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要知道,每天早上这件事比化妆重要多了!尤其是上班族
近些年,「宿便」、「清肠」这些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告中,好像便便一天不排出去就会产生XX毒素似的。肚子大、长痘痘、有口气……任何毛病都是便便的错。
病急乱投医。于是乎,各种「清肠茶」、「润肠通便梅」成了「排便神器」。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常年依靠「碧XX肠润茶」,结果依赖成瘾,发展到后来,只要不喝这个茶,就怎么都拉不出来。
其实,便秘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找出便秘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治好慢性便秘。
我们请到了注册营养师杨诗晗,请她为大家讲讲如何科学地应对便秘。
一天没便便,不代表便秘。正常排便频率是每3天1次~每天3次,这个范围内都算正常。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每天都排便,但粪便干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费时、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也是便秘的表现。
在我国,至少有1亿人在深受着便秘的折磨。本以为是「老年病」,可如今便秘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其中女性便秘率又高于男性。尤其是妊娠期女性、老年女性、办公室白领,更是便秘的「重灾区」。
便秘带来的危害,不单单是马桶上的挣扎一会儿那么简单。长期便秘会导致肛裂、痔疮、甚至结直肠病变等等;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便秘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发生意外,甚至有死亡的风险,如脑血管意外、急性心梗。
总之,便秘不是病,「秘」起来可能「要人命」。
便秘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的治疗方式也不同,找对「秘」因很重要。
首先需要排除严重的精神系统、胃肠道(如肠道粘连、肿瘤、肠易激)或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引起的便秘。这种情况最好去正规医院寻求帮助,千万别自己乱吃药。
我们所探讨的大多数情况下的便秘,主要还是由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的。
做到下面这几点,便秘烦恼不再有。
膳食指南推荐,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25g以上。实际情况是,95%以上的人做不到。
据调查,我国中国居民目前每日人均膳食纤维(不可溶)的摄入量仅只有11g,而且逐年呈下降趋势。
●保证每日的蔬菜水果摄入,且品种多样。
举个栗子:
早餐一般缺少蔬菜,在午餐前来份小番茄当做加餐;
午餐/晚餐点了盖浇饭、盒饭等外卖,就再多叫一份蔬菜;
下午的小点心,把蛋糕奶茶换成水果,一个梨/一个苹果,都不错。
●在主食里添加/替换成粗杂粮等。
做起来很简单:煮饭时抓一把杂豆、燕麦或者扔个番薯。
相对大米和小米的纤维含量(分别为0.6g/100g、1.6g/100g),黑米(3.9g/100g)、糙米(3.4g/100g)、薏米(2.0g/100g)、鲜玉米(2.9g/100g)、燕麦(6.0g/100g)、麸皮(31.3g/100g)要丰富得多。
充足的饮水量,能使肠道保持充足的水分,让大便不干结,有利于便便的排出。
但,不爱喝水,怎么破?
吃太少,消化后的食物残渣量也过少,肠道缺乏足够刺激,也会造成便秘。
维生素b1对于维持正常的消化分泌,胃肠蠕动等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排便。
适量的脂肪摄入,能起到润肠作用,且其消化分解后的产物一定程度上能刺激肠蠕动。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第二大脑」。
饮食单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药物等都会造成肠道菌群多样性不足,微生态失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
新鲜的蔬菜水果,就是肠道菌群的「饭」。
冷柜里的酸奶,日期越新鲜,益生菌存活的越多。买来后及时冷藏,从冰箱里取出后也要尽快吃。不然常温下呆得太久,菌就失活了。
当压力过大、情绪焦躁、应激等,也会影响到肠道健康,引发便秘或排便困难。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没有什么是大不了的,起来又是崭新的一天。
心情不好时,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或收拾整理一下房间,或去郊外走走。
养成每日规律、全神贯排便的习惯很重要,而不是坐在马桶上看看书,打一局游戏,让时间不知不觉过去#还容易得痔疮#。忽略排便的意识刺激,也是便秘的原因之一。
每日同一时刻定时排便,餐后1~2小时因胃结肠反射,是排便的最佳时机。早晨就是个不错的时机,女生们花半小时化妆,不如挤出5分钟来蹲个马桶。
排便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建立良好的排便生物钟。
排便时全神贯注,放松肛门,集中精力,可以适当自我按摩背部手臂腹部等部位。
不少人会认为「便秘了,没问题,来一片药就好了呀」,但事实并非如此。
泻药的频繁使用,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便秘问题,还会加重便秘,甚至损害结肠的结构和神经支配。
许多泻药虽然写着「纯天然」标识,但是细看成分,往往有番泻叶、大黄、芦荟等。
某品牌「清肠茶」的成分表。
这些物质肠道分解后会释放出蒽醌(本质上属于刺激性泻剂、接触性泻剂), 主要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和黏膜分泌等促进排便。长期使用会引起结肠张力减弱,结肠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受到影响,排便无力,最终发展为迟缓性便秘。
靠泻药解决便秘,伤害与效果并重,实在不可取。
编辑 | 火龙果
设计 | 柚子❝以上信息仅为科普,不应视为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