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臆读十八: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衿」是系佩玉的带子。「佩」则指佩玉。什么颜色的玉,就用什么颜色的带子来系。所以诗中言「子衿」「子佩」都是「青青」之色。用「衿」「佩」这种人的佩饰来代指人,是诗词常用的手法。《郑风·出其东门》便用「缟衣綦巾」这种服饰来代指女子。

「衿」「佩」一般认为指的是女子所思之人,但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衿」「佩」是眼前实物,是男子送给女子的信物。女子看着手中这「衿」「佩」而「悠悠我心」。就诗的结构而言,前一种说法是更合理的。

「青青子衿」,从「子」写入,「悠悠我心」则是写「我」之感。「纵我不往」,又从「我」写出,「子宁不嗣音」又回到「子」。言「我」则「往」,言「子」则「来」,「子」和「我」对举而言,错落有致。这「子衿」是穿越时空,直指所思之人,有悠远之意,是「悠悠我心」。如果「子衿」是眼前之物,虽然也指向所思之人,但毕竟被眼前之物就隔了一层,就有些质实于眼前之物了。

诗中「子」与「我」,「来」与「往」对举而言。《礼记·曲礼上》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就是说按照礼的规矩,应该主动「来」学,不是老师「往」教。也就是说,老师不「往」,你应该主动的「来」。以《礼记》中这句话来解「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老师不「往」,你也不「来」学了。于是这首诗的意思就成了《毛序》所言的那样:「《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戴溪《续吕氏家族读诗记》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故学者来而教者不往。青衿之子,不至于学校,教者怀思,悠悠在心。」这皆是据《礼记》而附会之意。

《礼记》中所言之学的往和来,是有规矩的,所以师不必往,而学生必来。但如果是在男女关系中,似乎就没有谁必「往」而谁必「来」的规定。所以糜文开与裴普贤的《诗经欣赏与研究》云:「一个独自登上城楼的骄矜女子,不自责失约迟到,却责怪她男友的不够体贴……《子衿》诗的主题,就是这种恋爱中女子心理的描写。」这是论及到了「我不往」,认为是女子的失约迟到。「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是女子之骄矜。为什么你不「往」,却要人「来」呢?钱钟书先生似乎也有此意,其云「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薄责己而厚望于人」,如果是普通的人际关系,这句话似乎就不怎么好。而在男女关系中,似乎又谈不上什么「薄责己而厚望于人」。我不「往」,但我希望你「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只是一种情感的期待,这种状况,言其「傲娇」则可,言其「骄矜」便不太妥当了。

虽然《诗经欣赏与研究》的说法颇可商榷,但其言「《子衿》诗的主题,就是这种恋爱中女子心理的描写。」倒是没错的,钱钟书先生也言「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子衿》的整首诗就是女子的心理状态的描述,层层推进。朱守亮《诗经评释》云:「全诗不仅似一绝佳尺牍,且直如面诉。」「如面诉」,但不是面诉,只是一个人心里的诉说。

诗有三章,层次分明。「悠悠我心」,心意已明。「纵我不往」微有嗔态,然不至于怨,却是满含期待。「嗣音」,「音」指音信。纵我不往,你难道不给我个音信吗。这里还只是就音信消息而言,似乎只要来个音信就好了。然后就「子宁不来」,到这时,来了音信还不行,得人来才行,你难道不能来吗?然而人终于也没来。没办法,只好「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在城楼来回走动,望着那人所在的方向。发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叹。《卫风·氓》中有类似的场景:「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高高的城墙,望着那人来的方向。这三章的情感是层层推进的,一层深似一层,由盼望来个音信,到亲自到城楼徘徊瞻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小雅·采绿》中有这样的诗句:「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采马蓝采了一上午,连一兜都没采满。因为心思不在此,思念着远人。说好的五天就回来,结果都六天了还没回来。只是逾期一天而已,却已然让人愁肠百转。陷于情爱中的男女,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如此看来,五天的分离已经很令人惆怅,何况还逾期了。那真是令人忧伤的事。

《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句,也是《王风·采葛》中的诗句: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男子对女子的思慕。诗的结构很简单。「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重复咏叹,表达的感情很热烈。但由于这种表达是劈空而来,是一种情感的热烈迸发,直接涌现,没有铺垫,便少些余韵。它不能持久。《子衿》这首诗中,先「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直到「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这时才说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在结构的铺垫之下,这句话就显得更深挚,更悠远。在《关雎》篇中,说到《关雎》的结构,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翻出未得时一层,已得时一层。章法层次使得诗变得丰富,而与之对比的是《陈凤·东门之池》,翻来覆去只是一句「彼美淑姬,可与晤言」,其诗意和《关雎》是一样的,但由于结构的单薄,诗就差很多。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采葛》和《子衿》,它们之间差的是结构。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本身就是很好的诗的表达,所以即使《采葛》这种简单的重复咏叹,也还算是好诗,因为它诗句好。《诗经》中有一首诗,和《采葛》一样,也是简单的重复咏叹,诗意也一样,但表达较差的。

桧风·羔裘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这是一个女子对穿羔裘之男子的思慕。结构诗意都和《采葛》相应。「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就是「彼采葛兮」之意。「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就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意。这两首诗的区别主要就是「岂不尔思?我心忧伤」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区别。「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种表达要比「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好。「我心忧伤」,是概念性的陈述,忧伤。这是普通人的表达,不是诗人的表达。「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还是忧伤,但这是诗人的表达。人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差不多。但表述这些情绪的时候,普通人便只有高兴、忧伤、愤怒这话种概念化的表述,这种表述其实是很粗糙的。诗人则有变化万端的表述方式,更细微、准确。此诗之所以为诗,诗人之所以为诗人。

(0)

相关推荐

  • 《诗经》中写到的服饰与质料

      上古时代的人们都穿着什么样的服装,佩戴什么样的饰物,极少有图片类的考古或者文献资料留到今天.于是,人们有时只能到古代的经籍中阅读相关的文字,然后通过训诂等方式加以解释,以期能够还原上古时代的服饰饰 ...

  • 诗经臆读十:古代女子,为什么用抛绣球选择爱人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晋书·潘岳传>说潘岳:"少 ...

  • 诗经臆读十二:有女如云,匪我思存,不如怜取眼前人

    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对古人而言,东方有着特殊的意义.东方既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 ...

  • 诗经臆读十四:读此诗而不心动,乃是石人

    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一章)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二章)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三章)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云: ...

  • 诗经臆读十六:桑间濮上,有多少、幽欢佳会

    鄘风·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 ...

  • 诗经臆读十九:他人相思君相忘

    秦风·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 ...

  • 诗经臆读八:说好的人约黄昏后,结果你没来

    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辛弃疾有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 ...

  • 诗经臆读二十: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雨天总会让人有别样的感受.很多事情都无法进行,天地昏沉,有莫名 ...

  • 诗经臆读二十二: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小雅·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 ...

  • 诗经臆读二十四: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

    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张云璈<相见词>云:「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但得长相思,便是长相见.」此语言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