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肝方三,小补肝汤(整理)

小补肝汤: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或汗出,头目眩运者。
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

此按经法法则组织的一首经方。第一是大五行关系上,二木一金,故为补肝,另加一土以为使。
是一君(桂),一臣(干姜),一监佐(味),一使(大枣)。这样一个结构。故名为小方。
至于五行属性,在前面几节中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

第二层关系:方证法系。一个方子,即要符合五行药味量的比例关系法则,同时也要符合药证法则。必须做到药证相应、方病相应。
方中主治所述,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这三个证候,都是桂枝证。以干姜为之助。主辅共同完成。而反佐的五味子证,在这里暂时没有出现。
经方中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主证往往从君臣药中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在临床中,抓主证,就抓住了主药,可据主药的提示选取相应的经方。也可以自行按照经方的法则组方。
后面一句,是或见证。或汗出。

注:

在现在流行的版本中,“或”字都有问题,有的写做成字,有的写做越字。
实际上,这个或字,练书法的人都知道这个常识,它古时的写法与成字非常相似。后人不懂书法的人,抄写的时候,误认为成字了。再后来的人,认识成字不好解释,就改为越字。好像越汗出,就是出汗嘛。同意重复,算是废话,义还可通。今天把这个字改回来。
是或字,或见证,后面的一切就顺理成章地可以解释了。

或见证后面的证候,一向是加减方,加减药味的。
汗出,一方面反映了冲气盛,因为汗出,脉浮,头眩,发落,等等,都是气上冲的具体表现。
汗出,本身是五味子证之一。
头目眩运。即是气上冲的反应。同时,主要是白术证之一。

所以,在后面的加减方中,

头苦眩者,加白术一两半。
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

这个冲气盛,除上面说的以外,更主要是体现在上冲的气势更强,同时上冲的部位更高了,气上冲心胸了。但是,还没有冲到咽喉部。一但冲到咽部了,是另外一个药证加味了。
每味药各有自己管辖的区间,在它药相引的时候,也会走出自己的辖区,去干些其它的事,算是行使异地管辖权。

桂枝证,主心中悸,欲得按。所以,如此人叉手冒心,心悸甚者,本方再加桂一两半。
桂枝平降冲气,气不上冲了,水也就不会起浪了。就不会跟着上冲。
没有水气上冲,水气上冲所致的头眩就不会出现了。
桂枝味辛,其用属木,居震三宫。(辛之体属金,用属木)
性温属火之性。为火鸟之象。

在昆明的朋友都见过市中心有个碧鸡寺。
为了防止滇池水犯滥而建,是镇水的。碧鸡镇水的作用。就是不让见激浪涌。即是桂枝的作用。
颐和园里有一铜牛。做那个牛的目的是为了镇水。牛为丑土,是直接克水。相当于术的作用。

冲气盛加五味子,有时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是股热气上冲。这正是五味子本身之证,热上冲胸。
包括热气外散,到处跑。造成流火证。等。要用五味与麦冬一同收拾。

干呕去大枣,加生姜。这个在前几天讲过了。生姜和大枣是作用方向相反的两味药。一向外,一向内。不再重复。
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
另外,心下悬。有种空空的感觉。怕饿,也是大枣证。这种时候,也可以用饴糖来解决。
有的人走走路,心里一饿,就心慌了,带着糖,吃块糖,马上会缓解。这个药证很明显。
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
咳逆,并不是细辛的独立主证。为什么要这样只加一味细辛呢?
因为在原方中有干姜、五味子,这两味药。

细辛与干姜五味子相合,正是仲景治咳逆时用的“铁三角”。
当然,没有细辛,只有干姜和五味子二味药。也主咳逆,而唾清涎不很严重者。或无头痛者。
干姜这味药,在后来的《小品方》里有时用生姜。这一点要知道。
在《千金方》里,生姜也有主涎唾的作用。这个本是干姜证。如生姜甘草汤。千金里的这个方子,实际上就是汤液经里的小勾陈汤。千金方里面收载了很多古时的经方。

细辛证,所主头痛,同时伴有唾清涎,涎冷。头痛有时像脑仁在里可晃动一样。脑袋与脑壳之间像有一层空间一样。有这种头痛,是典型的细辛证。
细辛与干姜五味子相合,主与肺系有关的咳逆。同时,仲景还讲,并主下利。水气浸入肠中所做的下利,此三味主之。

也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证的主证之一。

细辛与附子相合,主头身痛,痛的部位扩大了。重点向下部转移。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这是仲景的加法法则。

这个下字,在这里主要是指少阴。与内字相近。
细辛的脉象为细。是寒邪束脉所致。细辛使脉中寒邪横向外散,改善脉细的状况。
细辛并方恶寒,同时是少阴药,但是并没有但欲寐的证候。
与附子相合,一个温脏中之寒,补充能量。一个散经中之寒,少阴经中之寒。

在经方里,有很多药组,是相对的关系。细辛与吴茱萸就是这样。是一个循环中的两味药。
细辛主下有陈寒,吴萸主内有久寒。
下指少阴,内指厥阴。
陈与久是互词。
拿血脉循环来比喻。动脉为少阴,静脉为厥阴。细辛入动脉,所以,切脉切的是动脉,动脉细,用细辛。这里静脉什么样呢?静脉的寒如何看呢?
仲景在湘本中告诉我们,看面色。面色青者,静脉中有寒,吴茱萸汤证。
唇青亦是。是厥阴之寒入太阴了。也是吴萸证。
唇青目内陷者死。但是有救之方,就是相应的方子里面加吴萸人参当归。

细辛与黄芪相合,主上主表之寒湿之邪。
他的所主部位受引药的影响而不同。
如桂本中的苓桂芪辛汤,主上部受湿邪,及表中寒湿。
若是在下部中寒湿之邪,则与白术相合。苓桂术辛汤主之。
与乌头相合,主脐周寒痛,及心胸中大寒痛。

下一味是附子,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这是出现了典型的附子证,附子证不只这些,这只是提示一下。还有如,小腹恶风恶寒,少腹冷,少腹如扇,背恶寒,以及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这个四肢冷,是逆冷。是能量不足的表现,同时主但欲寐。
脉微细,脉沉,沉紧等。

总的来讲,附子就像一个发动机的能量,是能源。而桂枝就是动力,延动脉推送出去的力量,是正压方向的。
而芍药呢,是负极的方向。
桂枝与芍药是这条线路的正负两个极,当归就是用电器的部位。
共同构成一个回路。

这个回路不通时,可以用川芎疏通一下。
而地黄的生血是静的,静的归到库里去了。用量六两时,先补肾水,用八两时,归到肝里去。
肾气丸用八两,目的就是兼及于肝。肝肾同源,攻守联盟。
所以,我们看到,不仅用药的配伍能改变药物的作用方向,而且药量的变化,比例的变化,也会改变作用方向。按照经方的法则组方用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的作用方向。

(0)

相关推荐

  • 第一次给自己开方治病

    2018年5月,偶然间听了远在上海的李老师线上讲座的中医基础知识.由于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我突然间对学习中医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学习,使我对原以为是迷信的牛鬼蛇神而从不触及的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七)

    伤寒论第40条辨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表症未解,心胸之下有水饮之邪,病人干呕.发热.咳嗽,或兼口渴 ...

  • 汤液经肝方四,大补肝汤(整理)

    今天没什么好讲的了,因为前面讲的,道理都在里面了,如果能悟入的话,言下就悟入经法法系的境界了.找到了这个意境,观察一切方书都一以贯之,豁然而解了. 大补肝汤是在小补肝汤基础上组织的. 经法法系,一般分 ...

  • 汤液经肝方一,小泻肝汤(整理)

    方一,小泻肝汤 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 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不差,更作服. 肝实,则泻之.按照五行颠倒诀,肝德在散,补之以辛,泻之以酸.然必合于 ...

  • 汤液经肝方二:大泻肝汤(整理)

    大泻肝汤: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者: 枳实(熬)[金中木].  芍药[金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大黄 [火中木].  生姜[木中土] (切, ...

  • 汤液经心方三、四,大小补心汤(整理)

    现在,让我们沿着时空邃道回到前古时期的思维方式中.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来学习汤液经法. 今天简要学习一下大小补心四方. 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方: 栝蒌一枚,薤白八两,半夏半升 ...

  • 三则药方,能取得根治的疗效,方很小请珍视

    鼻炎特效药 薄荷10克,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防风10克,芥穗10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枳壳10克,水牛角100克,(先煎)细辛5克,龙胆草5克,辛夷花12克,每日一 ...

  • 糖友眼底出血怎么办?别急,这个廉价小灵方三天搞定!

    糖友眼底出血怎么办?别急,这个廉价小灵方三天搞定!

  • 蔡小荪:盆腔炎方三则

    蔡氏认为,盆腔炎系妇女盆腔器官的炎症病变,往往由流产或分娩感染.宫腔手术损伤或经期性交感受病邪,影响冲任所致,不外虚实两大类.急性多实证.慢性多虚证.慢性炎证多由急性炎症发展而成,但慢性炎症也可能出现 ...

  • 赤脚名医讲汤液经法第三讲:小补肝汤

    2010-09-04 赤脚民医:大家晚上好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汤液经法中的小补肝汤 小补肝汤: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或汗出,头目眩运者. 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 这 ...

  •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3,4讲:小补肝汤 大补肝汤

    大补肝汤 讲于大汉医魂QQ群:123637863 医者仁心(544819248)  19:59:55 请民医讲课! 赤脚民医(404993129)  20:01:58 今天没什么好讲的了,因为前面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