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帝陵唐高宗乾陵则天大圣皇后墓
乾陵作为目前陕西最高等级的帝王墓葬之一在全国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弘道元年(684年)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修建工程,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在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中,记载比较大的盗挖乾陵就有多起。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乾陵的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五代十国期间,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目前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一个未被盗掘的陵墓。
1960年,在乾陵附近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乾陵的墓道口。1960年2月,在郭沫若的主持下,“乾陵发掘委员会”在陕西成立,郭沫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比较有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由于自身对武则天的个人崇拜和本人的影响力在不尊重历史事实的情况下,强硬的把乾陵确划定为二帝合葬墓,并自私的想在自己手上完成这历史第一大墓的挖掘工作,也就根本不去管当时的科技水平,如果开挖,以当时的条件那将是对乾陵毁灭性的破坏了。
“乾陵发掘委员会”在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准备继续发掘。在这关键时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目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以当时郭沫若的社会威望来说如果不是周恩来的阻止,怕是也没有人能有办法保的住乾陵了,才使得这一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幸免如难。
在乾县县城正北方向就是宽阔的乾陵大道,有3公里之长,一直修到了梁山半山的乾陵神道下,整个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目前遗址都还保护完整。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并且四面双厥都还保护完整,这在陕西唐十八陵中还是很少见的。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zun。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这里不在罗嗦。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号乾陵。实际上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迫将大唐江山归还给李氏皇族。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武则天自己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武则天只不过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罢了。
在历史上因为郭沫若对武厕天推崇,于是带头把唐高宗乾陵称为二帝合葬墓。加之现代为促进旅游,一些不顾历史事实的宣传,为了扩大影响力,把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曾经做过皇帝的武则天称之武则天陵。更有甚者,据此来讨论武则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称为“乾陵”,完全不知道乾陵本身是唐高宗和皇后的合葬墓。武则天虽然曾经是一代皇帝,但是武周政权在唐朝也就只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一个短命的王朝,如果非要给武周政权一个交代,那也就只能是目前咸阳塬上的唐顺陵还算是一个武周皇帝陵墓了。虽然它埋葬的是武则天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