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药——鸦胆子
性味归经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用法用量
内服:多去壳取仁,用胶囊或龙眼肉包裹吞服,治疟疾第次10-15粒,治痢疾第次10-30粒。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鸦胆子油局部涂敷;或煎水洗。
毒性
鸦胆子挥发油有刺激性。其有毒成分为溶于水、具苦味的部分。鸦胆子仁或有效成分的大剂量,使动物内脏血管显着扩张,甚至出血;对中枢神经系统呈普遍的抑制现象;白细胞增多,多核细胞比率增加。治疗量在临床上常遇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有时发生血压降低。去油鸦胆子对猫灌胃的最小致死量为0.1克/公斤。鸦胆子中酚性成分的毒性最强,甙甲、甙乙次之,它们对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数致死量分别为:0.65、10、74毫克/公斤。死亡前呈全身抑制及四肢麻痹。
来源
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生长在草地、灌木丛中及路旁向阳处。分布福建、广西、云南、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亦产。
性状
本品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顶端渐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长5~6mm,直径3~5m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极苦。
复方
①治里急后重:鸦胆去壳留肉,包龙眼肉,每岁一粒,白滚水下。(《吉云旅钞》)
②治热性亦痢,及二便因热下血:鸦胆子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此物囫囵吞服,去皮时仁有破者,去之勿服,服之恐作呕吐。(《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治疟疾:鸦胆子果仁十粒,入桂圆肉内吞服,日三次,第三日后减半量,连眼五日。(《广西中草药》)
④治早期血吸虫病:鸦胆子果仁十粒,日二次,连服四、五天。(《广西中草药》)
⑤治痔:鸦胆子七粒,包圆眼肉,吞下。(《纲目拾遗》)
⑥治疣:鸦胆子去皮,取白仁之成实者,杵为末,以烧酒和涂少许,小作疮即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⑦治脚鸡眼;鸦胆子二十个,砸开取仁,用针尖戳住,放灯头以上少烤,烤至黄色,再放一小块胶布上,用刀将该药按成片,粘于患处(在粘前用开水将患处洗净,用刀将厚皮割去),每日换一次,二十天左右即痊愈。(《新中医药》8(12):583,1957)
⑧治滴虫性阴道炎:鸦胆子二十个,去皮,水一茶杯半,用砂壶煎至半茶杯,倒入消毒碗内,用消过毒的大注射器将药注入阴道,每次注二十至四十毫升。轻者一次,重者二至三次。(《河北中医药集锦》)
文献摘录
1.《本草易读》
先血后便,十枚为末,元肉包好吞之,或咽之。亦治先脓后粪。(验方第一。)
2.《医学衷中参西录》
鸦胆子,性善凉血止血,兼能化瘀生新。凡痢之偏于热者用之皆有捷效,而以治下鲜血之痢,泻血水之痢,则尤效。又善清胃腑之热,胃脘有实热充塞,噤口不食者,服之即可进食。审斯,则鸦胆子不但善利下焦,即上焦有虚热者,用之亦妙,此所以治噤口痢而有捷效也。
不良反应机制
其致毒的主要成分是所含的苦味成分,当用量过大时可使内脏血管显著扩张,甚至出血;对肝、肾等实质性细胞有损害作用,使白细胞增多;鸦胆子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的抑制作用;其所含挥发油对皮肤有刺激性。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头晕、气短、面部及周身呈大片红色风团,眼及口唇中等水肿、皮疹,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心慌、胸闷、大汗、哮喘、四肢麻木,随之意识丧失、不省人事、面色青紫、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
(2)中毒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头昏、全身无力、胃肠道出血、便血、肝肾充血及变性、眼结膜充血、呼吸慢而困难、尿少、体温增高、抽搐、四肢麻木.或瘫痪、昏迷。
治疗与解救
(1)过敏治疗:静脉注射25%葡萄糖加地塞米松、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口服强的松、维生素C、扑尔敏等。局部对症治疗。出现过敏性休克后立即给氧,肌注肾上腺素,静滴葡萄糖,静注葡萄糖酸钙,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及酸中毒。
(2)中毒解救:
1)用1:5000的高锰酸钾洗胃,用硫酸铜催吐、硫酸钠导泻,静脉输入5%葡萄糖盐水加维生素C,另外注射或口服维生素B1、B6、K等。
2)对症治疗:如有剧烈腹痛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如有昏睡、呼吸困难时可吸氧,酌情先用中枢兴奋剂等,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如有便血给予止血药。
3)中药治疗:甘草9g,水煎顿服。甘草12g,绿豆15g,芦根60g,金银花15g,葛根9g,水煎2次合在一起,早晚分服。胃肠出血用甘草30g,远志9g,沙参15g,焦地榆9g,血余炭9g,三七1.5g(冲服),水煎2次,合在一起,早晚分服。或用熟大黄10g,白芨12g,水煎,每日3次服。
摘录《中国药典》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