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00后】:不一样的孩子真美!

昨天占了一个朋友的光,点映看了这部记录片。

和我最初的期待有些不符,我以为它探讨的是一个群体现象,结果只呈现了巴学园的其中两个孩子,而且两个孩子都很特殊,走的都不是寻常路.

于是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我没读懂导演的意图?

晚上,被拉到了一个交流群,居然是张导和李跃儿亲自在线答疑,真是意外。

才知道,这部纪录片目前都是点映方式在播出,导演的目标是十万人观看,到昨天七万多,想想这么费尽时间心力的一部片子,推广竟如此艰难。

交流群一共23个问题被回答。导演只分到了三个问题,完全被大李抢白,这让我不禁有些怀疑整个片子是不是巴学园的理念推广之作。

在答疑环节,我完全被大李老师的睿智折服,并重新理解这部片子的意义。

01柔柔:“天性保留”这个难题

柔柔是这样的一个孩子,爱画画,爱幻想,数学思维一团糟,个性独立又特别,幼儿园上巴学园,被同学集体孤立,因为她不听孩子王的指挥.

小学去了一个学习中心.所谓的学习中心,据就是开在一个大House里的私塾,亮点在各种游学交流项目。

柔柔从小走的就不是寻常路。

妈妈要保护她的天性。

14岁、柔柔自己决定去美国,拼命学习、努力表现,学业奖拿了不少,但是跟寄宿家庭出现了问题,接连被两个寄宿家庭踢出.理由是柔柔太自私,人际关系有问题,有一个还提到了厕所里的垃圾问题.

而柔柔提到的,只有一件事,寄宿家庭带她去买参加聚会的衣服,她说她想穿成奥黛丽赫本,对方说你一点也不像赫本,你即使整容也不会像赫本.

柔柔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受伤,镜头给了她一个安慰,在柔柔芭蕾舞教室里,在她身后挂了一张赫本的照片.

这让我想起片子里,柔柔的爸爸和妈妈坐在沙发上,讨论五年级孩子的后续上学问题,爸爸说要现实一点,考虑一下怎么提高成绩,应对小升初,妈妈却说:“我放弃考试成绩,选择保留天性.”

在美国的柔柔,明明是一张那么古典有气质的中国脸,站在老外到Party里,即使她在唱在笑,在社交,在拥抱,却怎么感觉那么忧伤呢.

是我的心里在忧伤.

柔柔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她一路成长,都是“不同”在放大,到最后,她身上只有不同,没有相同.

在美国,她是不同的,在中国,她一样是不同的.

究竟是自己真的不同,还是到最后“变得不同”成了一种选择?恐怕连她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柔柔说她的偶像是奥黛丽赫本,我觉得她一直有一个公主梦,妈妈也一直在帮助她继续那个公主梦,但是,梦终究会醒的。

“保留孩子天性”这件事,我想接受过教育要给自由这一思想熏陶的父母,一定都思考过这个问题。

究竟什么事天性,这本身就很难判断。

有时候,我也会怀疑,那些天性是不是我们自身给孩子带上的光环,带着一厢情愿的美妙,还有盲目。

保留天性,应该不是让周围的人和环境都来适应你,从而形成一个金钟罩那样,永远护你周全。

我们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同”,我们只需要在人群里,有那么一点点不同,就能活得很精彩了。

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一个人,然后再开始选择做一个怎样的人,前者的内容是大同的,后者才是不同,这是我的理解.

但是,也许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些人,是不同的,不同是艺术的生命,或许也是艺术家的生命.

柔柔的母亲,一定觉得自己生了一个艺术家的女儿。

后来柔柔找的第三个寄宿家庭,是美国一所学校的副校长,他接纳的理由是“有一个不同文化的成员入住,家里会发生改变。”

也许,只有在做教育的尝试时,才可以接纳柔柔,任何的尝试,“特别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柔柔并不能给第三个家庭带来所谓的不同文化,因为在她身上,没有传统文化,没有根存在,她注定是一个漂泊的灵魂,我不看好她在美国的生活。

柔柔最后选择的专业是教育学,大李老师让柔柔回到巴学园,跟她述说她的童年,让她从另外一个孩子身上看见曾经的自己,还看见了付出,懂得感恩与回报,这才是柔柔真正需要学到的功课。

片里有一个细节,老师们集体讨论如何解决柔柔被孤立的问题,老师们没有选择取消孩子王的资格,也没有去说教告诉孩子们孤立小伙伴不对,而是选择让大李老师出面,邀请柔柔当老师的助教。

这让我很感动,有时候,即使全世界都不理睬我,只要有一个人还待见我,我应该就是有价值的,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这份工作,本该由父母来做。

我想柔柔终于知道,她对于人的敏感,最终要通过教育这一路径,去达到自己童年被孤立的疗愈,能填补孤独的,只有爱的付出。

我想,不一样的柔柔,最终一定可以带来不一样教育。

02 池亦洋:正确的路都很难走

像池亦洋这样的男孩子,一定不在少数。

孩子王,喜欢打架,自己就是权威,身上总有一股力量在跑动,对集体而已,他的武力是个威胁。

幼儿园很多同学都被他打过,家长们都希望把他赶走.

大李老师说:“他恰恰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男性的榜样。同时,班里有一些天性弱小的孩子,要学会如何在一个强大的对象面前,学会勇敢。”

上了小学以后,池亦洋几乎是奔溃的,作业完不成,上课听不进去,老师天天训,他的世界是坍塌的.

此处没有交代他的父母对于他学习成绩的糟糕如何反应。

直到他遇见橄榄球。

他终于找到了那一个可以安放激情与热血、可以名正言顺进行各种姿体冲突和撞击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比他更强大的力量。

橄榄球当然是美国好,于是申请美国的学校,被拒绝了,理由残酷又直接,你学业太差,不够优秀,我们不能录取你.

他的生命里出现了摧毁性的挫折。

最后曲线救国,先参加国家队.

后来还是去了美国,他说,他要去美国把橄榄球学好了,再回国宣传这项运动.

打橄榄球的池亦洋,我反而是看好的。

记得片里他说了一句话“所有正确的路走起来都是很难的。”

我想,橄榄球于他意义非凡.

当你感觉自己找到了一生的喜好,却发现是你过往的经历限制了你追求梦想的脚步,不知道这是不是很多人的路.

池的父亲说,孩子小的时候管得不多,丢给了全职妈妈管,他大概觉得管孩子是很容易的。

当然最后还是爸爸站了出来,帮他申请做面试.

答疑里有人问:我的孩子跟池亦洋一样的问题,唯一不一样的是,我却没有钱送我的孩子出国,我该如何拯救我的孩子呢?

大李老师说,大家不要理解为这样的孩子都只能出国,有更多这样的孩子,最后选择留在国内,克服困难,走向真正的成长.

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没得选,那么你就会努力帮他克服学习上的障碍,而不会那么随性等他去犯错、去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一切教育都要立足自身,所以,别人那里没有可以照搬的答案.

03 不一样的孩子真美!

其实,记录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心里出现了一个感觉“不一样的孩子真美!”

尤其喜欢那些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每个孩子都那么有特点,那么不一样,又那么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我心里有一个声音说“能养一个不一样的孩子真好,我一定不要要求我的孩子跟别人一样。”

尽管,这两个特别的孩子,成长得很艰难,不止是父母一路选择和维护的艰难,还有他们自身的艰难,别人无法分担的艰难。

小时候柔柔被孤立后,常常自己躺在小书柜里,静静地体会忧伤,第一次去美国、跟父母分别,她硬是要忍住自己的眼泪,将悲伤融化在冰激凌甜筒里,她被寄宿家庭赶出来,她依旧要鼓励自己至少还有自己可以依靠.

小时候那么桀骜不驯的池亦洋,上小学以后,也只能躺在地上流眼泪,为自己不能完成作业流眼泪.

更不要说,他被美国学校的拒绝,还有赛场上面对外国队的那份集体无可挽回的败势.

那一刻,我好像理解了李跃儿说的建构人格教育.

成长很艰难,每个人的成长都很艰难.

我们拿什么去度过艰难的人生?

李跃儿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书里说:

“我不喜欢城市的乌烟瘴气,老设想在九华山的深处有一个小尼姑庵,四周是云雾缭绕的美丽森林。

尼姑庵里有一个被木篱笆围起来的小土院。每天早晨起来,我扫净院子,背着画箱到森林里听着鸟叫,画那些有灵性的树,中午回来吃一顿小沙弥做的可口的素斋。

但这一切都得等到把儿子养大、安顿好先生与父母之后才能实现,所以我有点怨天尤人。

后来我发现,城里也有这样的地方,像自然一样美,充满着大树般的灵性,还有鸟语花香,那就是孩子的心灵.”

正是因为她看见了这样的心灵,又深爱着这样的心灵,却又明白人世的摧毁力,所以在幼儿阶段,就给了这样的心灵一份特殊的保护与滋养,不是纵容,不是简单快乐,而是给你一种模式,一种关怀,让你能把后面的路好好走下去.

我欣赏这样的情怀!

究竟什么是爱?什么是爱的教育?

你爱的是什么?是这个不一样的孩子?还是爱你自己身为父母的身份?或者爱你自己身上那份无私付出的崇高精神?

你的爱里,有多少私心?有多少期待?有多少未完成的自我的依附?

我们永远都需要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