30岁不愿结婚,还不让别人说,越来越孤独就忘了自己的各种责任和人生任务。
好不容易结婚了,生个孩子还要交给父母带,自己带不了,懒啊,那么多的事,那么多苦不愿意吃。
孔子把立志坚固的人称为鹏,所以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即志向相同,彼此能一眼而知心的人。
孤鸟之所以孤,有很多的原因,大多是没有目标志向,没有人帮助建设精神园地,一直处于幼稚期或者荒芜状态。
也有一种内心世界建立起来了,却苦于维护,维护成本特别高。
就好像你建了一个泥巴房子,平时不需要打扫,但你建一个别墅就需要找一个保姆维护。建个庄园甚至还要找个管家,因为需要的人多了,园丁、保姆、保安等等,维护成本相对高。
有一些人有志向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只是到场,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就有举世皆浊吾独醒那种悲愤!
孔子在世的时候,举世也是污浊的,但是他认为独醒的人要成为鹏,志向坚定按自己的计划飞自己的航线。
孔子从搞教育开始,确立整个社会觉得有用的价值体系,再努力传播教化,使得这套体系流传几千年。
孔子等先贤也会经历孤独,他们可能更理解从孤鸟变成孤岛是怎么样的循环。这是说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当人还没有束缚,他的行为会无所顾忌,中国人说这叫肆无忌惮!但不是说这个人就是不孤独,他依然是一只孤鸟,独自承担着各种风雨感受。
人慢慢长大,家庭和社会都会给人各种新的思想,就慢慢形成了一个世界观,人都活在自己能想像到的世界里,这个时候就是一座孤岛,无助时却也没有办法向外界诉说,外界对于孤岛的探索意愿也会不强。
这个人生循环是小弧度,而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定位极其小的空间里,比如一个放羊的,你问他为什么放羊?他会告诉你是为卖钱盖房子娶老婆生孩子,生孩子呢,放羊!就这样一个小的循环,大的循环要怎么建,没有人帮助,也没有人教,那么就很难突破了。
孔子把这个称为“人不知”的状态,就是什么意思?人处于无法知晓世事变迁,只能跟着走,一步算一步。
论语的任务就是让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小目标,大目标是建立天下和谐,人人遵守礼仪廉耻的大同社会。
孤鸟无目标的飞,靠的本能防卫,也许飞得很美,但这一切都为了自己的虚名!一如我们今天短视频里的网红一样,短暂而孤独。
然而孤鸟惶恐是始终存在的,和鹏鸟不一样的是,鹏鸟的飞翔则是祥和的,不飞则已,飞则有航向目标。
也有很多人物都认为自己是鹏鸟,但走的却是孤鸟的路线,比如苏东坡,王安石认为他文学才华非常厉害,写文章注重气势和技巧,在打动读者的情绪上特别厉害,容易引导人的感官,但在构建全社会的精神价值上却有害无益。王安石在位期间一直不用他。苏东坡写文章也确实厉害,比如他写赤壁,笔下写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周郎,为什么是周郎呢?因为他有一个漂亮的老婆小乔,美丽的女子以初嫁之美好突然出现的纸上。为什么这个人是风流人物,因为他们宁死一战,不愿把自己的老婆送到曹操的铜雀楼。
苏东坡一生却极像一个孤鸟,四处飘零,孤鸟是没有航线的,最终只能变成孤岛。
《论语》第一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在构建一个新思想花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几个柱子放在哪里的图纸。
思想大厦的构建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时时进行的事,是一代代人相继要完成的事,是千秋万代要做的事,如此民族才能不灭,思想才能进步,人类才能更加深刻理解自己存在于天地间的意义。
学而时习之,这五个字,贯穿了孔子对人类、对精神学问的慎重态度。人整天躺在家里睡觉,是不会快乐的,反而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后,会感受到相当大的人生快乐。
精神上的升华和我们今天打游戏升级的快乐相似,当我们探索精神的大厦里有各种不同的东西,我们就会突然领悟自己,领悟生命的意义,这种领悟会让人觉得不虚此生,所以有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这个字,有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读易、春秋、尚书、诗经这样的经典,学本身包含构建的一个过程。
习之,就是应用,知行合一,敢于实践,用于实践。
很多学习仅浮在知道的层面,而没有去探索,甚至害怕探索。
王安石搞改革,遇到的阻力太大,宋神宗也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圣王,失败的王安石留就给后来的人,甚至今天的我们带来相当多的可借鉴之处,比如我们今天搞特区,没有当年王安石那样全国一起强推,没有因地制宜,所以我们今天的改革就会顺利得多。
所以行比空说更有意义,今天读一万遍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不会让国家更强大,但多研究王安石改革却给我们今天的决策提供不少参考意义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在读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的时候,体会就特别深。
不亦乐乎,我们今天有时候也会说,谁忙得不亦乐乎!什么是忙得不亦乐乎?就是忙得开心,忙得忘记一切,忘乎所以,只知道忙这一件事,专心致至,为何能专心如此?不就是志向坚固吗?
为什么大学生放寒假在家里除了睡觉,就相当茫然,不知道该干什么?原来还是没有坚固志向,忙不起来。
有的人其实也不是懒散,是因为没有人帮助他们建立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亦乐乎是学而时习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不停止的状态,忘我的状态。
有朋自远方来,这就有点像今天招商引资讲的,栽梧桐引凤凰,就是你的精神大厦建立起来,才会感化吸引人,才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建设这座大厦。
人不知而不愠这个是个根基,需要再展开讲。
下一期重点说一下《小人与君子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