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教授: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

一入三伏,暑气逼人。不知此时的你,可有消夏良方?

面对酷暑,古人有诗云: “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

在这个盛夏,在后疫情时期,我们与大家分享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教授在“庚子夜读”的古诗词分享内容如下。

有趣的是,张静教授在一开始就引用了古诗句“我心有冰雪”。看来,对于她而言,品读古诗词,大概是一种静心养神、消夏解暑的良药吧。

本文转载自“听筝读诗”(ID:tingzhengdushi)

▎ 张静教授和叶嘉莹先生

君诗何以解人愁 初日红渠碧水流

我们每个人在红尘俗事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思考,也有各自心中的烦忧。所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也引用了古人两句诗: 君诗何以解人愁,初日红渠碧水流。

生而为人,想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面对这样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烦忧”“愁闷”,诗歌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呢?

我特别欣赏古人的这句诗“初日红渠碧水流”。夏季的初日,有红渠、有碧水,这些景象都给人身心以惬意、以慰藉。“不受暑气侵”即外界的环境可能有种种干扰、有困局,可是“我心有冰雪”,也就是内心当中存留一份清凉、一份美好的期许,就可以不受暑期的侵扰。

什么是诗?

提到诗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金圣叹说:“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也就是说,诗是我们生而为人,大家都会有的一种感情,是心头舌尖都会有的感动和话,这就是诗。

诗歌,怎样“解人愁”,怎样抚慰、疗愈我们呢?

叶朗先生曾说:“诗歌,对人的灵魂起一种净化的作用,荡涤其浊心,起到感发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萎缩的境地,变成一个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

在叶朗先生这里,诗歌就有了很微妙的作用。诗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而更主要的是对人的身心起到了涤荡、净化、升华的作用。这也是孔子为何会在“兴观群怨”中把“兴”放在第一位。因为,在孔子看来,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首要的作用就在——感发、激励、净化、升华。

何以解忧?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在《北青萝》一诗中,有这样的表达: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确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仿若微尘那样小。那么,在我们每个人的短暂的一生中,自己难以割舍的爱恨情仇又该如何安置呢?李商隐的诗句“吾宁爱与憎”,给了我们启迪。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如李商隐那样,在诗中阐发了安顿身心的人生感悟。

面对人生的苦忧愁,曹操在《短歌行》中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愁,似乎时时刻刻都会存在,没有断绝过。

顾随先生和当年尚在辅仁大学读书的叶嘉莹先生也曾针对“愁”有著名的和诗: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04’53’’
打开搜狐新闻APP,观看更流畅

叶嘉莹先生诵诗

创作这首诗时,叶嘉莹先生还未满二十岁,在沦陷区北平她就有了这样的人生观。

叶先生说“ 要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要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一人倘若不做事就罢了,若要入世做些事,就要拼尽全力,也要做好准备迎接似海的愁。这是儒家入世的一面。“ 逃禅不借隐为名”,就是说如果内心中有一份清凉、一份从容淡定,不必然一定隐匿深山老林里才为隐者、居士。

在这一组传为佳话的师生唱和里,顾随先生有这样一首诗:

青山隐隐隔高城,一片秋声起坐听。

寒雨初醒鸡塞梦,西风又动太关情。

眼前哀乐非难遣,心底悲欢不可名。

小鼎篆香烟直上,空堂无寐到深更。

颈联上句“眼前哀乐非难遣”,即说面对眼前具体的忧欢,我们或真能拿得起、放得下。但是,下句“心底悲欢不可名”,即言心底无可名状的交织悲欣,又如何安放?如何解脱呢?

顾随先生有首绝句:

绝代佳人独倚楼

江头看惯去来舟

一从读会灵均赋

不爱欢愉只爱愁

绝代的佳人,注定孤独。独自倚楼,让人不禁想起王国维著名的三境界说。其第一种境界,就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孤独,确实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必经之路。

古典诗词中的高楼女子,往往具有一定的语义。高楼之上的女子,往往有一定的象征。她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寒。这个孤独的女子也关怀人世间。她看惯了舟来舟往,不禁会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品行高洁的女子,若真是读懂了屈原以降的诗文,就不会被眼前的物欲蒙蔽,转而投入思考更大的精神天地。相比较于前些年的相亲节目里“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自然是高下立判。相亲节目里的这个女子,并不知道中国传统里有“不爱欢愉”的传承啊。

不仅中国诗词如此,在西方文学里亦然。

王尔德曾有这样的句子:美好的肉体是为了享乐,美好的灵魂是为了痛苦。Pleasure for the beautiful body,but pain for the beautiful soul.

看你追寻的是肉体,还是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说: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不是人们要追寻烦愁,而是定有一些人会独具锐敏,捕捉到灵魂的密码。

诗之为用?

奥登说,诗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

反之亦然。诗,也可以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苦痛。

刚刚过完96岁生日的叶嘉莹先生这样说:

诗之为用,就是要使读诗之人,有生生不已的、赋予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

在叶先生那里,诗词不是她的职业,而是她的全部。

具体到诗词作品上面来谈,诗怎样唤醒我们?

咿呀学语时,大家都背诵过一首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句明白如话。

首先,看鹳雀楼。这楼的位置在山西的永济。它不在海边,而在内陆,怎么就可以看到黄河入海流呢?

沈括曾言此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也就是书,此楼位置特殊,且唐人留诗在此甚多。但是,在内陆山西的鹳雀楼再高,也不可能让人看到黄河入海啊。如何解释?

这就是诗歌带给人的丰富联想。

读诗词,有三个层次。第一层:音声之美。第二层:意境之美。第三层:品格之美。

叶嘉莹先生曾强调过: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声音,是引领我们进入诗词的方便法门。

读这首小诗,很有画面感。但是,这首诗,真正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向上”的励志,其实它还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

诗人登高远望,面对东流的涛涛黄河,也有着找不到对手、对话者的孤独。

面对人生的孤独,怎么办?

只能更上层楼。

面对太阳的日日落山、面对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人们会顿生无力更改,也会生出逝者如斯的慨叹。古往今来,有太多的诗人诗句写出了人生无常、无力之感。

与“更上层楼”的人生期许和品格上相似的诗,有北宋曾公亮的诗“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这也是一种阔达的人生态度。

再来读一读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色彩丰富、画面感很强。黄与翠,白与青,映入眼中,这两组色彩有轻快、洁净之意。黄鹂在近处,白鹭在远处。一近一远,一低一高,象征着了我们每个人心智成熟是自下而上、由近处走向远方的。

后两句的窗和门,把诗人与外界开阔视野连接起来。推开门、走出去的时候,看到船。这样的交通工具是负重前行的,也就是说任重道远。草堂中的杜甫,思接千里。短短28字呈现出诗圣的胸襟。

再看杜甫的《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最后两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杜甫在红尘俗事里,有着清醒的智慧。他说“鸡虫得失”的小事是永远会存在的。大家想想看,我们在家庭中、工作中,谁不会面对人我利害的计较、面对得与失呢?

如何我们计较的话,鸡和虫的问题永远成为困扰。那么,怎么办呢?

杜甫回答: 注目寒江倚山阁

也就是 转移自己的视线,把精力时间投注到高远的追寻、投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要从鸡虫得失中跳出来

最后,用叶嘉莹先生的一句来结束分享——“ 莫负相逢人海”。谢谢!

张静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协助叶嘉莹先生编选了《给孩子的古诗词》

延伸阅读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 叶嘉莹讲诗中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