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晚年创作的七律,开篇非常诙谐,颈联更充满哲理,值得细读

刘禹锡是中唐诗人,人称诗豪。他虽然多次被贬,却不惧艰难,襟怀坦荡、人生豪迈。在异乡生活了23之久,差点就把他乡作故乡。好在有贵人相助,宰相裴度非常欣赏诗豪的才华,也同情他的遭遇,于是便在皇帝面前为他说情,让老刘终于可以在洛阳安度晚年。

回到洛阳,第一个迎接诗豪的是白居易。乐天早已在东都急不可耐了,他听说刘禹锡也来到洛阳,真是大喜过望,立刻为他接风洗尘,还特地请了一些贵客作陪,其中就有牛僧孺,然后就引出一段诗坛佳话。下面介绍刘禹锡晚年创作的七律,开篇非常诙谐,颈联更充满哲理,值得细读。

酬思黯见示小饮四韵

唐代:刘禹锡

抛却人间第一官,俗情惊怪我方安。

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恣意看。

三足鼎中知味久,百寻竿上掷身难。

追呼故旧连宵饮,直到天明兴未阑。

说起牛僧孺(字思黯),有些读者未必熟悉,他比老刘小七岁。刘禹锡为监察御史时,牛僧孺正在准备科考,他还把自己的诗作呈给老刘,以求延誉。因此,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来说,所以牛僧孺可以算作老刘的学生。

如今诗豪虽然地位不及学生,却不以为然,因为他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早已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不过看见学生有了出息,他的心中也很高兴。

牛僧孺首先感谢白居易和刘禹锡的提携之恩,还即兴赋诗,酬赠诗豪。其中两句也非常出色: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在身。刘禹锡认真地聆听,先感谢对方的一番好意,然后也和了一首。

首联非常诙谐,表现了诗人的恬淡胸襟,“抛却人间第一官,俗情惊怪我方安。” 牛僧孺曾担任淮南节度使,其治所扬州为当时非常繁荣的商业都会,因为实惠多多,所以人称这个差事为“人间第一官”。

诗人用“惊怪”二字,表达了俗世的看法;而一个“安”字,耐人寻味,幽默地表达了诗人的态度。

为何诗豪与俗世看法大相径庭,颔联做了交代,“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恣意看。”诗人赞扬对方不贪恋别人梦寐以求的兵符相印,从而可以过着悠闲安逸生活,随时都能欣赏洛水、嵩云。

这两句看似轻描淡写,对方听了却感触很深。毕竟是在酒席上,老刘不好贬低人家。而实际情况是牛僧孺受人排挤,被迫由扬州来到洛阳。但他一定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意,老刘也在委婉地劝勉他不要贪图浮名虚利。

颈联就表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三足鼎中知味久,百寻竿上掷身难。” 作者认为久在朝堂,就会尝遍酸甜苦辣各种味道,有人急流勇退,有人却从不知足,等到大祸临头时,却无法抽身。

作者在此运用了比喻手法,非常生动形象。鼎是古代烹饪的器皿,三足鼎在这里引申为权力的象征。百寻竿,比喻地位高而充满危险。古代计量单位中,八尺为一寻。诗人告诫对方,就像水里的鱼儿咬上钩子,就很难抽身求退。

吟到这里,老刘观察到对方表情严肃,心中似乎有所触动,于是赶紧收回话题,招呼大家举杯痛饮,“追呼故旧连宵饮,直到天明兴未阑。” 诗人与朋友们久别重逢,兴致正浓,难得相聚,应该忘记烦恼和得失,不醉不归,通宵达旦。

窗外月色朦胧、夜色深沉,屋内灯火辉煌、觥筹交错,他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凝神追忆,虽然时光匆匆,但有些记忆却是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刘禹锡的这首七律通俗易懂,又蕴涵丰富。开篇就对比鲜明,“俗情惊怪我方安”,既表明自己的观点,又引人入胜。“无心恋、恣意看”,看似夸赞对方的高洁品质,其实也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淡泊襟怀。

颈联充满哲理,尤其发人深省,值得细品。作者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不可过分追求名利,否则就会引火烧身。诗人宁愿远离纷争,享受简净安然的宁静生活,每天修篱种花、闲情淡雅,与朋友迎来送往、吟诗作对,却倍感快乐悠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