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药步入“快车道”
从“中国新”走向“世界新”
搭建新冠病毒基础研究与技术平台是药物与抗体研发的关键。我国科学家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的重要蛋白的三维结构,构建出新冠病毒的全病毒三维模型,并创建了SARS-CoV-2 相关动物模型,这对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宿主免疫应答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评估疫苗效力和药物作用的基础。
2020年12月30日,我国新冠灭活疫苗获附条件批准上市,无疑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武器。目前,我国同步推进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5条技术路线,先后有14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个技术路线的 5 款疫苗进入国际多中心 III 期临床试验。这也为我国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提供有力支撑,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坚定信心。
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受理国产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828个,最终获批上市的1类新药14个。按药品类型统计,化学药574个、生物制品254个;从治疗领域来看,替尼类抗癌药物4个、抗病毒制剂3个。不论新药申请受理还是新药批准上市都创造了近10年最高纪录。
可以说,中国的新药发展从“中国新”向“世界新”迈进了一大步,这无疑对国民健康保障是最大的利好。但对于新药研发企业来说,在如何快速推出差异性明显的高质量新药,实现新药强国的目标上仍需加倍努力。
古代经典名方获认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2020年2月,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新冠肺炎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随后,各地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快审批医院制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急启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专项,最终将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列入新冠肺炎治疗指南。
并且,这些方药经过双盲对比临床试验或西药联合比较试验,对于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减少抗感染药物用量、阻断病情加重具有一定疗效。这为我国制定新冠肺炎的防控战略、多种干预措施,中西结合并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奠定了科学基础。
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见成效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这得益于国家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决策部署以及全国上下的不懈努力。
在药品审评审批方面,国家主要有以下改革措施:第一,服务疫情防控需要,加速审评审批。针对与疫情防控治疗相关的药物与医疗器械等技术产品,协调推动进入应急审评审批绿色通道。
第二,开通突破性治疗通道,助推中国药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发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0 年7月启动了“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申请系统”和新版“优先审评审批申请系统”,开通了电子提交通道。“突破性治疗公示”专栏的首次公示,标志着这一特殊审评通道正式在我国启动。这一举措势必会加速具有临床优势药物在我国的上市进程,对满足我国重大疾病的临床治疗需求和鼓励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诸多防控项目获得国家、省级防治新冠肺炎科技攻关专项应急立项。此外,国家相关机构以各种形式奖励新研发的产品和品种、补贴研发投入和补助奖励具有重大功能性创新平台的企业,并积极为医疗机构提供临床研究服务。
第四,支持研发产业化。除了补助生产疫情防控紧缺物资企业,鼓励企业参与疫情防控的上下游协作,国家还将在治疗一线得到实际应用、发挥重要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项目纳入项目支持体系,最终建立疫情防控产品定点供应制度,支持新技术与产品应用。
基础研究助力创新
经过前四个五年计划(2001—2020)的建设,我国生物医药发展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第二梯队行列,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方面研究都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创新成果,为逐渐培育领跑世界的医药技术与产业奠定了基础。
概言之,2020年与医药创新有关的基础研究主要有三个:
解析新冠病毒的主蛋白酶。解析新冠病毒关键药物靶点的三维结构,揭示药靶的重要特征,开发特效药迫在眉睫。新冠病毒的主蛋白酶在病毒生活周期中有关键调节作用,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药物靶点。我国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关键药靶主蛋白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为阐明抑制剂精确靶向主蛋白酶的作用机制,发现依布硒和双硫仑等老药或临床药物应用乃至抗新冠药物的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构建新冠肺炎动物模型。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动物模型是科研攻关五大主攻方向之一,也是阐明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筛选药物和评价疫苗的基础研究工作。我国科学家成功解决了造模的三个关键难题,即对新冠病毒敏感的动物、研制检测动物体内病毒的试剂、动物准确模拟疾病临床表现。
抗原受体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CAR-T细胞治疗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但面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细胞持续性低等挑战。CAR的信号元件来自抗原受体TCR的CD3ζ链以及共刺激分子。目前,研究者对CAR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共刺激信号元件,而忽视了抗原信号元件。我国科学家通过定量质谱和生化方法发现TCR的CD3ζ链具有特殊的信号转导功能,可以同时招募抑制性分子Csk和活化性分子PI3K。将CD3ζ胞内区加入临床使用的CAR序列中,可使CAR-T细胞持续性更好、抗肿瘤功能更强,并使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风险降低。
美编: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