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出现这些感觉,就说明你入门了
练太极拳时身上的感觉反映了练拳者的水平高低,一旦身上有了太极拳应有的感觉,我们才能在太极拳中追求健康长寿。那么,打太极拳的时候身上都应该有什么感觉呢?一起来看一看。
一、“骨肉分离”的感觉
一般来讲,我们所说的松沉是指肌肉来说的,骨骼是不可能松沉的。放松对肌肉的要求是肌肉松沉,骨骼方面的要求是关节要拉开。骨肉分离法就是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下,意想前胸后背的肌肉从上到下像流水一样流到脚下涌泉穴:同时,骨骼有向上升的意识。这样,骨骼向上升,肌肉向下松沉,好像骨肉分离一样。长期练习.就会产生骨肉分离的松沉感觉。肌肉松沉后.肢体非常柔顺而内部又非常坚刚,这就是积柔成刚的练习方法。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意向上升,气向下沉。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其实就是指在练拳时会感觉到四肢的沉重,这就是松沉之力。
平日里我们都是在地心引力活动,对于自身的重量是没有太大感觉的,而在负重时才会有负重感。在练拳的时候如果能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证明是真正松下来了,就像拳论中“由松入沉”的说法,越松越沉,松无止境。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
用脊柱行拳,是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疏经脉、通气血、养生祛病的根本所在。
太极拳以活动腰脊为主要运作方法。要求由腰主宰,腰脊一动无有不动。由于腰脊不停地运动,使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姿态,配合拳势呼吸及内气鼓荡,使脊柱有节律伸缩张弛,只要脊柱一动,处在脊柱周围脏腑的俞穴就得到按摩和锻炼,尤其是腰脊命门的两边,腰眼的前折后迭更为激烈,使两肾得到非常有益的按摩,从而增强丹田气,疏通脏腑的气血,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只有丹田气饱满,才能阴平阳秘,固命之本。丹田气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经歌诀诠解》说“举步轻灵神内敛: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简言之,即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所概括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太极拳艺所要求的周身一家,内外相合,它涉及到阴阳对立统一的诸多方面,细分约有上下、内外、大小、左右、进退、起落、动静、开合、刚柔、虚实、攻防、粘走、松紧、收放、缓急、形神、呼吸等繁复内容,而它们又大多不是单一的表露,而呈现出交叉、综合的运用特点,这就远非浅学者所能测其堂奥,必须潜心研究,细致揣摩,日久方能领悟,年深才获成功。
五、“身如气囊”的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掤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掤劲充盈变化的结果。
掤劲极富弹力,柔中寓刚,刚中寓柔,犹如百变金刚,随心所欲,无所不从。掤劲是习拳者正确练习日久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内家功态,非用力所能为也。生活中之气球或充气玩具,虽形状大小不一,然内蕴弹力之理相通,气足则饱,过则爆,气泄则扁,失气则败。此乃阴阳平衡之理。
六、“口内生津”的感觉
津液,可经食道进入胃部,辅助消化,还有中和胃酸、促进伤口愈合、调节生理平衡、增强免疫能力、促进细胞活力、延缓人体衰老等诸多作用。漱津几口,缓缓下咽,有淸脑提神之功用。据说如将唾液咽下气管,有辅助阳精重生的功效。可见,唾液对我们身体的健康长寿有诸多作用。
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套拳练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