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酒,都很美
这半年在讲授一门课程《茶文化传统与茶艺》。上课的时间两个小时,下半场刚好是在六点半左右。
我在多媒体上给同学们放映着蕴含中式美学与日式美学的月光倒影,淡雅茶室,一盏,一花,一香。
我总是要把教室的灯光调暗,把语速放慢,谈谈诗,谈谈画,还要焚柱香,让幽兰香气飘逸在教室的上空,营造一个隔绝喧嚣躁动的小时空。
尽我所能,用安静的,隽永的语言,讲解艺术,讲唐宋时期的审美,将诗词歌赋尽量渗入到课堂中。
因为我知道,虽然是茶文化的课程,然而,实际上是启蒙学生对生活美学的体悟。生活之美不在器物奢华,而在心境与感受。
没有适当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培养,是无法理解和体会到那些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细微美好。
然而,这样一个恰当的时间和内容,总是会给人一些甜蜜的折磨。
比如,最近在讲各类茶的品鉴。
讲到西湖龙井,香气清高持久,饮后回甘,有炒豆香味。我的嘴里开始分泌津液。
讲到恩施玉露,外形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针,色泽苍翠绿润,被誉为“松针”。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明亮,如玉如露,香气清爽,滋味醇和。
讲到洞庭碧螺春,白毫特显,色泽银绿隐翠光润,茶汤香气逼人。
我已经必须要停下来吞口水了。
于是给大家讲,人之所以要学习,要受教育,其实首先是为了提高修养,能够体会生而为人的乐趣。
能够让人真正快乐的,身心感受到愉悦的,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真善美,有趣。
这样的乐趣,一定要是雅致的。雅而不虚,滋养精神。
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事,他们都能够给人带来超于物质的愉悦,比如音乐,绘画,金石书法,品茶,品酒,美食,烹饪,爱情,友谊,运动,旅行等等。
然而,任何一种美,人只有有了一定的能力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美好。
我们来人世走一遭,如果不懂得真善美,不懂得情趣,不能够获取从心底升出的快乐,即使取得再大的成就和财富,那也都是人生的幻光,毫无意义。
当然这些只是铺垫,更重要的是,我在晚餐时分,讲到了茶的美味愉悦,就不得不提饮酒的乐趣。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一生不会饮酒,的确是一大损失。
酒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一直都是风雅之士,佐以丝竹歌舞,配与清风明月的极品,所以才叫做琼浆玉液。
酒到微醺,载歌载舞,谈风月,吟诗词。
酒中,是中国雅士的一个精神世界。
酒也分不同香型,源自酿酒材料,酿酒工艺的不同。酒汤如茶汤,分清冽,浓稠,观之甚美。
酒盏如茶盏,几千年的审美积淀下来,握在手中,配与好酒,本身就是艺术品。
然而,现代人一说酒,总是会联想到酗酒和酒疯。实在是玷污了这样一件人间妙物。
真的应该下一道禁令,必须通过审美能力,品格自制力的考察,才能饮酒。
粗鄙之人不允许饮酒。
能够浅尝辄止,能够懂得其中真味,才有资格饮酒。
不然,的确是白白浪费了这样的美物。
一次冬日,和妹妹偷懒没起床,谈起了酒,她说,酒太辣实在是喝不了。难道你不觉得辣?
酒怎么会辣?我大惊失色。
酒只有香,只有烈,只有醇,只有热。
那你一定是没有掌握喝酒的方法。越是有醇香滋味的酒,越是要小心的品尝它的美妙。喝酒的时候,最好一口含入一定量的酒体,正好占口腔的三分之一。这个时候要小心翼翼,将自己的咽喉封闭,以免有丝丝液体偷偷渗过去。
让酒体形成一个鸡蛋黄一样的球体,在舌头和牙齿间滋润滚动,它的清香会微微的透过鼻腔渗出来,有花香有果香,还有北方冬天热炕头的麦秆的熟香。
逗弄够了,将这个酒体整体的移动到舌根处,屏住呼吸,将咽喉打开,整体吞下。
食道及胃会觉的一股暖流顺下,此刻深深的呼吸一口气,酒在胃中绽放了,喷涌而来的淳厚的香气,带着热气,就像春天一夜盛开的繁花一样,随着鼻腔返回。
呼吸之间热闹醇厚,唇齿之间却回甘生津。
如果是好酒,它到了胃中迅速散开,透过五脏六腑,直到每个毛孔,浑身暖洋洋麻酥酥。
古人讲,通泰。
有人说饮酒是为了喝醉,促进感情,为了烘托气氛,甚至为了解除心中苦闷,为了麻醉神经。
这样的饮酒实在难以苟同,那大概是吃药。这样的喝酒不属于生活审美的范畴。
某冬和好友到大理,去一家小酒馆,要了一壶黄酒。可惜那酒冰冰凉,实在觉得缺憾。于是把店小二叫来,告诉他:
“请拿切一些姜丝放入酒中,还要将酒烫一下。”
小伙子不明白,也没有适当的器具。最后他找了一个不锈钢小盆,将酒倒入,切了些姜丝放入,在电磁炉上煮着。他不知道姜丝多少和温度把握。递给我一把勺子,说:“姐姐你们自己舀着喝吧。”
那晚姜丝暖酒喝着尽兴,一众服务员远远看着,我觉得他们也别有生趣。
有一段时间身体原因,不能饮酒,顿觉人生遗憾,直到在学茶的时候,端起了第一杯老师泡的茶,观汤色,闻其香,品其味。唇齿留香,身心愉悦。
心中大喜,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饮品和酒一样神奇美妙,就是茶啊。
当时觉得真开心。
茶酒相通,都是美物,都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