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根: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方根“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是由方根“桂枝+炙甘草”和方根“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

    “桂枝+炙甘草”治心阳不足;“炙甘草+生姜+大枣”补气血阴阳。由此可见,“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是一个以治疗心阳不足为主的虚证。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方根组合:“桂枝+炙甘草”  +  “炙甘草+生姜+大枣”
    主证:脉促  胸满
    解读:本有太阳中风表证,应用桂枝汤发汗解表;此时却出现下利,造成表邪内陷;这种表邪内陷虽然未入少阳或阳明,依然在太阳,但比桂枝汤证更深一层。欲驱邪外出,必须加速心脏搏动,故出现“脉促”(代偿功能);这种始终未能达表的郁闷状态,就是“胸满”。类似于胸痹,临床上,我们通常按胸痹来对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主证:脉促  尺沉  胸满  畏寒
    方根组合:“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  +  “附子+炙甘草”
    解读:即有桂枝去芍药汤证,又有肾阳不足畏寒的附子证。

厚朴七物汤【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三两)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方根组合:“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  +  “大黄+厚朴+枳实”
    《伤寒论》条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主证:脉浮而数  感冒又便秘  日晡潮热
    解读:“病腹满”指便秘,便秘当用下法。但患者却“脉浮”,说明有表证。表有邪,不可直接用下法。否则,会造成表邪内陷。要么先用汗法解表,然后再用下法,要么用表里双解法;而此时患者已“病腹满发热十日”,便秘已很严重,只好采用表里双解法。
    如果仅仅用桂枝汤和小承气汤进行组合,桂枝汤是调合阴阳平衡阴阳的方子,气机没有方向,和气机向下的小承气汤进行组合,依然阻止不了表邪内陷;而采用桂枝去芍药汤则气机向上向外,和气机向下向内的小承气汤组合,则不会出现解表不顾里,解里不顾表的情况。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伤寒论》条文: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方根组合:“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  +  “麻黄+附子+细辛”
    主证:脉沉细  ​四肢厥逆  心下坚满
​    解读:心阳不足,则无力卫外;肾阳不足,则无力温煦于里。心阳肾阳均不足,则外有寒邪侵入,内有陈寒滞留。寒邪弥漫,必然四肢厥逆;阳虚则阴盛,寒湿充斥于里,必腹满“心下坚”。
    桂枝去芍药汤强心阳以卫外,附子配细辛温煦于里,更加麻黄散寒于表。此证所产生的一切病症,根源全在于阳不足,即“气分”。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汤通彻表里,从而使阳气振奋,大气运转,寒饮内蠲,表寒外散。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
    《伤寒论》条文: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方根组合:“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  +  “龙骨+牡蛎”  +  蜀漆
    主证:寸豆  惊狂

蜀漆:味辛平。主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神农本草经》)

    解读:“火迫”伤及心阳,“桂枝+炙甘草”补之;“惊狂、卧起不安”,为心神不敛而外散,“龙骨+牡蛎”敛之;“火迫”煎阴,凝而为痰,痰阻心窍,神识为“狂”,蜀漆化之;原本“脉浮”,当有表证,又心阳不振,正是桂枝去芍药汤用证。

炙甘草汤​【桂枝(三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三十枚,擘)  人参(二两)  麦冬(半升)  生地(一斤)  麻子仁(半升)  阿胶(二两)】

   
   方根组合:“桂枝+炙甘草”  +  “人参+炙甘草”    +   阿胶  +   麦冬麻子仁生地  +  “炙甘草+生姜+大枣”
   主证:​脉结代  心动悸  或虚羸少气  或虚劳肺痿
    解读:其证是由于误用汗吐下法,或失血,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顺接,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温心阳,益心气,养心血,滋心阴,以复脉定悸。
    用“桂枝+炙甘草”温心阳;用“人参+炙甘草”益心气,用阿胶养心血;用麦冬麻子仁地黄滋心阴,同时用“炙甘草+生姜+大枣”从后天中枢补充气血阴阳,使生化有源。

  来个小结:
        “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是基于心阳不足而设立的一个方根。
    心阳不足,表邪内陷,则胸满脉促;
    如果肾阳也不足,则脉促胸满畏寒;
    如果心阳肾阳均不足,表有寒邪侵袭,里有陈寒充斥,表里均寒盛,则四肢厥逆,腹满而坚;
    如果心阳受伤,心神不敛,痰阻心窍,则惊狂不安;
    如果心阳不足,阴血也不足,则脉结代,心动悸。
   如果有太阳表证,同时又有便秘,也应该用这个增强心阳防邪内陷的方根。

医案分享:

    
     (一)一朋友,方**,女,48岁,2017年11月底,从厦门乘飞机到郑州新郑机场,回洛后,得了一种胸闷的毛病,自觉胸满,咳唾不舒。
    刻诊:脉促,尺沉。
    处方:桂枝15g  炮附子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4枚  
    我问她下飞机时,是不是在新郑机场拉肚子了?很惊讶,问我怎么知道。自述为赶飞机,在厦门路边随意买了点吃的,在飞机上就感觉不舒服,下飞机后,先到厕所拉了一次肚子,确有此事。
    因厦门和郑州温差较大,下飞机时偶感风寒,又拉了一次肚子,造成表邪内陷,故胸闷不舒。尺沉,且平时畏寒,故加附子。
       一剂而愈。

    (二)王**,女,27岁,自言得了一种怪病,每到下午三四点就发低烧,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十来天了,在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均未查出原因,担心自己得了大病,吓得直哭,2020年8月23日由家人陪同来诊。
    刻诊:脉浮数。问诊: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发低烧,潮热,便秘。
   处方:桂枝15g  炙甘草10  大黄10g  厚朴15g  枳实15g  生姜15g  大枣4枚
    三剂后,诸症皆失。

    (三)一妪,61岁,夙患肺源性心脏病,3个月前,因咳喘、心悸、腹水而住院治疗月余,诸恙均已平复。近因受寒、劳累,诸恙复作,咳喘较剧,夜难平卧,心下坚满,按之如盘如杯,腹大如鼓,下肢浮肿,小便不多,面色灰滞。舌质衬紫,苔薄,脉沉细,心阳不振,大气不运,水邪停聚不化,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连进5帖,咳喘遂平,心下坚满已软,腹水较退,但下肢依然浮肿。续予原方加黄芪、防己、椒目,连进8帖,腹水退净,下肢浮肿亦消十之七八,再以温阳益气,调补心肾之剂以善其后。
    按本案所现诸候,水气所为也,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获佳效,足见本方实着眼于气而收效于水。[朱良春.对《金匮》两个方证之我看.江苏中医药,1982,(5):35]。
    (四)刘渡舟医案
    董某某,男,28岁,包头人。因精神受刺激而成疾,自称睡眠不佳,心中烦躁,并有三幻(幻听、幻视、幻觉)症状,有时胆小骇怕,有时悲泣欲哭,胸中烦闷,自不能已。切其脉弦滑,视其舌苔白腻而厚。辨为痰热内阻,上扰心宫,而肝气复抑所致。疏方:蜀漆6克,黄连9克,大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竹茹10克,胆星10克,菖蒲6克,郁金9克。服两剂而大便作泻,心胸为之舒畅,上方减去大黄,又服三剂,突然吐出痰涎盈碗。从此,病情好转,后用涤痰汤与温胆汤交叉服用而获愈。

(五)闫**,女,48岁。2018年夏在自家门口一家新开的汗蒸保健馆办了个会员卡,因闲来无事,天天汗蒸,忽有一日,出现心慌心悸胸闷憋塞,心房处怦怦自跳,不能自已,虚汗不止,夜里无法入睡,且不敢关灯,常出现幻视幻听情况,因其一人自住,只好打120求救,检查疑似心衰,观察几日后未见减轻,遂出院来诊。

    刻诊:整体脉细,脉结代,寸沉,手心汗津津。
    处方:桂枝15g  炙甘草20g  生晒参15g  麦冬30g  麻子仁18g  生地80g  阿胶15(冲服)  生姜15g  大枣10枚
    三剂。感觉有所减轻,但还是不能完全消除上述症状。
   遂改方:炙甘草60g  桂枝45g    党参30g  阿胶30g  麻子仁30g  麦冬45g  生地250g  生姜45g  大枣30枚
    低度白酒一斤,用大锅煎煮,不拘时服,一剂后症状消失。
   后又调服多日,但身体明显不如汗蒸以前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