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2017-06-26 10:44:59
门诊医生,常听到的一种症状就是「盗汗」「虚汗」。即便不是医生,你也一定遇到过说自己有「盗汗」「虚汗」的家人朋友。
实际上,盗汗很常见,常见到什么程度呢?一项关于盗汗的研究,调查了 2267 个看家庭医生的病人,结果发现 41% 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盗汗问题。
一、盗汗是什么?
盗汗,是指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偷偷地出了汗,而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睡觉时。盗汗英语叫「night sweat」,日语则是「寝汗」,这两个外语词汇,能更直接明了地反映出盗汗的意义来。
轻症的盗汗可能只是稍稍出汗,严重的情况,则可能衣服被子都被汗水浸湿。
二、怎样判断是否盗汗?
是不是盗汗,首先得排除睡眠环境是否过热。
如果房间温度太高,或者盖得太多,导致睡眠期间出汗,那都不算盗汗。
最常见的是新生儿,父母害怕孩子冷,盖得穿得过多(这是中国爸妈一个很常见的坏习惯),因此误以为婴儿「盗汗」。这种情况,降低室温,穿少一点,盖薄一点就好了。
真正盗汗的人在夜间睡眠时,即便是在不那么热的环境中,也会出现皮肤发红、出汗,甚至大汗淋漓的情况。
三、盗汗产生的原因
有人说,盗汗是因为得了结核病,还有人说,盗汗就是因为「体质虚弱」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盗汗呢?
这里先列举几个常见的引起盗汗的原因。
1. 绝经期
大约有 2/3 的绝经期女性会出现盗汗。绝经期的女性,身体激素的剧烈变化,会导致皮肤表面的血管扩张,会出现超过平时的大量出汗,面色肤色发红,夜间尤甚。
2. 感染
盗汗的确是结核感染的特征之一。但这话不能反着说,「盗汗就说明得了结核」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除去结核杆菌感染意外,其他一些感染也会导致盗汗,比如心内膜炎、骨髓炎、艾滋病,或者身体内部的脓肿等。
3. 恶性肿瘤
某些早期恶性肿瘤,可表现为盗汗、体重下降。会引起盗汗的最常见肿瘤,是淋巴瘤,还有白血病。
但通常恶性肿瘤不会仅出现盗汗症状,会同时伴有体重减轻、低热等等,不要仅凭盗汗就乱猜患上了肿瘤。
4. 药物
某些药物会导致过量的出汗。
最常见的有抗抑郁剂,此外,常见的阿司匹林、对乙酰水杨酸等退热药也会引起出汗。另外还有烟酸(维生素 B3)等也常常引起盗汗。
5. 低血糖
很多时候,夜间低血糖也会出现盗汗。
比如糖尿病的病人睡前使用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之后,睡眠中出现低血糖,是会流比较多的汗的。
6. 激素紊乱
一些疾病会造成激素水平紊乱,进而引起盗汗。
比如肾上腺素的疾病嗜铬细胞瘤、类癌综合症以及甲状腺亢进。
7. 原发性多汗
绝大多数盗汗的人都属于「原发性多汗症」。医学上所谓的原发性就是指没有明确疾病原因的身体表现,也就是说原发性多汗症的没有上述所说的疾病,但就是表现为夜间出汗多。
当交感神经兴奋,比如跑步时,神经信号传递到汗腺,汗液分泌到体表,以降低体温。有一种推测,就是原发性多汗症的人,就是因为交感神经的神经节过于或者易于兴奋,而导致分泌过多的汗液。
通常,容易出虚汗的人的家人,比如兄弟姐妹或者父母,也可能存在这种表现。推测某种基因和原发性多汗症有关。
可见,引起盗汗的原因很多,如果要确定原因,需要了解详细的病史,做一些相关的检查。一些人能查到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查不到确切原因。
但是,绝大多数盗汗,跟体质虚弱没有关系,只要不是出太多的汗,以至于影响生活了,都不用担心,更不要瞎吃药。
四、什么时候一定要看医生?
室温不高,但仍然几乎每晚都大汗淋漓;
盗汗已影响睡眠质量;
同时伴有其他的表现,比如低热或者体重不明原因的下降。
总之,出现盗汗,别想当然地认为是结核,除了上面所说的需要及时看医生的情况之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用过于的担心的。
如果实在不放心,让医生检查一下,排除了提到过的常见病因就好。另外,也千万不要想着是不是因为自己体质虚弱,而买来一堆「补药」大吃特吃了。
编辑:李坏。
中医自汗和盗汗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
健康科普Mrwu2020-11-06 09:59:10
自汗和盗汗的病因病机
自汗、盗汗,实为临床杂病中所常见的一种病证,常和心悸、失眠、眩晕、耳鸣诸症并见。亦常出现在虚劳、痨瘵、失血证、妇人产后血虚等病的发病过程中。
有关本病的病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来自天地间的火热之气;
②七情内伤郁积之火;
③房事不节,劳倦过度,伤阴损阳;
④伤之饮食不节和嗜食酒醴辛辣;
⑤过服或误用辛发散药物;
⑥亡血失精,大病伤阴,阳无所附。
在病因上,张景岳说:“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以饮食之火……劳倦……酒色……,皆令人自汗。”
在病机上,景岳认为:“自汗属卫气不固”、“盗汗属阳气亢盛”、“如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
由此可见,自汗、盗汗的形成,有阳虚和阴虚两个方面,非为“阴失其守”,则属“阳虚不固”,总属阴阳失调之故。
2、自汗、盗汗发病的有关脏腑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是以自汗、盗汗一症,多为心肾之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张志聪解释说:“心主血,汗乃心之液”,可见血汗同出一源。
《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汗出”。《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寝汗出憎风”。说明病理之汗,往往直接关系到心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肺脉……缓甚为多汗。《灵枢·本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叶天士云:“肺主气,属卫”。由此可见,自汗的形成与肺气之强弱、卫气之盛衰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还提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腰体劳苦,汗出于脾”。
这说明自汗、盗汗的发病,直接关系到心、肾,同时和肺、脾(胃)等脏腑,以及卫气有关。
3、自汗、盗汗的辨证和治法
自汗和盗汗,临床上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昼发汗出(炎热酷暑除外)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如寐则汗出,寤则汗收者(婴儿除外),为盗汗。
在辨证方面,前人有不同看法的,如林珮琴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而张景岳则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
前人之论,虽各执一见,但总以全面辨证为凭。
有关自汗、盗汗的治疗问题,前人论述很多,一般均认为,阳虚治宜补阳,卫弱者,兼以实表;阴虚治宜滋阴,热盛者,兼以清火。
此外,李中梓又提出按脏腑虚实来辨证治疗,主张“肺虚者益其皮毛,心虚者益其血脉,肾虚者助其封藏,脾虚者则壮其中气,肝虚者禁其疏泄”,亦属至论。
现将自汗、盗汗的辨证施治规律总结于下。
1按表里、阴阳辨证论治
寤时汗出 动则益甚
自汗
表阳虚—恶风,周身酸楚—益气实表—黄芪建中汤加浮小麦
里阳虚—恶寒,身重,无热—温里敛汗—参附汤、术附汤
表里气血俱虚—汗出不已,肢重体倦—温里益气实表—芪附汤加人参
肺胃热甚—濈然汗出,身热口渴,烦躁—清里泄热—白虎汤
寐则汗出 寤则汗止
盗汗
阴虚火旺—口干,潮热,咽痛,便结—养阴清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阴阳两虚—心悸失眠,气短神疲,肢冷—助阴扶阳,气血双补—人参养荣汤加减
2按发病脏腑辨证论治
五脏:脉证治法方药
心
阴虚
盗汗,心悸,怔忡,失眠,烦热,劳心则甚,脉细弱
养心宁神
天王补心丹
阳虚
自汗,有时怔忡,脉虚舌淡,少苔
益气扶阳
保元汤加浮小麦
肾
阴虚
腰痛,腰膝无力,寐则汗出,骨蒸内热,头昏,耳鸣
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去芩连加五味、龟板等
阳虚
漏汗不已,手足逆冷,腰痛,背恶寒,面色晄白,阳痿,多尿
温肾壮阳
桂附八味丸加人参、鹿茸
肺
阴虚
咳嗽、咽干、痰中带血,盗汗,脉细数
益肺养阴
百合固金汤或月华丸
气虚
汗出,洒着恶寒,声低气短,少气懒言,咳嗽
益气固表
黄芪六一汤加人参、麻黄根
肝
阴虚
头昏目眩,梦遗,盗汗
柔肝潜阳
七宝美髯丹加减
阳虚
自汗多,手足逆冷,面黄青灰,自不欲视,筋骨懈怠
补脾养肝
黄芪建中汤去生姜加当归、桂心
脾
阴虚
手足肌肤热,善饥,大便干结,汗多,遇劳则甚
滋补脾肺
生脉散加山药、玉竹、莲米、大枣
阳虚
四肢倦怠,神疲,少气懒言,便溏,自汗
温补脾肾
术附汤加炒干姜、煅龙骨
3脏腑用药
阴虚
心
可重用:柏子仁、生地、当归等
肾
可重用:熟地、龟板、黑大豆等
肝
可重用:白芍、乌梅、酸枣仁、牡蛎、五味子等
肺
可重用:阿胶、五味子、沙参、麦冬等
脾
阳虚
心
可重用:肉桂、附片等
肾
可重用:附片、鹿茸、枸杞、肉苁蓉
肝
可重用:龙骨、山萸肉等
肺
可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等
脾
可重用:白术、大枣、扁豆、茯苓等
总之,自汗、盗汗之症,重在识别阴阳,分清虚实,治阳虚以益气实表为要,治阴虚则以养阴护津为主,日久出现阴阳两虚者,则当阴阳双补。
若虚实夹杂者,又当辨证而治,如阴虚热盛汗出者,可选当归六黄汤治之。我认为这些法则是临床上所必须掌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