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第三高峰巴彦笋布尔峰,蒙古民族祭敖包的地方
贺兰山第三高峰巴彦笋布尔峰,蒙古民族祭敖包的地方
摄影/文字 阳光脚步
巴彦笋布尔峰,是贺兰山第三大高峰,海拔3198.1米
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美丽的山顶
巴彦笋布尔峰建有贺兰山最大的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
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
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
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
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
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
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三,是蒙古族民族祭敖包的日子
巴峰顶端,有贺兰山最大的敖包
在祭敖包的日子里,是蒙古民族必去的地方
每年的六月初三,各地到贺兰山南寺祭祀的人近五万
登顶巴峰祭敖包的据说近五千人
【传说】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
巴彦笋布尔峰,并不险峻,但不失雄辉壮美,高远辽阔
登上顶峰,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
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活动中互表爱慕之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在敖包的周围,悬挂着密密麻麻的五色风马旗
那些风马旗上都印有蒙文的经文及祈祷祈福语
他们把风马旗悬挂在山巅,让它们随风飘舞
而每一次的舞动,都是替他们的吟诵
向上天传递着他们的祝福和祈愿
贺兰山主峰山脊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
在巴彦笋布尔峰顶端分别设有“宁夏”和“内蒙”界碑
但分界不分家,两省人民共同呵护和守护着贺兰山
站在巴彦笋布尔峰顶向东遥望,是银川平原方向
由于海拔较高的因素,银川平原仿佛就在眼前
银川市区被雾霾笼罩,沉寂在一片灰色里
巴峰向南,是与巴峰相连的一片硕大草甸
在整个夏日里,绿色葱茏,宛若绿毯
更远处贺兰山渐低,隐匿在雾霭里
巴峰向西,即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旗盟所在的方向
与左旗相连的是腾格里沙漠
高耸的贺兰山挡住了腾格里沙漠的侵袭
成就了苍天般的阿拉善左旗这一方热土
也缔造出广袤的银川绿色平原
巴峰北望,贺兰山延绵无边
在这儿可以清晰的看到整个贺兰山风貌
贺兰山为中国境内少有的南北向山脉之一
南北长两百余公里,东西宽二十到四十公里不等
仿佛平地的起墙,阻隔着漠漠黄沙
巴彦笋布尔峰的四季是分明的,壮美的
从秋末一直到夏初,巴峰上始终白雪皑皑
像一颗高傲的老者,耸立在贺兰山之巅
秋日里的巴峰雪色弥漫
低处的群山一片金黄
像是头顶金色的礼物,呈给巴峰
四季里,不管任何季节
只要徜徉在巴峰的身影里
总能见到贺兰山曼妙风光
身心洋溢在欢乐与自豪里
祭敖包的日子正是盛夏
也是贺兰山最美的时刻
巴峰俯瞰,不再是一片灰白
那弥漫的墨色与绿彩
是贺兰山最美的嫁衣
随着巴峰祭敖包活动的连年开展
巴峰顶峰的敖包乃至周围正在发生着变化
巴峰脚下,东北方向,新立了特色祭祀株
新堆起了一座敖包,需要说的是
那些堆积敖包的石块都是祭祀的人们从山下或家乡带过来的
它表达了人们的虔诚和对上天的寄托
在蒙古民族的意识里,那些石头都是具有灵性的
是可以与上天沟通和传递信息的
对敖包的祭祀,除了表达祈愿祈福外
也是很对蒙古族少男少女诉说心事,表达爱情的方式
独坐山巅,俯瞰天地,心意尽抒
这样的祈愿和对爱的诉说一定会感动天地
站在贺兰山主峰山梁上遥望巴峰
像是一位贤淑静默的公主
墨色长裙随风飘忽
那棱角揭示着她内心刚毅
巴彦笋布尔,无惧风雨静默无语
才有你千年的风姿万年的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