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里的日军炮楼都装有探照灯,旧中国那么穷,日本人从哪接电呢

在抗日战争时期,炮楼是在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军事防御的建筑,非常的坚固,还会在墙壁的四周留有许多枪孔,以及炮孔用来防守反击。在当时,由于我方部队在武器方面的巨大差距,采用的都是著名的“游击战术”,不跟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如果想毁掉这些炮楼据点,一般都采用突袭的办法。

炮楼其实早有起源,宋朝时期,它的前身堡垒就已经出现了。俗话说得好,站得高看得远,修建一座炮楼后,能够较好地观察周围情势变化,遇到敌人突袭之时更是可以及时发现他们的影踪;不仅如此,如果敌人发动攻击,还可以在炮楼上对其进行居高临下的打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种好处,到了抗战时期,日军在占领一处地区后,都会在适合的地方修建起高高的炮楼。而每当我方战士想要对日军开展战斗之时,限制炮楼发挥作用就成为了首要任务。而要躲避炮楼上日军的眼睛,最好的时间就是在夜晚,黑夜会成为最好的掩护。

所谓炮楼就是那种四周有枪眼,可以瞭望并射击的高碉堡。大都由砖头、三合土和木料堆砌而成。炮楼在战争中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防御建筑,可以很有效的阻止进攻方前进。一般在楼顶还会修建是个探照灯,以便在晚上视察。

可是其中便牵扯出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当时中国大部分的的确都还极为的落后,很多地方根本连电都没有。那么日军是从那里来的电呢?我们经常在现代的抗日剧中,看到一些炮楼,到了大晚上的便灯火通明,各个岗哨也戒备森严。到底是日军有什么特殊的发电方法,或是还是都是抗日剧的节目效果呢?

网传解放前在枣庄这个地区,日军的炮楼其实是有电源的。那是因为当地有“煤厂”。挖煤需要供电,所以当地是有电源的。其实,不只是枣庄,山东地区当时本身就是全国电力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贵州遵守天门河水电厂

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山东、上海、广州,在武汉、重庆和湖南的近郊农村电网密布。其中贵州遵义的天门河水电厂直到2006年的时候仍然可以使用,现在已经被做为文物旧址保护起来。

可想而知,假如当时日军的炮楼是修建在这些地区,拉一根电线是不成问题的。

其实炮楼与炮楼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炮楼是在重要的交通枢纽,日军就会把炮楼做大,然后从公路的电线上拉一根线过来,来用于探照灯照明使用,因为这里高压电,所以就不把我军切断电线了。如果是一般的炮楼,他们会配有小型的发电机,或是手摇的发电机来给探照灯提供电流。

但是在偏远的乡村,在炮楼上安装探照灯就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大乡村还是十分贫穷的,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电灯。

在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任何供电设施。而日军也根本没有心思、能力来帮助中国建立这样的工业体系。所以很多炮楼,能够有些油灯就不错了。

根据资料记载,很多炮楼被我方占领后,只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油壶和反光镜。但是在那个年代,油料也是十分稀缺的物资,所以更多的炮楼,只能在白天的时候发挥作用。

哪么有的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不从乡镇里把电线引到炮楼呢?因为在战争期间,电线也是日本重要的战略物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舍得用的,而且远距离输送电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为,很容易被摧毁,即便建立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总之,在二战时期日军的每个炮楼都配备照明灯是不切实际的,不仅需要非常高的成本,而且还很容易被破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