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唐太宗还牛的二王高手——李邕

大家都乐于谈二王,我实际很不愿意就此展开更多的探讨,但也被时流挟持着,不说也不行。否则,没人会与你说话。

李邕书李思训碑局部1

谈二王,成了全民话题,我自觉这个时代有点成熟的太快了。这是全民功利时代的结果,背了古人的一句话“取法乎上”,就成了指导其人生的根本了,一学书法就直奔二王而去,二王老夫子能招架得了吗?到达山巅的路,全走直线,决不浪费时间,但是这种选择太费功呀,没有足够的能量与臂力攀登不上去那块山崖呀,大部分最后都掉下来了跌死了,历史是这样的。当代出来的小青年不服呀,念了四年书法专业加上三两年研究专业,或写了十年八年字,连线条还未能触摸到,都出来教授二王笔法,满网都是教授二王的视频,看来二王真的不够圣人的资格,否则自小背了几句古文的人就全弄懂了二王?那么,现在有没有人在家撰写论语呢,或撰写佛经呢。

李邕书久别帖

说到底,现代人没那么多时间等待成熟,而想提前获得收成,谁也不想等老了才出名,倒也不是慌不择路,而是直奔主题。那么,二王的字放到当代,是否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呢?二王的经典精神,在当代应该以什么样式展现?这都是应该仔细思考的。可以这样说,在这个时代,只有不跟时风,不天天写二王的人才会将来出人头地,才有可能弄懂二王。时风,本身就是低能儿的游戏。

李邕书李思训碑

前段时间琐碎的谈了一些王铎,王铎起步于圣教序,而启蒙于米芾,成功于二王草书;赵子昂也起步于圣教序,但也止步于圣教序;米芾也膜拜于圣教序,董其昌也是。翻开历史,一干人,都与圣教序相关联,都成师兄弟了。这些人,可是一等一的聪明人,一等一的有见地,有师承的人,今人若与之相比,资质有点差异,似乎不是聪明之举。若是写行书,要以圣教序作为范本,想走直线到达山峰,几乎不可能,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出点力,用最笨的方法,实际则是最快捷的方法来到达,那就是,通过二王的这些一流徒弟,找到最佳的招式,因为他们已将二王的诀窍用书迹记了下来。

李邕书李思训碑2

话归正传,今天要说的,不是王铎、米芾、赵子昂、董玄宰,而是初唐的李邕,他是一个学二王的高手,他得力于圣教序,他比唐太宗李世民还牛。李世民一生衷爱王羲之,倾一生之力推介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认知的王羲之。如果说李世民得羲之其形,那么李邕则得其形与意,且更能神演绎二王将其笔法展现淋漓尽致。王铎演绎的二王有点不像二王,米芾更是将二王整容了,赵子昂演绎二王有点拙,董其昌有点浮。李邕,则有点原汁原味。可助于进于圣教序的核心部分。算是一本不错的教科书了。这本教科书,米芾用过、赵子昂也用过。而宋欧阳修则言: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

李邕书李思训碑3

欧阳修说自己从李邕书中得到了笔法,从而贯通书法,并且他以不相类于邕书做为其方法,这是可信的。惜,现在很难看到李邕的墨迹,传帖也未必敢信是真的。不过,他的几个碑刻拓本都传递出了其深刻理解圣教序的消息,他将集字的圣教序贯穿起来使其风格一统而不再支离破碎。比较好的几个版本是《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麓山寺碑》等。

李邕写圣教序,最大的成就是,将二王的字由灵巧秀媚变得豪放、浑厚。他去掉了圣教序拓刻的单薄属性,而使字笔笔相属,生动有致,其用笔典雅、轻松,起讫有度。他告诉了后人,如何将圣教序写大,他放大诠释了圣教序的用笔。以此来参照理解圣教序,当能事半功倍。

姑妄言之,不足为法也。老欧阳修的话倒可以信之。

(本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