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第二代教学设计之父-梅瑞尔
1965年,罗伯特·加涅出版了《学习的条件》一书,开创了教学设计这个学科。加涅本人被视为第一代教学设计技术的代表人物。
1964年,戴维·梅瑞尔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读研究生,27岁,加涅时年48岁。这一年,因为一篇出色的课程论文,梅瑞尔被加涅赏识,加涅将一本当时还没有出版的手稿《学习的条件》赠送给梅瑞尔。
自此,加涅和梅瑞尔交集颇多,两人可以算是忘年交。梅瑞尔将加涅视为唯一一个对他一生学术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1987年、1988年,两人以对话的形式讨论教学设计领域的关键问题,第一次对话持续1天(4个90分钟),第二次谈话持续了4天(每天6小时)。这两次对话其实很重要,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巅峰对话。
在此之前,梅瑞尔已经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成分显示理论(CDT)和自动化教学处理(ITT)理论。
2000年之后,梅瑞尔试图整合各种教学设计流派,研究出一套统一的教学设计模型,2002年,他出版了他一生中最有名的书,英文叫《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中文版是2016年出版,叫《首要教学原理》。其实,从英文名就可以看出梅瑞尔整合教学设计模型的初衷,按照时髦的翻译方法,这本书的英文直译应该叫“教学的第一性原理”。
这本书之后,梅瑞尔研究小组ID2的名称,被泛化为第二代教学设计,梅瑞尔本人也被认为是第二代教学设计技术的代表人物。
这位今年83岁的老人,他到底牛在哪里?以至于可以被视为第二代教学设计技术的学术领袖?
NO.01
梅瑞尔做了什么?
一句话概述,戴维 · 梅瑞尔的专业是教学设计。
什么叫教学设计?这个词是西方课程论的术语,大体上相当于我国教育界中的课程教研或企业培训领域中的课程开发。
这些年,教师拿教师资格证要靠教学设计,算是做了一些普及,但总体上看,教学设计在老师群体中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教学设计的技术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后天习得的过程,基本理论有三种,分别是:
行为主义。大体上认为人类的行为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强化得到的
认知主义。大体上认为人类的认知行为是通过大脑加工知识后得到的
建构主义。大体上认为人类的认知是通过与既有认知建构后得到的
教学设计是设计人类学习的过程。很显然,教学设计其实是认知心理学的分支,属于认知心理学的工程应用领域。
在实践中,教学设计又会分为学校教育的教学设计和工作场所的教学设计两种。
加涅的理论和应用实践,主要是面向K12教育领域,梅瑞尔的理论和应用实践,主要是面向工作场所的学习领域。
就影响力而言,很明显,认知心理学>教学设计>学校教育教学设计>工作场所学习-教学设计。
也就是说,梅瑞尔其实是相对小众领域的学术领袖。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的论文或著作的引用数量来观察一下。使用的指标是学者的论文或著作的引用数量,这个指标基本能看出各个学者的影响力。
各个代表人物的影响力。使用的标准是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的论文或著作的引用数量: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比教育技术的代表人物,学术影响力高一个数量级。而在教学设计领域,主要面向工作场所的梅瑞尔影响力大约是加涅和范梅里恩伯尔的一半。
在教学设计领域中,之所以选择加涅和范梅里恩伯尔两位作为对照,是因为,梅瑞尔其实是一个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的关键中间人物。理由是:
1、加涅提出了教学设计完整的体系,但不够具体和精确。这是加涅本人和梅瑞尔两人共同的观点。
2、范梅里恩伯尔是整体式教学设计的代表人物。从教学设计的知识框架来说,我认为,他发展了梅瑞尔的聚焦问题和工作任务的整体设计原理,是PBL(目前主要用在教育中)这样整体式教学设计的思想来源。
我不知道他本人是否赞同这样的定位:他的贡献主要在于,为面向工作场所的学习,比如企业培训领域,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教学设计框架:
在教学设计领域,第一次研究知识的内容分类和内容结构(CDT和ET)
开创性地提出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理论并进行实践(ITT)
首次提出整体教学设计理念,认为课程应该聚焦于问题或工作任务
提出教学设计通用的流程,也就是波纹环状模型
总结一套教学的基本原理框架,包含5个方面(首要教学原理)
提出评价课程教学设计质量的5星评价模式
2
NO.02
CDT知识-绩效矩阵理论
1970年代,梅瑞尔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申请到了经费,研究交互式电视学习的项目。这个项目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向学习者呈现不同的教学策略。
这个项目的实践,衍生了梅瑞尔一个重要成果,那就是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s Display Theory)。
这是一个知识-绩效二维矩阵,两个维度分别是学习内容的类型和学习绩效等级。其中,学习内容的类型有四种: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学习绩效等级有三级:记忆、运用和发现。由这两个维度,定义出学习者的行为。这样的学习行为,梅瑞尔一共辨认出了13种。
如下图:
这是发生在1970年代,在那个时代非常具有创新性。
举一个对比的例子,本杰明·布鲁姆在1956年就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但目标-内容二维矩阵是在他去世之后,其他的研究者2001年之后才完善提出来的,而且教育目标分类的二维矩阵中,学习内容分类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等四类。
其中的影子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梅瑞尔的学生瑞格努斯,还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细化理论,提出了不同知识具备不同的内容结构。
知识-绩效矩阵,给我很多启发,比如: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设计学习行为
要能准确定义学习行为,就必须识别学习的知识点
识别知识点的关键是对知识进行基于内容的分类
2019年,我在开发教学设计软件-简课时,就发展和内置了:
知识分类。发展出四种基本知识分类和13种知识结构分类的方法
定义了23种学习行为
发展出演绎式知识萃取的方法
知识分类和学习行为是梅瑞尔理论体系的关键基础。没有知识-绩效矩阵,他的另一项重要理论-自动化教学设计就不可能出现。
3
NO.03
自动化教学设计
梅瑞尔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开发出自动化的教学设计工具。
他的基本思路是:
1、从学科专家获取知识内容
2、识别知识内容为一些关键的教学参数,比如知识类型、学习行为、学生特征、学习环境等
3、教学设计师需要为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参数
4、生成具体的教学策略
这一套流程策略,梅瑞尔称之为教学处理理论(ITT)。基本原理如下图:
这是一种计算机的算法系统,类似于医生疾病诊断的处方,教学设计师的工作类似于医生,无非是判断课程的需求,匹配合适的知识和教学策略。
这种思想,即使放在2021年的今天,也是非常新颖和创新的理念,更不要说1980年代。
作为自动化教学设计软件的产品经理,我深知,ITT需要的条件非常多,绝大多数条件,当时都不具备。
比如,梅瑞尔对知识的结构分类并不细化,这样就缺乏针对性;对于学习行为的识别只有13种,而相应的教学“处方”策略比较抽象,并不明确;缺乏内容材料和内容表征的开发工具;IT技术不支持;知识库缺乏等等。
所以,ITT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1990年代,ITT失去了研究经费,从事这个研究的小组ID2(小组成员包含一位华裔)在1990年代后期解散了,ID2转为一家商业公司继续研发,但持续时间也很短,只发布了一个粗陋的测试版本。2000年,这家研究型公司也关闭了。
ITT尽管失败了,但ID2提出的创建教学设计语言的想法,在欧美教学设计界中一直没有停歇。
就像程序设计需要语言一样,在教学设计领域,能不能有一门语言,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这种理想,甚至让欧洲的一些教学设计师动手开发教学设计语言,尽管这种语言从来没有真正应用和推广。
ITT的失败,让戴维· 梅瑞尔一直耿耿于怀,他曾组织一次研讨会,参会人员主要是Authorware等商业公司成员,让大家讨论自动化教学设计是否可行、是否可以实现。
讨论的结果,让梅瑞尔很沮丧:
经过两天半的讨论,大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自动化教学设计有可能,我们也能够做到,但未来我们不再会开发这样的系统, 因为用户对于购买自动化教学设计产品没有兴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用户指出他们已经知道如何设计教学,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更方便的技术工具而已。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这些商业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企业,承担教学设计任务的是这些企业的业务专家。这种角色,其实我们很熟悉,我们称之为兼职讲师或者叫内训师。梅瑞尔称他们为“被指派的教学设计师”(designer by assignment)。
梅瑞尔认为,尽管这些内训师几乎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老师,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教学和教学设计。这些内训师总是津津乐道于向学习者展示信息( Presenting Information ),其实这并不是教学。他们忽略了适当的应用、反馈、指导、训练等环节。
这次研讨和ID2的关闭,对梅瑞尔影响很大。之后,梅瑞尔的研究方向完全变了,开始研究具体的教学设计技术。
NO.04
教学设计大一统模型
梅瑞尔认为,教学设计的流派太多,导致教学理论方面远未达成共识。这是无法给那些非专业的教学设计人员(也就是内训师)开发简易但有专业基础的教学设计工具的原因。
为此,梅瑞尔在这方面持续地花时间,梳理和检视几乎所有的教学理论。大概有多少呢?嗯,大约有300多个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他重点比较了10多种比较典型的模型。
上图就是梅瑞尔另外两本书,在Google Scholar上引用量是第5名和第六名。
这个过程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一种编写《四库全书》般的执念,总体来说,用的时间也不算太长,梅瑞尔整出了他认为的大一统教学模型。2002年,他出版了包含这个模型的书籍,名字叫《首要教学原理》。
这本书翻译质量很好,行文朴实,内容非常接近企业培训中课程开发的各种场景,但内容异常丰富,篇幅很长,光是参考的索引资料就有120多个来源。
如果是学校教育的老师读,可能有各种不适应。即使是企业培训领域的课程开发老师来读,如果没有充分的课程开发实践,没有一点知识分类基础、顺带了解一些“处方”式教学处理和一些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型,估计也是很难读完的。
比如下图,就包含了ITT的教学设计语言。不熟悉梅瑞尔知识背景,看起来可能会觉得很懵。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不能读完和消化《首要教学原理》的原因。
《首要教学原理》本质上是一个综述,既包含了梅瑞尔知识内容分类、自动化教学设计的策略和基于问题的整体化教学的设计流程框架,同时,也包含欧美主要教学设计模型的抽象归纳,内容很丰富,具体包含了:
知识的5种分类
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的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的一般性流程,也就是波纹环状模型,这是一种整体教学设计
欧美主要的教学设计模型及教学设计的一般性原则(5条)
波纹环状教学设计的测量
其中,第5条可以算是他心目中的教学的一般设计原则。
2002年书籍出版之后,梅瑞尔写了不少的短篇文章对他心目中的统一模型进行了各种说明,比如他就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框架和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策略,写了一系列的杂志专题。
需要说明的是,梅瑞尔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后期,非常倾向于企业的应用,这应该主要与他产品服务的对象有关,比如,下面这个:
梅瑞尔做这些的动机,是为企业“内训师”(他叫受指派的教学设计者)建立一个一致的教学设计模型,并能量化测量“内训师”课程的教学设计质量。
NO.05
五星教学模型
在ID2失败之后,梅瑞尔总结原因,除了缺乏大一统的教学设计模型之外,他还认为有必要开发测评工具,让教学设计师通过一个的测评量表来量化自己的课程得分,能达到何种等级(0~5级),是否符合教学设计规范。
2002年之后,梅瑞尔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开发这种的量表。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五星教学的评价量表。
五星教学量表的背后,是知识的5种分类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分别是:
聚焦问题或工作任务
激活旧知
示证新知
应用新知
融会贯通
这5个原则,都有标准的行为要求,这些行为要求构成了标准的评价标准。
如下图:
这些标准非常的详细,并且经过了量化,构成了教学设计的评价分数,这个分数换算成等级,分别是一星到五星。这就是所谓的五星教学模式。
按照课程效能评价标准:
呈现信息是教学的底线,等级为0
在0的基础上,增加示证新知,等级就是1
在1的基础上,增加应用新知,等级就是2
在2的基础上,增加了聚焦完整任务,等级就是3
5个强化项目。
如下图:
所以,五星教学的核心,是对教学设计的一个通用的测评标准。
也就是说,无论课程开发人员使用何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都可以使用这个五星教学设计的测评标准,判断课程教学设计的质量。
2010年,国内梅瑞尔的研究者盛群力,按照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的主要思想编写了《走近五星教学》、《聚焦五星教学》,这两本书通俗易懂。
前一本书更简单比较好地反映了《首要教学原理》的第4、第5部分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原版中不包含的教学设计量测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包含了K12阶段的课程设计的完整案例。
后一本书可以视为《首要教学原理》的解读版,将书中的几个案例单独拿出来独立成章。
非常适合在“啃”《首要教学原理》之前阅读。
NO.06
梅瑞尔科普的一些教学设计观点
在阅读梅瑞尔的著作或访谈时,能很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于教学设计的热爱。
教学设计领域的问题,其实美国的情况和中国比较类似,高校或企业,对教育技术、对教学设计技术,都非常轻视,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漫长的学校教育,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会设计课程,会讲授课程。
真实情况当然并不是如此。
这也是梅瑞尔特别愿意在各种场合科普教学设计常识的一个原因,当然,这也是梅瑞尔比欧美普通教学设计学者更知名的原因。
他科普的常识包括:
呈现信息不是教学,大多数网络课程的效能是0
过度教学就是讲解有余,例证不足
过度指导就是反馈过多,放松太少,学习者没有犯错的机会
教学信息的呈现不应该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
游戏化学习不是在学习中加与内容呈现无关的游戏元素
讲解和提问,对问题解决的教学没有帮助
当前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仍然是手工作坊式的,效率低下
应该开发服务于“内训师”的易用高效的智能化工具
教学设计是关于学习和教学的,不是关于技术的
我们不应该沉迷于各种技术和新热点,而忽略学习
近百年来,技术来来去去,而学习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变化
后记:
如果持续追踪学习技术的发展,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自2000年之后,认知心理学和教学设计领域的发展几乎停滞,这两个领域很少出现增量式的发展。
2007年,罗伯特 · 瑞泽在谈《教学设计技术的未来》时,曾谈到这个领域未来的十大趋势:绩效改进、知识管理、电子绩效支持、e-learning、学习对象、非正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科学、整体化教学设计和测量与评价。
如今,13年过去了,上述10个领域都是进展甚微。
梅瑞尔的贡献在于,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提出了知识内容分类方法和结构细化的理论,同时,也推动了整体化教学设计的策略框架。当然,最重要的,他提出了自动化教学设计的思路和实践。
未来会如何发展?
中国企业培训中知识溯源、知识萃取等实践,很可能拓展知识管理的各种边界,而职业教育中不断发展的PBL等,很可能拓展整体化教学设计的边界。
而西方,很可能突破的方向是学习科学,这是打破教学边界的另外一条赛道,是美国重点大学和企业投入重大资源研究的方向。
但无论如何,参与其中,不下牌桌,你才有机会。
学习本文是否给您带来帮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