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加减芩芍汤统治热痢

八九、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此滞下初成之实证,一以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加减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浓朴(二钱)木香(煨,一钱)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坠者,加槟榔二钱。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 大黄(三钱);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如积未净,当减其制, 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桃仁(二钱)。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 钱),枳壳(一钱五分)。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注解:湿热之邪,客于肠间,壅滞气血,湿热与气血搏结,化为脓血,乃成湿热下痢,故治疗以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为法。方中白芍善于调和气血,止下痢腹痛后重,为主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朴、陈皮、木香行气化滞,除胀止痛,同为辅药。诸药合用,共成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之剂。肛门坠胀者,加槟榔导滞行气;腹痛欲便,便后痛减,下痢色白,为病在气分,加附子、大黄以通阳泻下;下痢色红,为病在血分,加肉桂、大黄和血通利;下痢而用泻下之剂,为通因通用,驱邪之法。痢疾日久不愈加归尾、桃仁、红花活血行滞;食积加山楂、神曲、枳壳消食化气;兼黄疸加茵陈、通草滑石利湿退黄。

叶天士也有加减芩芍汤这里引用供大家参考:

陈 脉缓大。腹痛泄泻。小溲不利。此水谷内因之湿。郁蒸肠胃。致清浊不分。若不清理分消。延为积聚粘腻滞下。议用芩芍汤。

淡黄芩 生白芍 广皮 浓朴 藿香 茯苓 猪苓 泽泻

朱 口腹不慎。湿热内起。泄泻复至。此湿多成五泄。气泻则腹胀矣。(湿热)

人参 茅术 川连 黄芩 白芍 广皮 茯苓 泽泻 楂肉

叶天士上边两案,一则偏于湿大于热独用黄芩,而且分消加茯苓猪苓泽泻藿香等,一则湿热并重芩连并用,且用苍术陈皮揸肉等燥湿消食。

临床应用:

1:痢疾——黄俊廉——我院于1963年夏秋之间,收治痢疾患者数十例,均以芩芍汤随症加减,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兹介绍两例于下:一、翁和恩,男,27岁,南平水电局职工,门诊号16687,1963年,7月8日来诊。患者腹痛,日夜下痢七八次,里急后重,口苦,食欲减退,饥不欲食,溲赤,舌苔白而厚浊

[文献出处]:《福建中医药1964年03期 》

2:肠道以及综合征:

笔者采用加减芩芍汤加味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3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21例, 女15例, 年龄22~74岁, 病程3个月~20余年;腹痛腹泻23例, 腹泻、便秘交替18例;大便外披粘液者34例, 夹未消化食物者6例;病情与饮食关系密切者30例, 与情志相关者6例。36例大便常规镜检及培养均阴性, 纤维结肠镜检查符合肠道易激综合征表现。

治疗方法

采用《温病条辨》加减芩芍汤加味:黄芩9~12 g, 白芍15 g, 黄连3 g, 木香5 g, 枳实10 g, 厚朴6 g, 陈皮6 g, 杏仁10 g, 滑石12~18 g, 当归10~15 g, 甘草3 g。腹痛腹泻者加神曲10 g, 川芎10 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 g, 肉桂3 g;完谷不化者加白术10 g, 山楂10 g, 麦芽30 g;里急后重甚者加薤白15 g。每日1剂, 7 d为1个疗程, 用药1~2个疗程。

36例中临床治愈29例, 占81%;好转5例, 占14%;改善2例, 占5%, 总有效率100%。随访半年5例因饮食不节 (酗酒、进食奶制品、麦制品) 复发, 继服上药有效。

肠道易激综合征属祖国医学“肠、“滞下”范畴, 临床易见腹胀闷痛, 排便异常, 大便粘滞, 里急后重, 小便偏黄, 舌苔黄腻, 脉弦滑, 且病多缠绵, 一派湿热之象。故治以宣化气机, 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佐以调和气血, 服药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但湿性粘滞, 病情易反复, 症状消失者应继续服药, 消除余邪, 以杜后患。同时尤应注意饮食、情绪调节, 一是注意忌口, 慎食易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啤酒、高脂肪、奶制品、麦制品等;二是注意增加饮食品纤维含量;三是适当休息,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况。作者:邱明山许松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