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
说道古画邮票(古代绘画邮票的简称),大家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套邮票肯定是1984年发行的《簪花仕女图》但是小编说非也,不信你就往下看。
元.佚名《平沙桌歇图》
- 中国发行第一套古画题材邮票是在1932年6月3日发行的民纪8《西北科学考察团》邮票。
- 该套邮票是斯文赫定为了募集中国西北科考费用而发行的一套邮票,当初因为高溢价销售,就深受广大集邮者不满(看起来圈钱是邮政的共识)该邮票主图选择的是元代绘画《平沙卓歇图》。
- ▲民纪8《西北科学考察团纪念》
- 该画作者不详,原画横23.9公分,纵20.4公分,绢本,水墨设色,原藏北平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
- 《平沙卓歇图》题名中"卓"是卓午的意思,"卓歇"就是中午支起帐篷,铺好毡毯来休息。画面描述的是元代北方契丹骑士在大漠中生活的情景,以驼队为伍的契丹族骑士,经大漠跋涉劳顿来到了这片水草丰茂的地方,树起旗幡,铺好毡毯,欲午歇。描绘的人物身着长袍,头盘发辫,姿态潇洒。《平沙卓歇图》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情调,真实地概括了契丹人的生活。画面构图简洁、生动,仅抓住小憩一个镜头,就充分表现出了牧民强悍、粗犷的性情和西北塞外广阔无垠的风貌。
- ▲《平沙桌歇图》(小编真的努力寻找,只找到这幅黑白图片)
- 但是在查阅的过程中,小编却发现在1966年发现1975年正式科考的一处辽代古墓的壁画中,惊现这幅古代绘画。
- 小编也不到这个该如何解释,只希望我们的专家能够多去研究一下,这其中的渊源吧。
1982年7月31日原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六枚的《明清扇面画》邮票,是中国传世古画的第一套邮票。
明.沈周《秋林独步图》
- 《秋林独步图》
- 作者是位列明四家之首的沈周(1427-1509)。画面上,一株树峭拔挺立,秋风之中,落英点点。
- 树下路上,一位衣带宽博的文士正怡然独行,谛听秋天的消息,品味自然造化的底蕴。笔墨虽少,含义却丰。画风含蓄澄静,萧散简远。
明.唐伯虎《枯木寒鸦图》
- 《枯木寒鸦图》
- 作者是唐伯虎(名寅1470-1523)。画面正中,赫然是一株虬曲苍老、再难逢春的枯树,匍匐在冰冷坚硬的怪石上,背景是点点黑鸦,给人一种苍凉抑郁的感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周之冕《竹雀图》
- 《竹雀图》
- 作者为明代著名花鸟画家周之冕。他以自己首创的“钩花点叶”技法,描绘出一枝细腻优美的翠竹,几只喜雀栖息在柔韧的竹枝上,宛转啼鸣,悠闲自得。静态的画面透露出生动风趣的韵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陈洪绶《松下题诗图》
- 《松下题诗图》
- 作者为明代画家陈洪绶。画面中,一对仕女怀着闲情逸致,徘徊松下,凝神静思,构寻佳句。人物刻划生动传神,线条清圆细致,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恽寿平《菊花图》
- 《菊花图》
-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刻划出一对绿叶扶疏的红黄菊花。两朵菊花相对顾盼,含情依依。花枝造型优美,富有生机。在技法上,作者在工笔中融入写意,在写意时不忘细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王武《梧禽紫薇图》
- 《梧禽紫薇图》
- 作者为清代画家王武。此作品在构图上强调丰满充实,在结构上强调上下有致,相揖相让。
- 一只禽鸟栖息在梧枝上,昂首欢啼。鸣禽下繁花点点。素净中透出艳丽,热烈中含着静谧,有着独特的韵味。这六幅画在书与画的搭配处理上也是颇具匠心的。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 《簪花仕女图》是一幅工笔重彩画,线条工细,色彩浓丽。中国画的特点是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该图的线条介于铁线描与游丝描之间,细劲而有气韵,流动多姿,典雅含蓄。
- 在贵妇人的脸部和手部的勾画上,用笔准确、圆润。特别是对手的描绘,略带夸张而刻划细腻,生动传神,如捉蝶者手的柔弱、捏花者指尖的情态、执绋者手的灵巧自如等。贵妇人身上的纱衫,线条流利飘逸,质感极强,人物的肌肤和花纹通过纱衫隐隐可见。人物体型也塑造得婀娜多姿,丰腴健美,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 画面上人物情态各异,如戏蕐子的俏皮、欢愉,看花的全神贯注,散步的庄严凝重,捉蝶的漫不经心等,都很传神。在构图上,有远有近,有大有小,有动有静,富于变化和韵律。在着色上,色彩浓丽,典雅大方。贵妇人的皮肤施以白粉,有雪肤花貌之感;各种衣饰则着以绚丽复杂的色彩,显得花团锦簇,非常华丽。
- 这幅古画十分经典,以至于许多反映杨贵妃的雕塑都以本画为蓝本进行设计,但是小编灰常负责的说,头上簪花为宋朝的风俗,并非唐朝习惯。这幅仕女图很有可能是流传时产生破损,在宋朝时,某位画家进行修补,描绘簪花图案。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由于当时江南战争较少,有比较优越的自然与生产条件,官僚士大夫的生活奢侈糜烂,大多蓄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据史书记载,韩熙载家即有歌伎40余人。韩熙载有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但他眼见南唐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即派画院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目识心记,回来后画成这幅夜宴图。
- 《韩熙载夜宴图》在画面结构中,屏风和床榻的使用具有特殊的微妙意义。它们作为人物活动的道具,一方面起到分隔画面,使每段独立成章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把各段连贯起来,使全卷成为统一的大画面。
- 从人物形象的刻划来看,更显示画家卓绝的功底。特别是韩熙载,分别出现在五个段落中,服饰、动作都不相同,但他的形貌和性格却都前后一致。他头戴高帽,身躯魁伟,长脸美髯,虽然是在夜宴歌舞中,对联不纵情声色,而流露出忧郁寡欢的表情,反映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虚、苦闷。这幅作品不是当场的写生画,而是用“心识默记”的方法所画成,画家这种写实、传神的精湛艺能,不能不令我们由衷钦叹。《韩熙载夜宴图》无疑是一幅名篇巨作,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
- 这幅画是建国后,国家从张大千手上收购而来,并且邀请荣宝斋进行木板水印进行复制。在复制完成后,故宫对其进行清洗,因清洗不善,导致颜料大面积脱落。现在也这幅画的真迹为一副白描本,所有带颜色的《夜宴图》均为当年荣宝斋的木板水印制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 唐代著名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出游赏春的情景。
- 全画共八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与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I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
- 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它真实地描绘了唐代上层社会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该画题为“游春”,但画面上没有鲜花、草木、春水微波;而是通过游春人物从容而又向往的神态,启发观者的联想,通过人物轻薄艳丽的服饰,给人一种花团锦簇的感觉,在游春者欢愉悠闲的神态和骏马轻举缓行的姿态中,人们不难感受到鸟语喧闹、花香袭人的春天气息。这种以虚代实表现主题的衬托手法,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 此画为宋徽宗时期摹本,邮票设计时某位集邮家曾经撰写《马尾的妙用》,王老虎你该长点心吧。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 本幅未署款,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书序,记该图作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时文徵明49岁。后纸蔡羽、汤珍、王宠三家书诗,顾文彬题记。
- 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 此图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頫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
清.唐岱《山水图》
- 唐岱的《山水图》。绢本设色,纵83厘米,横4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构图严谨,气势雄劲,是唐岱山水画的代表作。
- 此画构图严谨,气势雄劲,是清代山水画的代表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岱作为内廷画家,深得皇帝喜爱,蒙皇帝御题诗最多。
宋.刘松年《撵茶图》
- 《撵茶图》,南宋刘松年绘,绢本淡设色,纵66.9厘米,横44.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宋代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传世作品很多,仅涉及到茶事内容的就有《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博古图》、《撵茶图》等多幅,对我们了解宋代茶事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撵茶图》以工笔白描的手法,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面分两部分:画幅左侧共两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几上,头戴噗帽,身着长衫,脚登麻鞋,正在转动石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舒缓,显然是个中好手;石磨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另一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釜,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箩子、贮茶盒等用器。画幅右侧共计三人:一僧人伏案执笔,正在作书;一羽客相对而坐,意在观览;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赏。整个画面布局闲雅,用笔生动,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会的风雅之情和高洁志趣,是宋代点茶场景的真实写照。同样的场景在《博古图》中也有体现,只是该画面以鉴赏古物为主体,点茶场景只现一角,仅作为画幅的陪衬。
- 煎茶、点茶,一直是件很风雅、很具诱惑力的事情,除了必需的茶品、茶器外,更重要的是参与者的文化雅趣和道德情操。这在我们阅读评赏唐、宋、元、明以及清代早期绘画作品、乃至相关文学诗歌作品时,均能切身感受到。
唐.阎立本《步辇图》
- 《步辇图》卷是一件肖像性的纪实画,记述的事件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遣使臣禄东赞来唐都长安拜见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此类绘画类似当今的新闻摄影,起到记录史实的作用,要求形象真实,事实无误。
- 卷首描绘了六位宫女抬着坐于步辇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目光炯炯,接见吐蕃使臣;画中并未出现文成公主形象,却在朝廷与使臣的和谐气氛中,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桩完美的婚姻。《步辇图》艺术技巧为历代称颂,人物刻画用铁线描笔法遒劲坚实,极为概括和简练,设色浓重妍丽而无繁复,仅着红、黑、白和淡赭,已觉十分丰富。这幅作品记录了一千余年前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唐阎立本《步辇图》真迹已不复得,此图为北宋人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河(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城市的热闹场面。但近有考证说,并非清明景色。石城外边河清明坊一带汴水秋色。《清明上河图》从外城僻静处画起,柳树、小溪、小桥和驮运货物的骡驴,再至茅舍田垅菜地。接近内城,商贾行旅增多,房屋上盖着青瓦,由此逐渐繁华热闹。
- 汴河斜向在画中出现,河上舟船或刚驶抵停靠,或已泊岸卸货。满载船吃水较深,卸货的船吃水较浅,描绘科学严谨,岸上有店铺客舍货栈等与码头相呼应。汴河的大船中一艘满载的大船桅杆顶伸出纤绳,远处岸上有五人在奋力拉纤,逆水而进。另外一艘则由众船工摇撸缓行。汴河狭窄处,一座结构精巧的拱形桥飞架两岸。
- 桥下客船正在通过,船上的桅杆已经放倒,众船工或撑篙或指挥或观察或喊叫,桥上热心者站在桥栏杆边,探出身子指手画脚,指点船只安全通过。拱桥以巨木架构,桥上设有摊贩集市,桥上车轿以及看热闹的市民挤在一起描绘真切生动,全图由此进入高潮。
- 过桥后有竹木搭的聚欢楼一座,精致华丽。拱桥两岸有几个西瓜摊,切开的瓜依稀可见,还有几个光着身子的孩童是考证《清明上河图》并非清明景的主要依据。再前行,房屋更加密集,人烟如云,大路旁搭了革棚和支有大伞,各行业一一排列,过桥后,后边是斗拱精巧的城门楼。城门楼外砌青砖,两翼城墙外画面串联起来。
- 进城后景象更见繁华,路上骑驴挑担推车抬轿,熙熙攘攘。路旁有一酒楼,楼厅内有人举杯欢饮。不远处十字路口,人群南来北往,东行西走,络绎不绝。画面最后为路边水井一口,二人提水,一人等候。旁边一处房屋,屋檐下挂有[赵太丞家]四字匾,有人问医求药,旁边有柳树数株,画面至此截然而止。
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
-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明末最具个性的天才画家,其画各体兼擅,画风独特,标新立异。
- 《玉堂柱石图》系绢本、设色,画面上的玉兰莹洁清丽,陪衬玉兰的太湖石玲珑剔透。此画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 《洛神赋》,是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内容画的作品,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上的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 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唐.韩幹《神骏图》
- 《神骏图》,绢本设色。横122厘米,纵27.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因前隔水上有金书“韩干神骏图”五字题签,定为《韩干神骏图》,明清诸家著录都沿袭前说,认为此图为韩干所作。
- 但据主题、构图、技法诸方面考察、比较,此图虽是唐人格局,惟技法精巧有余,朴实敦厚处略有异趣,故认为该图是五代画师摹唐人之作。此图是表现晋人支盾爱马的故事。图中支盾与对坐的高冠士人视线集中在从水面驰骋而来的童子和骏马上,左侧侍立的仆人托鹰而立,酣态可掬。人物内心的刻画,马蹄溅起的浪花,精细入微,跃然纸上。图中人马用笔极为精练,施重彩而不浓艳,人马形神统一,树石钩而不皴,水纹浪花尤见工夫。总而言之,此画技法出自唐人,纤巧处显露出五代画师风格。
清.马逸《国色天香图》
- 《国色天香图》,清代,立轴,绢本,没色,纵101.7厘米,横49.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马逸,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元驭子,字南坪,晚号陔南,江苏常熟人。工花卉,师蒋廷锡,亦画鱼。
- 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的工笔重彩花卉图。图中的牡丹花开娇艳,明丽动人,色彩丰富饱满,姿态优雅,设色极其讲究,勾线细致圆润。而花下奇石则用积墨与淡墨晕染相结合绘出,以石绿、石青略染。兰花以重粉罩染,胭脂点蕊,素雅动人。地面以淡彩渲染,营造出空间的伸缩感。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 绢本,水墨,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 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
- 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此图是否为范宽真笔,鉴赏家尚有争议,但公认为北宋范氏流派中之杰作。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 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 2010年3月14日,时任国家总理的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曾说:“我真心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变成一幅画,画有如此,人何以堪”。
唐.佚名《八十七神仙图卷》
- 《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宗教画,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
- 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大千观赏此卷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徐悲鸿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
- 《渔庄秋霁图》描绘太湖一角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湖水浩渺,遥接逶迤山脉。近处小丘上有嘉树五株,参差错落。疏笔亁墨,精心勾皴,笔法方中参圆,简中寓繁,给人以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趣。图上有自题诗跋,言此图为作者五十五岁(公元1355年)作于好友王云浦渔庄,七十二岁时重题。裱边有明董其昌的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和宋旭题识。
- 《渔庄秋霁图》笔墨干枯,简练,意境荒寒,气韵深远。寥寥数笔,饱含了复杂的心绪以及对审美理想的追求。此画不仅创造了一种荒寒旷远的绘画意境,而且也将元代的山水画的用笔技巧推向极致。另外,作者在十八年后(1372年)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补题诗款。全诗如下:“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宋.赵佶《瑞鹤图》
- 《瑞鹤图》为绢本,设色画,纵51厘米,横138.2厘米。图中描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是赵佶书画珍品中难得的诗、书、画具为上乘之作。
- 画后有作者赵佶以瘦金书自题,所述之事与《宋史·仪卫六》载"政和二年延福宫宴辅臣,有群鹤自西北来,盘旋于睿谟殿上,及奏大晟乐而翔鹤屡至,诏制瑞鹤旗"可相互印证。所署"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押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祥龙石图》及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五色鹦鹉图》相一致,故推断其为赵佶所作无疑。作者赵佶(1082-1135),喜吹弹,擅书画,声歌辞赋无所不精。
唐.张萱《捣练图》
- 绢本,设色,37厘米 145.3厘米。《捣练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宋.佚名《深唐琴趣图》
- 绢本,设色,纵:23.6cm,横:24.9cm。
- 本幅无款印。钤收藏印 "仪周珍藏"一方。
- 远山一带,巨壑空茫。建筑用笔粗浑,轻刻画,重意境,形象概括,细部脱略简化而不失准确真实。整幅画面清新明净的情境赋予作为绘画主体的建筑含蓄而富于想象的空间依托,使之具有了诗一般和谐浑融的意境。
- 此图画巨石、绿树环抱雅斋,朱梁绿柱的厅堂中,一白衣秀士端坐操琴,童子侍立一旁,平台上双鹤闻乐起舞,山间回荡着袅袅琴声,画面充满了文雅幽清的气息。
元.赵孟頫《浴马图》
- 《浴马图》,绢本,设色,纵:28.1cm,横:155.5cm。现藏故宫博物院。
- 卷末有作者自识“子昂为和之作”。钤朱文“赵氏子昂”、“松雪斋”2印。本幅有清乾隆皇帝题。后纸有明王穉登、宋献跋,钤清高士奇、弘历等印28方。1964年郑洞国捐献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画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数匹,马官九人。画中马的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
- 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是代表了赵孟頫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
元.钱选《幽居图》
- 元钱选幽居图卷, 27厘米x115.9厘米。南宋祥兴二年(1279),宋皇朝在蒙古的铁蹄下走向覆灭,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异族统治。
- 钱选生于宋末元初之交,与其它遗民画家如龚开、郑思肖等选择忠于旧朝,其思想与情感倾向亦流露于绘画之中。钱选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与当地一些出色的诗人学者被合称为"吴兴八俊",其中亦包括元初画坛领袖赵孟頫,当中唯钱选一人拒绝出仕,并隐居于山水之间。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
- 长卷,绢本,设色。 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 起首第一段为"挥扇",凡四人:一位戴玉莲冠的妃子按纨扇慵坐,其右一女官紫袍束带,两手横扇,另有两女持梳洗用具侍立于左侧。第二段为"端琴",凡两人:一拖髻者抱琴至,另一垂鬟女子在协同解囊抽琴。第三段为"临镜",凡两人:一戴唐巾人持镜却立,一姬拥髻对镜,衣锦灿若。第四段为"围绣",凡三人:其中一姬持团扇,倚绣床,支颐有倦态,两女对绣,第五段为"闲憩",凡两人:一妃妆者背坐挥小纨扇,引颈远眺,另一姬倚桐凝伫,茫然出神。五个段落似离还合,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在画中,作者通过对嫔妃的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她们寂寞、沉闷、空虚、无聊、幽恨暗生的心情。画面结构井然,线条秀劲细丽,赋色柔丽多姿,艳而不俗。
- 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唐.孙位《高逸图》
- 绢本,设色画。纵:四五.二、横:一六八.七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孙位是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画人物和龙,《高逸图》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也为目前屈指可数的几件唐代作品之一。画中表现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目前画面仅剩四人,经考证是山涛、王戎、刘伶与阮籍。在技法上,孙位继承了顾恺之“劲紧连绵如吐丝”的行云流水的风格,但更加成熟。
- 线条的变化更丰富,人物造型刻画更真实细致。《高逸图》著录于宋徽宗的《宣和画谱》里,画上钤印“宣和七玺”。《高逸图》上的七玺是全的,作品的装裱保留了北宋的形式。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