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这种思维方式,拉低了你的人生高度。

你好,我是小云。
昨天晚上八点多,朋友还玩在兴头上,突然公司主要领导打来电话,让他组织召开一个项目推进专题会。
他当时一脸懵逼,这不是业务内的事情啊,据他了解市场部门正在牵头这项工作。
接着追问了一句需要参会的部门和领导。
便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冷飕飕的声音:“要开项目推进会,你说需要哪些部门参加?”
多年的职场经验,让他立刻警觉起来,脑子中快速过了一下应该参会的部门。
还没等他说出建议参会的部门,只听到那边顿了一下,说:“让市场部、监督部,还有几位监督口子的领导都参加会议。”
他一听,预感大事不妙,脑子里立刻警铃大作起来。
到底怎么回事呢?

01

原来,有一个项目,公司领导跟上级协调了一下,希望可以参与投标。
上级同意了,并且让几家兄弟单位同时拿方案。
这意思很明白了,要竞争一下,择优参与。
领导就将这件事情交办给了市场部。
市场部门简单分析了一下投标要求和资源禀赋,觉得很悬,于是便给这位领导打电话请示出面沟通协调,争取一下这个项目。
而当时,这位领导正在开会,没有接听。
情急之下,部门给领导发了信息,信息大致表达了两层意思:“我们研究了招标文件,公司没有投标资格希望领导再次出面协调,望集团可以将项目切块给我们。”
领导看到消息就火了,没有资格,那要求是啥,兄弟单位都是什么资格?
但是过了两个多小时,领导才收到消息,这表明之前完全没有掌握对手的任何资料。
更让领导愤怒的是,晚上八点多钟,部门通知这位领导,第二天集团公司要召开一个专题会议,让每个参与投标的项目汇报投标思路、计划和方案。
然而,此刻,领导手里什么资料都没有,部门也尚未形成任何汇报材料。
于是,就有了领导打电话给监督部门,让其组织召开一次专题会,该市场部门全体员工参与,分管领导参与,各监督口子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参与。
主题:批评大会。

02

为什么领导会发怒到召开专题会进行批评,主要是这个项目非常重要。
项目做好了,后续还会有新项目。此同时,这个项目短平快,能够解决当年的部分指标,包括营收、利润等。
正因为这个项目如此重要,领导是高度关注的。
但是部门呢?
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思考不够系统,没有充分把握信息,潦草汇报,在公司的资源禀赋下可做什么?如何争取?没有思路。
第二天一早就要向集团做汇报了,甚至连个基础的汇报资料都没有,只是通知领导去开会,领导开会讲什么?怎么沟通?如何争取?
因此,领导勃然大怒。
大卫·舒尔茨在《大思想的神奇》中说:“决定成功的因素中,体力、智力、精力、教育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思想的大小。”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试想一下,如果部门在接到任务时,能够向内看、向右看、向上看,多问几个为什么呢?
向内看,在评估了资源禀赋之后,觉得目前的资质不能承揽原先划定的项目切块,主动思考一下,确定能承揽多少?有没有争取空间?思路是什么?如何做争取?
向右看,参与这次竞标的兄弟单位分别是什么水平?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是不是会对竞标有重大影响。
向上看,集团能够提供的资源有什么?用什么来交换这些资源?
可能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美国著名的实业家菲洛克,在《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写道:
“经验告诉我,大胆主动的人,能完成最好的交易,能吸引他人的支持,能结成最有利的盟约。有自信的人期望成功,他们会配合自己的期望,主动设计所有的计划,以追求成功。”
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有这种主动思维

03

昨天晚上的饭桌上,朋友们聊起最近工作的情况。
有个朋友是做销售的,零售业的销售主管。
领导要求她每天发日报。
她说,每天晚上发完日报已经十点多了,领导还要追问几个问题,为此她特别烦恼。
我就问是什么问题?她说是有的门店销售好,有的销售不好,领导追问销售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我说既然领导每天都会问起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固化进日报里,你可以分析下原因,甚至将如何改进和提升的措施放在里面。
她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表示要做这些工作,要增加很大的工作量。
我就问,你是做管理的,这些数据其实是要从各个门店来,那为什么不让门店先做个分析呢?
她说门店很辛苦,这会增加大家的工作量,很容易引起不满。
聊完这句话,我就这道,已经不适合再说什么了,因为她总是有拒绝做的更好的理由。
然而如果只是每天重复在统计这些数据,不进行数据加工、分析和管理,这些数据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不能够从“为公司带来价值”的角度出发,对工作进行考量,这项工作就很难做出价值。
就像朋友每天在统计的日报,却不曾从日报中挖掘出提升销售业绩的措施。
我相信,总会有一天,她的老板会将这个要求纳入领导交办事项,或者写进岗位职责,那个时候,她又会怎么样呢?
老板交办那叫日常事项,主动破局那叫价值创造,同样的工作,却有了天壤之别。
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老板的思维去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任务驱动为价值驱动,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04

在职场上,我们会经常听到一句话:这个人能力上虽然有些欠缺,但是态度是好的。
公司的绩效管理中,有业绩指标、管理指标和加分指标。在做管理指标考核的时候,将原因分为能力问题、态度问题、品行问题,而能力、态度、品行,依照这个顺序逐级加大考核比例。
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没有做到预期的时候,能力问题总是容易被人原谅的。
然而,正如20岁的选择决定了你30岁的样子,过去的态度同样决定了你现在的能力,现在的态度决定了你未来的能力。
如果将自己比作一个圆规的话,态度就是半径的张力,你想把你的半径推到多远,能力边界推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没有这个意愿。
而一旦你有了意愿,周边的资源就同时向你开放了。
比如,观察领导和优秀的同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怎么思考问题的?这是我们免费的的黄冈题库和解题答案。
比如,在一件事情自己无法达成的时候,思考如何调动上级、平级、外部的力量,这是我们可以动用的宝贵资源。
比如,遇到问题和瓶颈的时候,积极学习和训练自己,死磕问题和反复打磨,这是我们成长的最好时机。
以人为师,以事为师,你就不会被局限于能力的边界下,而是不断去拓展这个边界。

05

我们的职业生涯是三十年,而我们的人生是七十多年(中国人均寿命76)。
这期间,我们会遇到无数次选择,小到一次日报、一次投标,大到事业选择、婚姻选择,而往往指导我们做出选择的就是思维方式。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公式:人生·工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个公式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热情和能力的分值在0-100分之间,而思维方式的分值在-100-100分之间。
能力是天赋,热情是努力,思维是方向。
如果思维方式不对,即便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和能力,也是徒劳的,南辕北辙。
最后,优秀是一种习惯。
而不优秀,也是一种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