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疙瘩火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寒冷的冬季,每每读起这首小诗,在感受围炉饮酒的惬意时,也会不由自主回想起小时候烤疙瘩火的那份温暖。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农村老家还不十分富裕,房屋简陋,四处透风,又缺少必要的保暖衣被,人们难以抵抗那零下十几度寒流的侵袭,大多数人都怕过冬。刺骨的寒风将满眼的浓荫削减成惨淡的枯黄,让飞舞的落叶踏出季节的旋律。雪花顺着土坯墙的缝隙钻入屋中,把水缸里的水冻成了厚厚的冰,锅碗瓢盆冻在一起,揭都揭不开。用茅草搭建的屋顶,被凯凯白雪厚厚的覆盖着,太阳一照,雪融化成水,从屋檐上滴答滴答往下滴,直至冻成粗细长短的冰柱,有的长的几乎挨着了地。太阳渐渐滑向西山,把黑夜磨得深沉而漫长,让我们在梦里追寻不可企及的黎明。就连那夏季里碧波荡漾的河面,也凝结着铁一样的寒意,冰封的沉寂让小河失去了原有的喧嚣,一切都显得毫无生机。
        天寒地冻的冬天,对于大人们来说,没有了麦收秋种的紧张忙碌,没有了牛羊赶坡的起早贪黑,特别是我们放寒假后,不用再送我们上学,再加上当时没有工打,没有班上,难得有些许的放松。然而,劳作惯了的大人们并没有因此而休息,而是相约一起,拉着架子车,挑着箩筐,拿着镢头斧子,带着干粮,到南山或者西岭砸木头疙瘩,以备烤火之需。疙瘩质地坚硬,耐烧,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储备一些。甚至人们打招呼时就会问,砸疙瘩没?要是谁家院里能有一大堆垛得整整齐齐的木头疙瘩,准会让邻居们羡慕。因为,在那个年代,有疙瘩就意味着一家老小冬天不会再受冻!
       尽管天寒地冻,但对于我们小孩子却影响不大,一个劲儿地在冰天雪地里疯玩。村里的几个大池塘成为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在上面任意的嬉戏,打皮牛、推铁环、溜冰等等,玩的不亦乐乎。有家庭条件较好的,就拿出一些鞭炮,大多数人紧随其后,然后,选出胆子较大的,把鞭炮捆在一起,埋在雪堆里燃放。炸开的雪花四散,洒落在头上、脸上、脖子里,丝丝凉意不但没让我们退缩,反而玩的更加着迷。更有淘气者,把鞭炮点燃后扔向水中,直到溅起串串水花,湿透了衣裤鞋袜,把手脚冻得发红发紫,才大笑着向家跑去,好回到家里烤火取暖。
        那时,根本就没有现在的空调等取暖设备,家家都是以疙瘩火取暖。村庄上空一天到晚都炊烟袅袅,走进任何一家,迎接你的都是暖烘烘的疙瘩火和主人好客的招呼,倒一杯热茶,搬一个凳子,围着火堆天南海北的聊着家常。那时,大家烤着火,拉着家常,说着心里话儿,情真真,意切切,心诚诚,语绵绵,其情浓浓,其乐融融,彼此间传递的是关怀,是鼓励,是理解,是包容,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也正因为如此,冬天的寒冷总是与烤火时的温情连接在一起,温暖着儿时的记忆。
        仅仅只是烤火乐趣不大,大人们往往还会给我们讲故事。而我,则最爱听,特别是喜欢听邻居老爷爷讲抗日战争与鬼故事、听爸爸讲历史典故与文学古籍。听到开心处哈哈大笑,听到伤心处痛哭流涕,听到抗战杀敌时热血沸腾,听到鬼故事时则又吓得缩到爸爸怀中,大气都不敢出。时至今日,很多故事都已淡忘了,但当时听故事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些翻来覆去的老故事只有在火堆边娓娓道来才那么富有温情和诗意。一个故事讲完,静寂无声,只有木头疙瘩在火堆里噼啪作响,红红的火光映在脸上,既宁静又有一丝落寞。
        烤火时让我们高兴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可以烤东西吃。找几个红薯,埋进红红的柴灰中,过不了多久,香喷喷的烤红薯就出来了,直把我们这些孩子馋得口水直流,恨不得一下子塞到嘴里吃个够。然而,爸爸总会让我们先挑选好的软的送给奶奶吃。虽然,那时并没有什么大鱼大肉,但爸爸对奶奶的那份孝顺一直影响着我们,直至今日。等给奶奶送过去后,我们就蹲在火堆边,拿着烧火棍继续向外刨红薯,顾不得上面的灰,三下五除二拍打一下就直接扒了皮往嘴里送,吞到胃里都还觉得喉咙下去一路滚烫,烧得我们捂着心口直蹦,可也全然不在乎。有时,我们吃得不过瘾,就又找一些粉条或者大豆拿来烤着吃。
       寒冷的冬季,对于我们孩子们而言,更多的是烤火的快乐。我们在乎的是过程的快乐,烤火本身,就是对我们本身最大的诱惑。烟雾缭绕、火光袅袅,温暖而熟悉,这画面,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都始终定格在我们成长的印痕里。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空调和电暖器,再也不用发愁防寒取暖了。然而,对于农村土生土长的我而言,对于疙瘩火的思念却愈久弥新,那些儿时的往事更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让我的记忆搁浅在老家燃烧疙瘩火的冬天里。老家那熊熊的疙瘩火烹熟了内心的乡愁与热望,也拉近了我们与家乡的距离与亲情。
        疙瘩火,一个时代的温暖符号,充满着物质匮乏的酸涩,也闪烁着对光和热的渴望,更记忆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使人始终坚信: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临湖听月,河南舞钢人。瀚海文学工作室与尚德崇缘文化传媒平台创始人。主张以诗意的语言抒写诗意的生活。个人微信591842304。

(0)

相关推荐

  • UC头条:中国千年鞭炮史: 无鞭炮, 不中国

    点击加载图片 放鞭炮传承了千年 鞭炮在中国的起源非常久远,但中间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直到唐宋之间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鞭炮,而烟火也是在鞭炮产生之后,从鞭炮中演化出来的.从宋朝开始计算,鞭炮传承也有 ...

  • 【广东】谢嘉怡《过新年》指导老师:贺文娟

    过新年 东华小学 谢嘉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新年终于来临了. 一大早,我就被锣鼓喧天的鞭炮声吵醒了,我想了想今天是什么节日,妈妈告诉我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春 ...

  • 俗语小识︱木头疙瘩刻俩眼

    这是村庄物语第200篇原创推送 说一个人呆,有呆头呆脑.呆若木鸡之类的说辞.这些文文乎乎的话,皖北村人不大喜欢说.他们表达那样意思的时候,总是说成--木头疙瘩刻俩眼. 农耕时代的皖北地面上,木头疙瘩多 ...

  • 韩世泰:正月十五跳茅火|散文

    琴声悠扬:剑南重镇--潼川古城 文/韩世泰 [作者简介]韩世泰,一个在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藏族小伙儿,从教十六年,热爱教育,向往着诗和远方,爱好文学,现在兰州新区执教.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的老家 ...

  • 【尖尖角】焦子昱:年味

    ▲ (题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年味 作者 | 焦子昱(商洛市小学) 对于我来说,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最喜欢玩的就是放鞭炮,最喜欢吃的就是饺子,最喜欢收到的礼物就是红包......过年这七天 ...

  • 难忘儿时我所玩过的民间游戏

    难忘儿时我所玩过的民间游戏 在过去的东北农村,在田间.地头.场院,在老百姓家的屋前屋后.炕头上,在村边的小河旁.大树下,勤劳的东北人民发明了一系列的民间游戏,劳累了的人们在休息的空余玩着民间游戏,这些 ...

  • 怀旧金曲《昨夜星辰》国粤双版本,流金岁月,难忘儿时追剧的夏天

    怀旧金曲《昨夜星辰》国粤双版本,流金岁月,难忘儿时追剧的夏天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随笔《难忘儿时抓鱼的时光》

    难忘儿时抓鱼的时光   我的故乡在江南,童年时我们家住在一个国营军垦农场里.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阡陌纵横,湖塘水网星罗棋布.至今回想起来,我最难忘的还是小时候抓鱼的经历.   我家门前有一大片稻田 ...

  • 杨兰芳:难忘儿时的露天电影

    难忘儿时的露天电影 杨兰芳 如果要问我小时候对什么事最感兴趣?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看露天电影.它所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远非其它事所能比,虽然过去三十多年了,但仍让我回味无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 ...

  • 【“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038】难忘儿时的酸辣鱼

    邵东市人民欢迎你 [旧时光品牌故事] 世上最快的事,莫过于时光的流逝.然而在似水流年.清吟浅唱中,必然有一段记忆,一种回味,在飘忽的岁月里流韵,恰如花开,明媚过后,成为永远,让你一次又一次感动和温暖, ...

  • 难忘儿时年(邱梦)

    小时候,每到过年我就特别激动和兴奋,因为远在外地的姑姑马上就要回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交通还不是很方便,外出务工的人年初离家,年底才会回来.那时候也没有智能手机,所以亲人们需要熬过漫长的一年才能再度 ...

  • 闲说湘菜 7 难忘儿时味道

    闲说湘菜 7 难忘儿时味道 儿时的味道常常是相伴终生的. 记得童年的时候,我们家在洞庭湖东汊的汨罗江农场.1964年湘阴县一分为三,汨罗单列建县,农场也单列,后来变成了屈原区.我们小时候的生活习惯,和 ...

  • 散文天地 | 刘刚 : 难忘儿时舌尖味

    难忘儿时舌尖味 文 | 刘刚 有个朋友说,舌头是有记忆的,儿时觉得好吃的东西长大后仍然觉得好吃.他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比锅巴皮(烧制豆腐后锅底留下的一层黑锅巴)更美味,没有什么水果比冬萝卜更甘甜! 仔细想 ...

  • 难忘儿时元宵节

    □ 高炯森(仪陇) 舞龙.耍狮.送虼蚤,是我儿时记忆中闹元宵最清晰的三大活动. 在我的故乡,元宵节称为"过十五"或者"送年".我以为,元宵节前加一"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