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亮||电子化发展伴我行
电子化发展伴我行
文/郭忠亮
我于1988年参加农业银行工作,先后从事会计、统计、科技、信贷、审计等工作,工作岗位从营业所、县支行、市分行的历次变化中,亲眼见证了银行业务电子化发展的历程:从手工记账到电脑操作、从单机运行到全国联网、从活期存款到“快e宝”,从算盘计算到大数据集中处理,从传统的翻阅凭证检查到非现场审计,银行科技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令人感触颇深,回味无穷。
曾记得,我参加工作不久,工作岗位从会计调整到统计,统计工作虽然枯燥无味,但它是反映银行业务发展的“晴雨表”,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当时统计报表纯粹是手工编制,基层营业所、信用社会计人员在月终后手工填制好项目电报(统计报表)后,通过电话报回支行。我负责在支行接收、汇总、上报各类报表,当时下辖十几个营业所(信用社),接收一个单位的报表就得40分钟左右,需要两天时间接收回全部报表,然后再用1天时间通过算盘汇总核对,无误后月初2日内再通过电话或者拍电报的方式报给上级行,因为是通过电话或电报的方式报表,故当时统计报表简称为“项目电报”。又过了一两年,上级行给各个支行统计部门配备了1台286电脑(当时价值1万多元,是高档奢侈品,县城里也没有几台),这样只是不用算盘汇总数据了,每个数据仍需要手工录入电脑,涉及几千个数据,录入计算机的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常常需要加班加点、不舍昼夜才能按时录入,电脑汇总无误后,再通过人工操作调制解调器(也就是现在的modem)上传到上级行。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银行局域网先期开通,统计报表至下而上自动生成,到现在,各级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能掌握业务数据,分析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短板,真是方便快捷,得心应手。
也曾记得,我从事信贷工作后,信贷业务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签合同、写借据都是用纸和笔完成,后来我行上了CMS(信贷管理)系统后,一系列业务步骤逐步实现了机器化,调查、审查、审批、签订合同、用信、贷后管理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如今,集中式信贷管理系统已经连接了全行各级管理行和经营单位,信贷相关数据基本全部入库,实现了信贷业务零距离管理和信贷管理数据的共享,有力地推动了信贷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了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的标准化程度,推进了信贷风险全过程监测与管理的紧密结合,促进了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协调统一,大大促进了信贷管理水平的提升。
再后来,随着我行审计体制改革,我考到省农行驻市分行审计办事处,负责下辖支行的业务检查,刚开始的那几年,主要通过翻阅凭证、查看报表检查业务,到现在,各种非现场审计手段应运而生,通过各种系统提取、分析数据,从而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银行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经营环境,我行的信息化建设也正从作为生产与管理的辅助手段、解决生产与管理问题的工具,转变为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单一业务品种到综合业务服务、从单机处理到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深刻变革,科技工作硕果累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十年,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信息系统基础设施颇具规模,系统网络基础架构较为完备,金融产品创新成果显著,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取得较大成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今,全行投产一个产品,第二天全国农行2万多个网点、17多万柜员就可以营销推广,大型计算机每天处理着五千多万笔的柜面交易,处理完成一笔交易在50毫秒以内……基本实现了全行所有营业网点集中联网、所有会计核算集中处理、所有客户基本信息集中管理。一个以全国数据中心为核心、以36个省域前置系统为节点,以全国2万多个城乡营业网点为支撑,集中连接了全国17万余柜员、28,000余台自助设备、25万余台POS的全国集中式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形成,我行的信息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可以说,我行信息化的建设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完成整体经营战略布局调整、实现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三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科技成就了农行,农行发展我们大家受益。作为每一个农行人,我们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无怨无悔,执着前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无闻地用人生中的每一段岁月谱写一曲曲感恩农行的乐曲,在如歌的岁月里留下一串串回报农行的脚印!
作者简介
郭忠亮,男,山西保德人,就职于忻州市农业银行,爱好文学、摄影、音乐。近年来常有诗文发表,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大型网络平台。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