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国]行走国内著名老街区 寻觅文化中心灵归所
国家旅游地理2月17日讯 每到一个城市,总像被一种已成惯性的磁力所吸引,不自觉地直趋它的老街区。
那些知名的古迹作为一个个景点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就像站在舞台上,做着准备充分的表演,所以大部分时候,你都无法找到和它们共鸣的入口。而老街区,不是一个拦起来收门票的专门参观区域,而是一个从古代活到现在的城市生命体,所以它的文化味道,才能够快捷地钻入心灵,成为人生体验的一个重要部分。
北京中轴线:一日看尽长安花
许多人去北京,多是奔着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而去。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北到钟楼、南到前门大街的中轴线区域。文化总是与生活交织才能更加醇厚,皇宫园林、长城关塞,早已是博物馆意义上的文化,而中轴线上,则还可以看到活生生的首都小日子。游中轴线,一天就够了,而这一天,足以让你看尽北京风情。
钟楼以南的什刹海,是但凡到北京都要去走一遭的,因为这个区域,曾经凝聚了北京城最贵气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今天,它成为所有人的休憩之地。这种古今的沟通和对比,让这个地方变得特别韵味悠长。那些王爷、公主、文化名人的府邸,和现在京城百姓有些破落的四合院搅拌在一起,让你更能理解过去上下层生活的落差,和在落差中的共处。还有那些在湖边遛鸟或者冬泳的老人,与对岸灯红酒绿的酒吧街上时髦的年轻人,也是一种颇有隐喻的呼应。
一个朋友是正牌的老北京,在他京味儿十足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他家就曾经住在什刹海,后来搬到了四环以外,但他认为这里是他的老家,所以常常回来看看。许多老北京人都有一样的情结,对什刹海这个区域极度依恋。这里除了有他们引以为骄傲的老北京原味文化,还有最正宗的老北京小吃。九门小吃的豆汁儿、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让我一个南方人想起来仍然会直咽口水。所以,这里不仅有老北京人的心灵寄托,还有他们的舌头,怎么也拔不开。
#p#副标题#e#
广州沙面:酿造时光的醇度
从黄沙地铁口出来,穿过了一座天桥,就到了沙面。沙面位于珠江北岸,在荔湾区向珠江突出的一个角上,通过开挖河道的方式“切”出来一块,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岛。也许正是这一“切”,让沙面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而且也让这种异域的古典风情得以完整地传承。
沙面只有三条较长的街道,从北排到南分别是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三条街道形成一组标准的平行线。
这里是一个不一样的广州,相比于外面的热闹,沙面清静得令人疑惑是否还在广州城。如果说外头的广州是一个精力充沛而且无比忙碌的年轻人,沙面这个角落,就像是一个把新陈代谢放慢了的长者,在他的旁边,人们的呼吸都会跟着放慢、拉长。
这里最可看的当然是建筑,都是沉厚硬朗的欧式韵味。有些建筑经得起时光的雕镂,除了建构坚固,外形和用料都会“越老越有味道”,像一个充满气质的男士。欧式老建筑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它们工整而浑厚,历史越长越显精致,用身体在酿造时光的醇度。所以它们再是苍老,都不会显得破落。用花岗石砌成外墙的,毋庸置疑是其中最刚健者,而那些粉刷的,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墙漆,则像是童心不泯的老顽童,令人倍感亲切而清新。
广州的沙面和上海的外滩,都是欧式老建筑街区,但气质截然不同。沙面总是散发着闲适和优雅,而外滩则是大气磅礴的商业帝国情境。
曾经认为北方和江南的园林胜于岭南一筹,是因为它们有更具跨度的花木种类。在每一个时令,各种花木的姿态、颜色和布局,更能让景致显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而岭南,花木总是长青的,而且多是那种浓浓的青色,浓得有点发旧。然而在沙面,作为主要的绿化树木正是最浓绿的榕树,没有槐树树身的转折和遒劲、树叶的细腻和诗情,也没有银杏艳丽的颜色,和凄清的飘飞,但榕树淡定从容的气质,正与那些硬朗而沧桑的建筑搭配得如此完美,仿佛天生的伴侣。#p#副标题#e#
绍兴老街:偶然闯入的轻松
总结多年足迹所及,最喜欢的城市老街区,还是绍兴。大概是因为一直有着对它的向往,所以找到绍兴老街竟毫不费劲,从住宿的酒店出来,走不了几百米就到了市政广场,穿过去,来到最西面,就是仓桥直街。没有问人,似乎心里知道,下意识地沿仓桥直街往南走,一下子就闯进了老城的怀抱。
日已西斜,照着仓桥直街两旁的古建筑,灰色的瓦和白色的墙,都涂上了一层金灿灿的颜色。老房子的体量和高度都比较小,因此说不上有气势,但这正适合居住,说明它们都是活生生的,没有一丝要自我装点的意思。这里并不是专门的游览区,而是许多老绍兴人的家,所以感觉不到多少拥挤的商业带来的压迫感。明明知道这里积淀着数以千年计的越文化,但心情却无比轻松。
大概是因为误闯进来的缘故,也不管它什么建筑、什么名称,只是一味地走。一路都是青石板的街面,被行人的足迹磨得光亮,在夕阳下反着光,让人有点迷离。对这并不平整的路面,那些三轮车夫却丝毫也不觉得艰难,踩起来叮叮当当地响,平添了许多过去的风情。汽车自然无法开进来,所以尽管街道不算宽阔,却因为不必刻意地躲闪着什么,身体格外放松。来到绍兴若想尝一尝老绍兴的味道。茴香豆自然是不能少的,另外还得喝上几口溜滑、醇厚的老黄酒。
东莞老街:过去的美好时光
来到西隅、北隅老街时是中午12点,雨过之后天仍未放晴,微弱的阳光淡如清水,细雨如丝落在街上,彩砖铺成的地面湿了又干。老街里巷陌分明,二层的小骑楼整齐划一,外墙多漆成了醒目的红、绿、黄等颜色。由于是雨天,街上的行人更少了,一辆慢慢驶过的摩托车,也能给人带来一丝生动的暖意。
随处都是二十几年前的味道。房子很工整、漂亮,古老的屋体加上悦目的颜色,令观者十分舒服,这些建筑的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购销部、百货公司,这些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记忆的名称,在这里还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体;用三轮自行车帮店主和顾客拉货的中年男子们,排成一溜打着赤膊,令人记起摩托车仍是稀罕物的时代。
除了踩着自行车匆匆而过的年轻人,走在街上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后生们早已遗忘了这个并不时尚的角落。
这里有不少书店,卖的多是旧书、旧杂志,举目望去,书名多是“如何养花”、“豆角的种植技术”、“石头鉴赏”等等。书店不是专门卖书,还收集了很多上一代的旧物,勾起人们对革命激情年代的回忆。
书画店是这里的特色行业之一,店主一般是年过五旬的中年人,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贩卖和装裱字画。
在振华路一家书画店里,50多岁的张叔正用铁锤平整装裱字画用的木板,见我进来,他放下手中活计,以一壶清茶相邀,坐下谈起了老街的历史。张叔就是西隅社区人,50多年从未离开过,见证着过去这片区域曾经的辉煌。当然,繁华止于过去,张叔租用的店面很宽敞,有五六十平方米,但租金只要1千多元,这里已经不再炙手可热。
现在的人们都觉得老街很漂亮,但在十几年前,这里的景象要糟糕得多。张叔说,房子还是这些房子,但是街面上是凹凸不平的麻石,墙壁的颜色也没有这么好看。后来政府投资,墙面统一修整,漆上了一样的颜色,路面上也铺上了漂亮的彩砖。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