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沁阳明代怀庆府崔养蒙
怀府才俊崔天官
载《焦作日报》 2007年4月18日
博爱县磨头镇崔庄村东十字路口,南行约20米,便可见水渠上棚着扇巨大的石墓门,长约4尺,宽约3尺,饱满的门钹栩栩如生,厚厚的石材显示着历史的厚重,这就是明代天官崔养蒙的墓门。
崔养蒙,明代怀庆府景贤村(今崔庄村)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万历二十三年中进士。《怀庆府志》选举篇进士科载:“乙未科,崔养蒙,河内人,吏部郎中。”因“疏拔淹滞汰冗黜”,被明神宗封为北峰公,民间称之为天官。卒于万历四十年九月二十三日,葬于崔庄村东(即现在的墓门附近)。古墓已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据经历过文革的人讲,该墓约占地五亩,墓地草木葱葱,远望云烟氤氲。
口碑在人间。转瞬之间,300余年过去了,可一代才俊崔天官的故事却在崔庄及附近村代代相传。
寒门神童
崔养蒙幼时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周氏纺线,自己捡粪为生。有一天,他拾粪走到景贤村正西的西庄村学堂,看着同龄人都在听先生津津有味地讲课,心生羡慕,背着粪筐趴在窗口听起来。这一听入了迷,每天都要走到学堂,站在外边听。一次,先生在堂上提问,崔养蒙在外边高声回答起来。先生甚感惊奇,把崔养蒙叫到屋里,细细盘问,发现这孩子着实聪慧,非常赏识,分文不要收下了这个贫困生,将自己一生学识倾心相授。
崔养蒙的天分到底有多高?据周围村庄的百姓传说,崔养蒙从崔庄到西庄上学,要经过一个寺庙——玉皇庙。自打他入学后,玉皇庙附近的村民不断做同一个梦,梦见庙里的神。神告诉他们:这些天,有个贵人每天往门前过,我们每天都得起来接送,接接送送,啥事都干不成,真受不了,托你们修个影壁,让我们回避回避。于是,善男信女们就集资在庙前修了个影壁,从此以后,再也没人做过这个梦啦。
现在玉皇庙已成了一所中学,影壁已荡然无存,但是,只要你到玉皇庙一打听,许多人都能给你指出影壁的位置,就在村西的机井那儿。
三尺之上有神明
景贤村到西庄村有四五里路,崔养蒙早去晚归,先生怕他回去迟害怕,才去学头两天,先生站在门口目送他回家,望着望着,先生发现有两盏小红灯不远不近地跟着崔养蒙。吉人自有天佑,先生更相信自己的目光啦。
崔养蒙入学后,如龙入渊,如虎添翼,文彩华丽(墓志里后人将他的文采与左丘明相提并论),左邻右舍不免请他代写些东西,崔养蒙来者不拒。
有一天,先生照例站在门口,目送得意门生回家,只见崔养蒙身后的两盏红灯,只剩了一盏。心里一惊,肯定是养蒙做了坏事,忙大声喊他回来,仔细询问白天所干事宜。养蒙不解其意,说是帮人写了封休书。“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先生教育了养蒙一番,告诫他为人处事要明辨善恶,并帮他要回了休书。先生再送养蒙出门,身后又亮起了两盏红灯。先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崔养蒙做人的教育让他受益匪浅。他在吏部任上期间,辅佐侍郎杨淹公提拔重用优秀人才,废黜淘汰不称职的人员,全部按德能考绩办事,受到皇帝嘉奖,晋升为奉政大夫,封为北峰公,连他的家人都享受龙恩:封母周氏为太宜人,发妻刘氏为宜人,并奉旨回家,修堂盖屋。
知恩图报
十年寒窗,崔养蒙学富五车,渴望进京赶考,一展宏图。可家无隔夜之粮,如何进京赶考?母亲周氏向邻居借了点面,做炉烧饼,叫他带上到姑姑家。姑姑嫌他穷,把他堵在了大门外。崔养蒙扫兴而归,又气又恨,走到机房村北地的娘娘庙,一头栽倒在玉米秆堆上。这时,机房村有个叫郭枣的财主正在家睡午觉,有一个白胡子老头笑吟吟问他:“今有贵人到此,为何不去迎接?”郭枣醒了过来,觉得蹊跷,出门走到村口,一眼望去,娘娘庙前卧着一只色彩斑斓的老虎。平原地带,村庄附近,怎么可能有老虎出没?郭枣壮着胆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个小伙子在睡觉。他叫醒这个小伙子问了个子丑寅卯,郭枣听了非常同情,说我有心给你点银两,可咱们一不亲二不故……崔养蒙是何等样人?听到这话,倒头便拜,拜郭枣为干爹。
天上掉下个才华横溢的儿子,郭枣高兴得做梦都在笑。他打点行装,资助崔养蒙进京赶考。崔养蒙不负众望,中了进士。
古时中举或做官,祠堂门口要竖旗杆。崔养蒙中举后,不忘郭枣的资助之恩,为彰显郭枣资助的义举,他把旗杆竖在了郭枣门前。至今,崔庄一带还流传着“崔家官,郭枣门前竖旗杆”的古话。
崔养蒙的知恩图报,不仅表现在竖旗杆上,还表现在郭枣百年之后,千里奔丧上。这里还有个动人的故事。
崔养蒙中举后,在吏部为官。听到郭枣驾鹤西去的消息后,连夜请假奔丧,直奔机房村而去。到了郭枣灵堂前,跪倒在地,“嗵嗵嗵”连叩三个响头,叩一个,棺材往后退一下;叩一个,棺材往后退一下。崔养蒙见状,大声哭诉道:“爹爹呀,你不必害怕,孩子给你尽孝道啦!”说来奇怪,再叩头,棺材也不往后退啦。
买路佳话
崔养蒙是个孝心极重的人。“……盖君至孝,母素念女,间隔数年,虑其伤心也。”“太夫人恋女,而君又恋母,其天性之不可解者。”得到皇帝恩准,奉旨返乡后,逐“杜门家居。”
其实,崔养蒙杜门家居的原因还有一重:景贤村崔姓人家居多,家族势力较大,崔养蒙是养子,不是正枝正叶崔家人,深为正宗崔家人歧视。古时泼茅粪,大概是一种很大的人格侮辱,崔养蒙家居就享受这种“待遇”。他出门往北走,北边路上有人泼茅粪;往南走,南边路上有人泼茅粪。天官是个宽厚之人,杜门家居以避是非。
可是,跟随天官的人不愿意,贵为朝中大员,却在家乡遭受如此侮辱,实在难以忍受,就把这事报告了地方政府。地方官员马上到景贤村办理。崔养蒙认为不妥,乡邻之间,和为贵,“……亲识解者,举不可得”,“……亲识有犯己者,君代为刑,缓免械。”
泼过粪的路,崔养蒙已决定不再走,可进出村走哪?他夫人娘家在崔庄村正西的西庄村,他读书的学堂也在西庄,于是,他就出资买下了通往西庄的一段路(就是现在的崔庄村西口至关王庙的路)。
崔养蒙此举感化了崔家族人,因此,他百年之后“……士民如丧考妣,其得民心盖独此为然。”
崔庄来历
前面说过,崔庄村原叫景贤村,崔氏族人多,崔家祠堂建得相当有规模。据老年人讲,崔家祠堂,原先占地有十几亩,三进院,不仅有祭祀祖先的地方,还设有文学堂、武学堂,飞檐走兽,蔚为壮观。
一天,怀庆府知府来到景贤村,看到崔氏祠堂,甚为惊讶:“何等官宦人家,家祠修得如此恢弘?”旧时,修祠有讲究,越了规矩,是要受到惩罚的。知府决定进去看个究竟。
这一下,吓坏了崔氏族人,他们虽是正枝正叶的崔家人,可都是一般平民百姓,修如此规格的家祠是违法的。情急之中,他们想起了一直不为族人承认的天官——崔养蒙,崔养蒙虽然已故去多年,可是当年皇帝赐他回乡的圣旨和尚方宝剑尚保存在家中,那不正是官宦人家的凭证?想到这,他们再也顾不上分大族小族,一方面搪塞知府,说找不到看祠堂的人。一方面忙去寻找圣旨和尚方宝剑,搬来梯子,从后边进入祠堂,将圣旨和宝剑供在中央。
一切准备停当后,崔氏族人假装找到钥匙,开门请知府参观,知府一进,看见圣旨和尚方宝剑,连忙倒退出来。
崔家人松了一口气,一向不被族人承认的崔养蒙为崔家人免了一劫。
后来,崔家祠堂因圣旨和尚方宝剑而常常被人提起,景贤村慢慢也被称为崔庄村,《怀庆府河内县志》记载:“崇祯十二年,景贤村改为崔庄村,崔养蒙的墓碑现在就保存在祠堂内。
一代才俊,改变了一个村的历史,历史大概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她的优秀子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