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126期【原创】史上首揭老君岩千年之谜:中世纪东方人文主义最伟大的艺术杰作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之九

本文8353字 插图32幅 阅读12min

【编者按】根据系列大纲安排,前4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聊了聊安平桥、八卦沟、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山川坛石笋,并根据热心看官的建议,重发修订版的124期,乡音君在此多谢了。
不少看官对120期提到的老君岩很感兴趣,希望有专门的论述。本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聊一聊老君岩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杰作。迄今为止,关于老君岩的文字都是流于一般性的表象描述,罕有学者对老君岩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作深入的研究。

老君岩最重要的思想成就就在于它的“去神化”,而两三个世纪之后发源于佛罗伦萨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涌现出来的艺术杰作亦是以“去神权”为旗帜。两者不谋而合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时代背景都是贸易打造的商业主义之城,而商业主义的立身之本就是自由平等。

乡音君认为,就可观察文化的视野而言,这才是我们认识老君岩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之所在。好,闲话少说,直奔主题,首先,建议作者聊的是老君岩始创年代的千年之谜——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之九:

揭开老君岩千年之谜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中世纪东方人文主义的伟大杰作

老君岩就是羽仙岩吗?

老君岩的老君造像为中国现存最高大的道教老子石雕造像,是我国古代宗教石刻艺术的瑰宝。1961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高5.63米,宽8.01 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老君造像除地表雕刻部分,地下还埋着一大截。
清源山右峰罗山、武山之下为老君岩,古称羽仙岩。(来源:宋元郎/摄)

老君即太上老君,李耳,号聃,又号老子,是春秋末期卓越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汉·司马迁《史记》称他大约活到160—200岁。东汉末道教创立后,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并衍化为道教三大超神“三清”之一的道德真君。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神像

泉州地方史志关于老君岩的记载语焉不详,致使老君岩的雕刻年代至今还是一个千年之谜。建议作者在本世纪初发表的“关于《光明之城》真伪论战”的长篇大论中就对老君岩的创作年代和文物价值就做了一番值得关注的探索。[1]

老君岩,原名羽仙岩。“羽仙岩,在(清源山右峰)罗山、武山之下……今曰老君岩。” [2] “(清源山)其下为羽仙岩,在罗、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 [3]毫无疑义,羽仙岩就是老君岩。

老君岩造像 (来源:宋元郎/摄)
老君岩始创于北宋还是南宋?
老君造像是在天然巨石上镌刻而成。“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髭须之状。” [4]“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5]
“明代何乔远认为老君岩在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编纂的前后两部《清源志》均无记载,应为南宋·淳佑以后镌刻:'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宋·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文公尝游焉。今曰老君岩,盖石镌李老君宴坐像,高十余尺,不知何年?宋·淳佑不载,必淳佑以后镌也。’”[6]清·乾隆《泉州府志》又云:“羽仙岩,……今名老君岩。石像天成,……朱子尝游于此。” [7]
朱熹(农历1130—1200),字元晦,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来源:网络
关于老君岩创作年代有唐说、北宋说、南宋说。作者认为,以上两处记载都有记载朱熹“尝游”羽仙岩这一史实。那么,“朱熹'尝游’羽仙岩极有可能是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朱熹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秩满,八月在泉州府候批书之际,他与好友傅自得登游泉州名山,这次憩游历时9天。由此可见,老君岩雕刻年代应在南宋绍兴之前。” [8]从1990年文物部门整治老君造像南面出土的9件宋代雕琢风格的石构件来看,老君岩无疑就是宋代作品。[9]那么,老君岩是北宋还是南宋之作?作者支持北宋说,他认为老君岩创作年代应当不晚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后有专论)。

老君岩一直是露天的吗?

老君岩无遮无盖,露顶巍坐数百年。那么,老君岩有无岩宇石室,明代史籍前后矛盾,后人也为此争论不休。这也成为一大谜案至今未了,有必要厘清。

明·理学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建宁府推官季本(1485-1563年)咏六老峰诗亦称:“出门(指元元洞门)未数武,翼然见新宫。内有老子像,炳焕生龙光。” [10]。又据明·万历《泉州府志》(1612年成书)记载老君岩“今岩宇复新。” 这说明,老君岩镌成之后原有殿宇,但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发生8级大地震中坍塌,应当在不晚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故有地方史志所言:“今岩宇复新。”

支持老君岩原有殿宇的文献是后来厦大庄为玑教授发现的两则族谱:“惟知睦斋公葬在泉州城北门外清源山麓。土名北山,老君室前右畔”;[11] “始祖妣钱氏卒年五十有六,葬与始祖同在北山老君殿右。” [12]这两处记载,一则说明老君岩曾坐殿宇之内,二则说明老君殿的右旁不远处曾有墓葬区。1990年,“文物部门在整拓环境,开挖老君造像南面地土时,挖掘出大石数条,竟是老君岩石室遗物花岗石构件,通过对这些石构件的考证,可以判为宋代做法。”[13]
而同时代的晋江人,宅居泉州东街菜巷的何乔远(1558年-1631年)在《闽书》记老君岩却说:“当部置须髯处,石色浩然,虽露居风雨,苔藓莫侵餂,相传不敢屋也,屋则大虫至。” [14]他的意思是,传说若盖屋,就会成老虎窝了。清源山自古虎患不绝,这倒不假。万历四十年(1612年)起,何开始纂《闽书》。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书成,共154卷。何所记之事应是老君岩石室震后重建再次坍塌不再重建之事。
明代浮桥人林孕昌(1595—1657年)在《大笑集》亦称:“吾于清源山下,得两石像焉,一为老君,一为弥陀。自老君而西有片瓦岩,其东有清泰岩,皆废。独老君岿然露顶而坐,俯视鲤城,掀髯睁眼,凛有生气。”[15]万历《泉州府志》1612年成书时,林仅17岁。林孕昌以上之说应是在崇祯五年(1632年)他返乡在清源山南台舟峰建纶恩、雷荐二亭,重辟西洞天唐代林蕴、林藻读书处所记。这也正说明,老君岩石室重建之后又再次坍塌,从此再无重建,露顶至今。故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史籍文献才会出现时有时无的记载。

老君岩的始创人究竟是谁?

老君岩所涉三大谜案已解两个,第三大谜案最为关键:老君岩的始创人究竟是谁?地方史志关于老君岩的创作者极为含糊,仅有 “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 [16]的记载。雕琢老君岩的“好事者”究竟是谁,史志查无。作者认为,南安水头朴里村清末秀才吴良亨整理的吕氏族谱却有“惠卿公倡建清源山老君岩”一说,虽尚难证实,但颇有意思。

吕惠卿现代塑像  泉州府文庙藏(来源:乡音文化)
吕惠卿汤院题刻(北宋)全文曰:“温陵吕惠卿吉甫,熙宁辛亥(1071年)十二月初八过此。弟和卿、谅卿偕行,僧元欲令留名,乃书于石。”(来源:乡音文化)

作者作了一番考证:吕惠卿是泉州南安朴里人,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是神宗皇帝的重要顾问。王、吕志同道合,“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吕惠卿父亲吕璹、岳父高惠连去世,墓志铭均出自王安石之手。与吕惠卿同朝为官的泉州人还有蔡确、曾公亮、韩琦等高官,吕蔡二人则是王安石亲自擢拔参与变法。吕惠卿坚行变法,功业卓著,其学识精湛,著述甚丰,[17]王安石赞其“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吕惠卿又是老子学说的推崇者,元丰元年(1078年),惠卿向神宗皇帝呈递其所撰《道德真经传》四卷,希冀作为治国之道。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变法失败。崇宁五年(1106年),党争失势的吕惠卿辞官返乡,隐居南安。政和元年(1111年)五月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吕惠卿五言律诗石刻 (来源:网络)

作者推断:“吕惠卿倡建老君岩极有可能是他在家乡修建内市桥、镇安桥时的又一举动,意在传扬老子人本主义思想,'人之生也,万物皆备于我矣’”。[18]

吕惠卿身后被《宋史》列入“奸臣列传”, 这恐怕是方志不便其名故以“好事者”概之。吕惠卿列为“奸臣”,又连累了其岳父高惠连。高惠连 (973—1068年),字公溥,晋江安平(今安海)人,咸平二年(999年)进士,是安海历史上发迹最早、官阶最高的显贵,其从政五十多年,政声斐然。但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高惠连以朝奉大夫知泉州军时,却做了两件得罪泉州社会的大事而为千夫所指,一是“断石笋”[19],二是“迁府学”[20]。

位于南安官桥镇内厝村虎头山麓的北宋高惠连陵园。高惠连(972~1068年),字公溥,宋代晋江安平(今安海镇)人。其先祖在盛唐、五代累世替缨,均有功绩。北宋初年徙居安海,为闽南望族。此后两百多年内,高氏人才辈出,计有“一门五代二十进士”“三代七登科”“父子同金榜”等等传奇。高氏一族在宋代科举中取得的功名,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度竟在48科中共登进士58名,足称宋代宦族。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赞叹道"泉南一郡,不如高家一门!”(来源:网络)

高氏宗祠 曾到安海讲学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因羡高氏人才辈出为高氏赠联:“后周忠节第,有宋尚书门”。(来源:网络)
“高惠连之举一直为后世士林所不容,他累官兵部尚书政务、封渤海郡开国侯,又任泉州太守,《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竟不予立传,甚至其后代 53位考上进士的子孙,竟有47位被地方志摒弃不列。究其原因,与吕惠卿列为'奸臣’有莫大关系,社会舆论将翁婿二人一起打入另类。吕惠卿列为'奸臣’,实为史官反对变法造成的千古冤案,“株连九族”更是苛刻,足见史志亦有好恶不公之举。'沿袭门户之见’,也许是老君岩于方志语焉不详之故,何乔远所言老君岩'宋·淳佑不载’ 应当与此相关。” [21]
综上所述,作者推测,老君岩出现的年代应当是在北宋末年崇宁五年(1106年)至政和元年(1111年),距南宋朱熹“尝游”羽仙岩也就40来年。

颠覆文化传统的老君岩

如果我们将老君岩与国内现存的古代“太上老君”造像作比较的话,你便会强烈感受到泉州老君岩之伟大。无论是号称我国现存最早的嵩山崇唐观的“老君造像”,还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道教石雕造像艺术代表作的“太上老君像”,抑或是北宋元丰年间重庆大足石刻石篆山“老君龛”,都与泉州老君岩不可同日而语。

嵩山崇唐观原名隆唐观,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名崇唐观。如今在崇唐观里供奉的老君造像,就是武则天长寿二年(692年)刻造的。据称这尊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君造像。(来源:网络)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唐代太上老君像,是道教石雕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太上老君即先秦思想家老子,道教奉老子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道教教主,奉其著作《道德经》为最高经典。这尊汉白玉老君像通高1.93米,原属陕西临潼骊山唐华清宫朝元阁老君殿之物。此太上老君像身着道服,腰束帛带,端坐于三层番莲纹的须弥座上。雕刻精练老道,堪称大型造像石刻艺术珍品。(来源:网络)
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代老子头像局部(来源:网络)
老子像碑此碑高1.8米,宽0.91米,现立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西楹,为镇观之宝。据传,此画像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画像上方的文字为唐玄宗所题御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文曰:“爰有上德,生而长年。白发垂相,紫气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绵绵。东训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则,累圣攸传。万教之主,先天地焉。函谷关右,传经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来源:网络)
北宋元丰年间大足石刻·石篆山老君龛。该龛中刻老君坐像,其左右列真人、大法共十四尊。龛外左右各刻一小龛,龛内各刻一护道天神。护道天神头束道髻,胸饰甲胄,身着窄袖服,腰束玉带,双脚着鞋而立。左龛的护道天神,面饰浓须,双手于身前握宝剑。右龛内的护道天神,双手于身前持钺。(来源:网络)
北宋元丰年间的大足石刻之道教教主太上老君造像(右)。(来源:网络)
老君岩造像局部(来源:宋元郎/摄)

若无比较,便无高低。若无感悟老子思想之深邃,若无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气度,何来老君岩之浩然大气。吕惠卿不能不为其在位时未能实践《道德经》平天下之夙愿而耿耿于怀,因此著《道德真经传》以存世,倡建老君岩以铭心迹,坐宴青山,睥睨天下,千古而不朽矣。

作者在“论《光明之城》”一文中分析说:“纵观天下道观,自古以来'太上老君’如此造像,绝无仅有。唐玄宗时,老子累封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诏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则奉为'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将政治地位如此崇高的“太上老君”偶像塑为凡间草民,在当时来说不啻惊世骇俗之举。如此颠覆文化传统之举,没有朝廷高官发声,谁人敢为?而宋时泉人却见怪不怪,怡然自得,社会舆论波澜不惊,由此可见这座中世纪国际都市的文化包容。” [22]

从美术史角度的观察

泉州老君岩是在清源山一天然巨石上雕凿而成,“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髭须之状。” [23]作者从美术史角度观察。他认为:“老君岩已没有了云冈石窟中以北魏'瘦骨清像’为代表的犍陀罗造像艺术的刚硬风格,却蕴涵有龙门石窟中以唐朝'雍容大度’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开始'中国化’的圆润风格。” [24]“犍陀罗艺术传入中国的情况,可以沿着早先由商人以及佛教朝圣者踩出的丝绸之路了解到。佛教雕刻在移植中国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自然,变得简朴、抽象;但原先的希腊现实主义仍表现在如衣服的裙子一类表面细节上。因而,希腊艺术风格明显地影响了伟大的亚洲各文明。” [25]

云冈石窟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来源:尼丝/摄)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来源:尼丝/摄)
作者认为:“老君岩的雕刻艺术与犍陀罗佛陀像以及之前中国其他佛像雕塑风格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老君岩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表现,既有写实又有写意,衣褶线条等细节自然流畅更为简洁。它已经完全摒弃国家宗教的教化色彩,在讲究美的比例、和谐的几何形体的基础上更突出表现人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它没有传统宗教偶像那种微闭俯视的眼神,而是睁大眼睛,虽“有眼无珠”,却让人感觉到洞察一切的深邃目光;它不再有传统宗教偶像那肃穆的神情和紧闭的双唇,而是张口似乎在讲述开心的故事,透露出神秘莫测的微微笑意”。[26]
老君岩造像局部(来源:宋元郎/摄)

“刻划渺难察,奇巧疑天工。”[27]“他不高高在上,而是席地而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令人亲切之感油然而生。有艺术家称,泉州老君岩的微笑比起'蒙娜丽莎的微笑’更为玄妙,而意大利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则是16世纪初方才出现。”

老君岩造像局部(来源:宋元郎/摄)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作者继而分析道: 清源山自古就是道教圣地,其三十六岩洞(又称三十六洞天)多为道家修真之所,最早为秦代大道者修真的清源左峰,名曰大道岩。据《闽书》、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可知,老君岩周边就是规模庞大的道教圣地,宋代就建有北斗殿、真君殿。老君岩也并非'略施雕琢’可为。其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此庞然大物,矗立于道教圣地,没有一定的财力势力恐难竟成。若是吕惠卿倡建,家乡拥戴者自然不少,毕竟是吕当时还是朝廷重臣致仕,其登高一呼,谁人不应?当然,赞助者少不了思想活跃的泉州商人,雕琢者也必然是'好事者’慕名遴选的顶级艺术家。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称老君造像“老子天下第一”,固然是赞美其雕刻艺术独步天下。” [29]

老君岩前的老子天下第一刻石(来源:宋元郎/摄)
老君岩造像局部(来源:宋元郎/摄)
老君岩局部,和颜悦目,令人亲近无比。(来源:宋元郎/摄)
老君岩造像手与扶几,何乔远据此判定老子坐宴。(来源:宋元郎/摄)

陈从周对老君岩的雕刻艺术赞叹不已:“此像拂细腻的长髯,联以流畅简洁的衣褶,旁补以妥帖精巧的小几。由于运刀统一,坐像在庄重中显出活泼,在协调中寓有变化。坐像令人感到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

老君岩的思想成就

作者运用跨文化观点作了比较分析。他认为,“老君岩造像不难使人联想到十五世纪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石雕杰作。1498年,他创作的《哀悼基督》,重在去神化,他将圣经里的圣母玛丽亚刻画成凡间少妇,并以她痛苦哀怨地默视躺在膝上死去的儿子耶稣来赞美人世间伟大的母爱。而三年后他创作的《大卫》也是取材圣经中统一犹太国和以色列,把犹太人带入了历史鼎盛时期的'大卫王’,把神变为人,通过歌颂人的内在力量,来表现对人文主义的追求。” [30]

米开朗基罗1498年创作的《哀悼基督》云石雕像 高175厘米。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藏。
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藏。

通过比较,作者得出这样的观点:“与米开朗基罗同时代涌现的大师巨匠的绘画作品也无不通过把圣母变为人间妇女、把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来象征人的价值和力量,突出以人为中心、主张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诉求,其核心思想就是'去神权’。这与将近4个世纪之前刺桐老君岩的'去神化’,简直就是异曲同工之妙矣!” [31]

作者在文中还提出这样的看法:“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的繁荣离不开首富美第奇家族的赞助,同理,没有宋代富裕的刺桐商人,很难想象会出现老君岩这样的惊世之作。到了元代,末等'南人’的社会地位熄灭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再也没有出现也不会再出现像老君岩这样的艺术杰作。” [32]

通过以上的研究,作者对老君岩造像的核心价值作出如下描述:

位于泉州清源山南麓道教圣地的老君岩,是12世纪初艺术家在天然巨石上创作出的颠覆文化传统的最具人性化的老子造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高度最高、体积最大的老子造像。这一中国美术史上的孤品,是唐以来犍陀罗造像艺术“华化”之后圆润风格的代表作,体现出东方艺术观与希腊现实主义艺术观结合的最高成就。

    老君岩造像的思想成就在于“去神化”,它直接挑战帝国等级森严的宗教体系并完全摒弃国家宗教教化的意涵,将唐宋皇帝尊奉为帝的“太上老君”塑造为可近可亲的凡间老人,其微笑比16世纪初意大利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更为玄妙。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大卫》等伟大雕塑作品所体现的“去神权”创作思想与老君岩“去神化”的精神内涵如出一辙。

    正如文艺复兴发端于佛罗伦萨,老君岩出现在泉州都不是历史的偶然。它们都是以贸易繁荣的城市为时代背景。老子思想在宋代刺桐高度商业主义下发生“解构”和“延异”恰恰体现在老君岩造像的人性化。毫不夸张的说,老君岩造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东方人文主义最伟大的艺术杰作。[33]

下期乡音君将邀请建议作者聊一聊九日山最后一方祈风石刻背后的惊天大案以及九日山祈风石刻的历史价值等。欢迎诸位看官继续关注。

[1][8][21][22][24][26][28][29][30][31][32]戴泉明:《〈光明之城〉与泉州申报世遗》,《泉州晚报海外版》,2002年2月26日。
[2][6][14]明·何乔远:《闽书·卷7·方域志》
[3][5][7][10][15][16][23]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山川·清源山》
[4][23]明·万历《泉州府志·卷2·舆地志》
[9][13]杨昌明 方拥:〈泉州出土老君岩石室构件年代考辨——兼论泉州清源山老君像的雕凿年代〉《泉南文化》1991年。
[11]《荣山李氏族谱·卷16》
[12]《清源林李宗谱》
[17]南宋·王称:《东都事略》载:“惠卿有《文集》一百卷,《庄子解》十卷。
[18]宋·吕惠卿:<道德真经传>,《道藏》。
[19]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6)。
[20]南宋·张读:《泉州重建州学纪》碑记,绍兴廿年,1150年。
[25]美·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27]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山川》录明·季本在一首咏元元洞六老峰(在老君岩下)的五言古体诗中赞老君造像曰:“刻划渺难察,奇巧疑天工。”
[33]戴泉明:《冷思考》,2018年8月。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