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经天“天门地户”与“天干五合”
在中国历史上,自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历.黄帝命大挠作甲子,从远古至今传统的时空观都是以时间、空间与万物生命过程一脉相承的。
譬如浑天六十甲子,十天干五运经天,十二地支六气纬地,其理论渊源便均植根于以《易经》为源头的华夏河洛象数文化体系之中。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大天干及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在“河图”之中,便是作为模拟宇宙大甲旋玑场量子有序化对立统一之数理参数,在“洛书”中,则是作为模拟宇宙大甲旋玑场运行的稳态均衡化对立统一之数理模型。“河洛图”中的一、三、七、九;二、四、六、八之数,顺则发散而大至无外,逆则相聚而其小无内,蕴合道家创始人老子“大者无外,小者无内” 的宇宙时空观。
随着时空的演绎变化,自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斗柄建寅始,规划了太阴(月亮)、太阳和地球三者的相互时空关系。宇宙大甲旋玑场的运行自旋不息,阴阳五行合壁,产生了八卦纳甲以定月象,一卦统三元,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分候,六十甲子相配,时空生命运行不忒。自此,春夏秋冬四时循环、东西南北中五方分野,生长化收藏五序顺布,仁义礼智信五德养成,喜怒悲忧思惊恐七情化育。天人合一,宇宙时空生命整体观一以贯之,历经数千年,在天文、气象、历法、农作、水文、地理、中医、养生以致国家治乱等等,实践总结符合应验不虚。
可以确切地说,浑天六十甲子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管理乃至于文化、科技思想等等的充分体现,宏微尽储,里表并发,可谓与《易经》理义同根同源,是中国古代易学象数文化的一种系统影象表达因子,是宇宙时空大甲旋玑场生命一体化的整体模拟方式。
浑天六十甲子系统的层次化、有序化、量子化、回归化、对待流行、原始返终、孤虚空亡、场能向背、动静变化充满整个宇宙、社会、生态、人文等,组成了无限浩瀚的宇宙大甲时空璇玑场能形态。
中国古人运用二十八星宿作为观察宇宙的坐标标志。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每宿舍中包含若干颗恒星。古代先贤极尽科学合理地把宇宙星空分为二十八个星区,以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二十八宿的名称,若以地球作为参照物,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根据星度变化的差别不一,将东西南北四域各纳七宿,古人又称其为“四象”。
“四象”是我国古代表示天体东、南、西、北四大区星象的四组模拟动物,又称四维、四兽。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以每七宿组成一象。即东龙、南鸟、西虎、北龟蛇(武)。自春秋战国时代,五行学说流行以后,“四象”又配色成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所以东方七宿称东宫苍龙,南方七宿称南朱宫雀,西方七宿称西宫白虎,北方七宿称北宫玄
二十八宿为北极天顶周围的星组,共有168颗,作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标志。“角亢氐房心尾箕,为东方七宿,位应苍龙,共计七十五度。斗牛女虚危室壁,为北方七宿,位应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之一。奎娄胃昴毕觜参,为西方七宿,位应白虎,共八十度。井鬼柳星张翼轸,为南方七宿,位应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
这里,二十八宿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按古人的约定,以天干配五方,甲乙在东方,丙丁在南方,庚辛在西方,壬癸在北方,戊己在中央,故十天干与二十八宿有了一定的对应关系。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精确地确定星系的位置,描述日月及地球和主要行星的运动规律,而且以他们特有的观察能力,发现了更深刻的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太始天元册》和《素问.五气运行大论》中的照察记载:“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于天地之门户也。”
这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五气经天图:
在图中,我们看到:黄色之气横亘于甲位的心尾二宿与己位的角轸二宿之间;白色之气横亘于乙位的亢氐二宿与庚位的昴毕二宿之间;黑色之气横亘于丙位的张翼二宿与辛位的娄胃二宿之间;色之气横亘于丁位的柳鬼二宿与壬位的危室二宿之间;红色之气横亘于戊位的奎壁二宿与癸位的牛女二宿之间。这五种气机在空间格局中形成了三个交汇区域,其中戊位和己位与中宫相通,则知五种气机必定交汇于一定范围的区域。对于五气的交汇区域,关于天干的约定,以甲丙戊庚壬代表先天本机,以乙丁己辛癸代表后天本机,暗合十干两璇。五气经天图所描述的是,虚界(负质量物质)之五行(甲木丙火戊土庚金壬水)与实界(正质量物质)之五行(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合化作用。其合化作用具体为:甲己化土(黄色之气)、以庚化金(白色之气)、丙辛化水(黑色之气)、丁壬化木(青色之气)、戊癸化火(红色之气),成为宇宙万物之合化五行气场,这就是“十天干五合化行”的本源与机制原理 。
在五气的交汇区域上,同时存在着实界五行、虚界五行及合化五行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五气的交汇区域内,存在着时空能量淹灭与裂象的动平衡过程。这里的实虚两界璇玑场能与“灵界”场能交参互化,有无相生,生生不息,化化无穷。在五气的交汇区域上,质能、空间、时间等物理量在不断地幻化淹灭与裂象,可能突然消失(淹灭),也可能突然创生(裂象)。如果能够明了五气交汇区域的真正璇玑能量作用后,地球上的一些奇异现象之谜底就很容易被揭开了,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更好地把握运用自然。古贤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天地造化之玄机,夺天地之造化之奥妙。
天地的动静变化,是由宇宙自然无形能量所控制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掌握它一定的规律,就要严谨系统地研究我国古代的浑天六十甲子,十天干五运经天,十二地支六气纬地,以及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科学辩证地结合现代科学理论,从中探索宇宙自然璇玑变化的规律和征兆。
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总结论述中,五运在最初与甲子配合,土运统率甲、己,金运统率乙、庚,水运统率丙、辛,木运统率丁、壬,火运统率戊、癸。子、午年是少阴司天,丑、未年是太阴司天,寅、申年是少阳司天,卯、酉年是阳明司天,辰、戌年是太阳司天,巳、亥年是厥阴司天。阴阳的基本法则可以用类推的方法,因为五运六气所论述的是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么天地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也就可以由一推十,由十推百,由百推千,由千推万,乃至无穷。但天地宇宙间的阴阳变化是无法尽穷以计数类推的,所以只有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以式推求。
在前面介绍的《太始天元册》书中所记载五气经天的理论中:“丹天之气横亘在牛、女二宿与西北方戊位之间,黄天之气横亘在心、尾二宿与东南方己位之间,苍天之气横亘在危、室二宿与柳、鬼二宿之间,素天之气横亘在亢、氐二宿与昴、毕二宿之间,玄天之气横亘在张、翼二宿与娄、胃二宿之间。所谓戊位、己位分别为奎、壁二宿及角、轸二宿的所在,被称作天地的门户。这就是奇门遁甲体系中经常运用到的“天门地户”的原始本源与机制原理,这同时也是推算时令的第一步,它是由宇宙自然规律运化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