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多了几把“尺子”——纯属误读
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不是多了几把“尺子”,而是多元观念的理解和落实
文/虹野
日前深圳市综合素质评价叫停引起教育各界人士关注,很多人都在思考,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为何如此之难?
通常我们理解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多几把“尺子”来“量”人才,比如深圳的综评指标体系是由“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五个维度构成。支持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士大都期望用多元评价来替代“唯分数”的评价体系,把评价当做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以此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是“多元”,多元并不是各个维度简单相加,就好比在“二维平面”内,“一条线段”与“水平长度+竖直长度”的“和”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包含的信息也不相同。对于学生的多元评价也是如此,我们除了看学生每一个维度的情况,还要看“维度与维度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个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加的关系,而且我们也无法把“艺术修养和思想品德”相加,毕竟这样的相加是没有意义。
但是在实践中,尤其是在使用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招生的时候往往变成了“综评等级高者优先录取”,这就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就是“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创新”的总分的高低排序,看似评价“多元”化了,而事实上依然是“一元”,最终又变成了每个维度都要得到更多的分数,在学业负担没有减轻的情况下反而加重了家长和学生在其他维度的负担。
之所以把“多维”的综合素质评价压缩为“一维”的“唯分数”评价,和过去惯用的一维思维关系密切相关,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行多元评价获得数据之后又自觉不自觉地“求和”了。就好比一个球探在搜集到了一个球员的“命中率”、“篮板”、“抢断”、“助攻”等数据之后,然后通过这些数据的“和”的大小来评价球员水平高低,显然这个结论是非常荒谬的。
可见,把多维的综合素质评价压缩为一维评价,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是这次评价改革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深圳市的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维度来看,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由五个维度组成的一个结构,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会更加真实和个性化,对学生的甄别也更加清晰。这些结构却很难“排序”,如果“排序”就会很容易“降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总喜欢用“好”、“坏”来对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水平进行排序,对于难以排序的综合素质评价很难理解和接受,尤其是“排序”招生依然是主要的招生手段的时候,综合素质评价的“降维”就难以避免了。
毫无疑问,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好的事物,要想用好则需要改变教育“好、坏”的“序”观念,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价值观不能是“一元”的。比如在大学招生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认为医学院更喜欢具有“同情心”的学生,而实际上,医生更需要“理智”而非是“情绪”,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看到病人的惨状哭的稀里哗啦的,这个场面肯定是非常难以接受。
故在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的时候更需要注重的是各个维度之间的结构,对于大学来说,各个学校根据自己专业设置和办学理念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不同的素质结构来考虑所需求的人才特征,进而招到最符合自己办学理念的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是与大学自主招生相辅相成的,但是切忌用多把“尺子”量了“学生”之后再“求和”,而后分高者优先录取,这种情形必然导致家长和学生努力把其他维度的分值也提高上去,大家都追求各个维度最高分,增加学生负担则是必然的,家长和学生“努力”之后的评价结果其实已经是一种“假”像了。如果我们看重综合评价各个维度之间的结构的时候,家长、学生就不会再有一个把各个维度的分数越高越好的“预期”,这时候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才是最真实的。
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非常完整,具体执行的关键不是指标数据的搜集而是“多元”观念的落实,毕竟现在搜集数据的技术方法已经很强大了,恰恰多元观的理解使得综合素质评价的数据使用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痼疾,徒增学生和家长负担。
作者虹野,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本文已经在蒲公英评论网站发布,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