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讲义)(黄煌)
白术
药证
白术主治渴而下利者,
所谓渴,指自觉的渴感,想饮水,想饮热开水,但喝不多,或漱口而已。心下部常常痞满不适,喝水后更难受,胃内发胀,有水声,甚至吐水,或喝水以后常常出现面部轻度浮肿。舌面并不象白虎加人参汤证那样干燥无津或毛糙起裂,而是舌面常有薄白苔,舌质也不红,舌体较大而且胖,常常舌边有齿痕。下利,即腹泻,大便呈水样,或大便溏薄不成形、粪体松散而不粘臭,或先干后溏。渴而下利,是使用白术的必见证。如口渴而大便干结如栗,或烦渴引饮,均非白术主治。
白术兼治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逆满、小便不利、浮肿。
冒眩,即身体困重,头晕眼花,常常眼前发黑。
四肢沉重,或腰腹沉重,或有关节疼痛。患者肌肉松软,常诉说身体困重,懒于活动,动则易出汗,
短气,即气短无力,易于疲乏倦怠,稍动则气喘吁吁。
心下逆满,指上腹部发胀,尤其是在喝水以后,食欲不振,甚至吐水或清涎。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的量少及排泄不畅。
以上均是白术证的或然证。
配方
一、眩晕性疾病
1、眩冒,配泽泻,方如泽泻汤。泽泻汤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第十二)。目前许多报道大剂量泽泻与白术(泽泻30-70克、白术120-60克)治疗内耳眩晕症有满意疗效(《金匮要略教参》)。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内耳眩晕症、单纯性肥胖等见眩晕、身体困重、自汗、少气、口渴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多与防己黄芪汤、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温胆汤、葛根汤等配合使用。
2、眩悸,配茯苓、桂枝、甘草,方如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第十二)。已故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亦人先生擅用此方加味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膀胱炎、心律不齐、胃下垂、神经性耳聋、鞘膜积水、视神经乳头水肿、慢性肾炎等,其应用本方的指征就是头眩、心悸、大便溏、苔白滑、脉沉弦(《方药心悟》)。
二、身痛类疾病
1、湿家身痛,配麻黄汤,方如麻黄加术汤。主治“湿家,身烦疼”(第二)。此方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感冒、急性腰扭伤等。
2、腰重冷痛,配干姜、茯苓等,方如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说此方治疗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第十一)
三、吐水性疾病
1、心下胀满,吐水,配枳实,方如枳术汤。枳术汤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第十四)。如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动力障碍等多见此证。
2、渴欲饮水,水入即吐,配桂枝、茯苓、泽泻等,方如五苓散。五苓散主治“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条)。
三、浮肿性疾病
1、肝病浮肿,五苓散。孟景春教授也有这个经验,治疗慢性肝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者,白术量宜重用20-30克。茅汉平先生认为用量应为60克。《石室秘录》指出在黄疸退后,要大剂量使用白术、茯苓、苡仁、车前等,有“无后患”的效果。江苏名中医徐文华经验用白术30-60克,配香砂六君子等方可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
2、肾病浮肿,真武汤和玉屏风散。
3、关节疼痛浮肿,越婢加术汤,主治“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的“里水”(第十四)以及“厉风气,下焦脚弱”(第五)。
4、老年人下肢浮肿,关节变形,配黄芪等,方如防己黄芪汤。
五、腹泻性疾病
1、脾虚,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所谓脾虚,指以食欲不振、肌肉松软、腹泻为特征的疾病,如慢性肠炎、肿瘤化疗后等多见。
2、虚寒腹泻,配干姜、甘草、人参,方如理中汤。适用于泻下物清稀,恶心呕吐、口流清涎者,如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消化不良、唾液分泌过多、小儿流涎等。
3、水泻,五苓散。五苓散治疗水泻有效,曹颖甫先生称此种腹泻为洞泄,常用五苓散原方。本人较多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见大便不成形或腹泻,下肢有浮肿并有明显口渴感者。对夏季潮湿地区常见的急性肠炎、夏季感冒、空调病也有效果。
4、小儿烦渴而泻,配葛根、茯苓、藿香、木香等,方如七味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白术15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葛根20克、党参10克、木香6克、甘草3克。为粗末,水煎服)为宋代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主治呕吐、腹泻,烦渴多饮者。现多用于小儿腹泻。
六、黄胖之人的便秘,可单用白术。
这种便秘多先干后溏,虽便秘而无腹痛,按之无压痛。单用白术60克,水煎,可收到通便而不腹泻的效果。近代名中医魏龙骧先生最擅用此法,生白术常用至60克以上。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教授用量更大,至120克。
七、五官疾病
1、耳疾,可用五苓散。干祖望先生的经验,用五苓散治疗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以及化脓性中耳炎后期分泌物较多者。
2、眼疾,用五苓散。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水肿、青少年假性近
视等眼科疾病,也可应用五苓散。
参考
1、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其人面色黄,肌肉松软,容易浮肿。大便多不成形,或容易腹泻,或排便无力而秘。就诊时多懒于言语,行动显得困重。常有口渴感,但饮水不多,多饮则腹胀或有振水音。其舌体多胖大,舌质淡红或暗红。
2、白术与黄芪的主治相似,均能利水,均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口渴、眩晕等证,其区别在于,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3、白术证与茯苓证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所不同之处,白术证重在治渴,而茯苓证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