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观展览 | 这五年,张德林都写了些什么?
自在清和——张德林书法展
中国美术馆
2016 / 08/ 02
✦中国美术馆是艺术爱好者与艺术家心中的圣殿和精神家园。它不仅见证了新中国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几代艺术家成长的历程。
作为一名喜爱艺术的观众,我在中国美术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展览中拓展艺术视野,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在艺术的世界里获得精神的享受与升华。
2016年8月2日,我再一次走进中国美术馆参加“自在清和——张德林书法展”开幕式。参观张德林老师以中国传统儒、释、道经典章句为创作题材的40余件书法精品。
展览开幕现场
胡抗美,曾来德,刘洪彪等先生都来了
✦张德林老师与我们三品美术馆渊源颇深,5年前他曾在三品美术馆北京馆举办过“瀞水流深·张德林抄经书法展”,展出了辛卯仲夏在安徽滁州琅琊寺住寺时恭录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佛说阿弥陀经》等佛学经典著作50余件。在那次住寺抄经的28天中德林老师与寺院僧众共同起居饮食。深居简出,每日与晨钟暮鼓、经卷禅音相伴,不问世事,安静淡然,专心致志的书写,在一笔一划抄写的过程中感受经典的力量,完成对内心的洗礼,利益了身、心、灵的调整。
2011年“瀞水流深”开幕现场
一晃就过了5年的岁月
✦自2008年住寺抄经后,他坚持抄写儒释道经典,在多年的抄写过程中,对于许多经典的内涵、意义越发清晰,从最初的自然抄写渐渐体会到其中快乐,经典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心性,更改变了他对书法的认知。他将生活与心灵的感悟以虔诚恭敬的心融入对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从而得到一种圆满。
“抓”住忙碌的德林老师
合影留念
此刻德林老师将这些经典章句的作品以不同的内容和书写形式,使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有机结合,在这次展览中呈现给大家。
聊聊展出作品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最后达到一种心灵的成就。
展厅门口映入眼帘的是特别大的两个字“净心”。让人联想到德林老师在创作之路上的心态与艺术上的追求。在去掉烦恼、去掉纠结、去掉功利后,寻求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自在、亲和。只有内心干净、才能活到无畏处,达到一种志高通透的境界。
入展厅的第一张作品是八尺对开整纸上书写的四个大字“一门深入”,这四字后有百来字的感悟跋语,通过大与小,疏与密的组合使整件作品脱出了艺术限制,顿时显得灵动起来。“一门深入”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卷四:“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佛家认为。深入一个法门可以证知一切法门,如唐代善导说:“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俗话说:一通百通,只要坚持专攻一门技术或学问,循序渐进去追求,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面,都能够出类拔萃。这也是德林老师坚守40多年一门深入写书法的个人写照。
沿着展厅深入,儒释道的经典作品以顺时针的格局排列着。
✦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 “朝闻道,夕死可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德不孤,必有邻。”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常被人们所引用。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为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美之意
另一种解释是: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天地不仁一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囗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对于当时的人们,自称为圣人之徒,号召以仁义救世者,认为他们徒托空言,都无实义。甚至假借仁义为名,用以自逞一己私欲之辈,更是自欺欺人,大不应该,他希望人们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而存心用世,不必标榜高深而务求平实,才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名言,藉以警世。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含义最深、影响最大的经典,摘自《般若经》。《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经名体现出来。当时观自在正在修习三摩地禅定法(合神法),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通过观自在与舍利弗有关万物本性是虚空的问答。充分流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
《心经》有数本:
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经秘键,即此本之解释,但其题号为“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华严之贤首释之,谓为心经略疏。
其他有唐利言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宋施护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六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之改过,责善,勤学,立志。
本文出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明武宗正德元年,即1506年。王守仁三十七岁,以上书救戴铣等,忤宦官刘谨,廷杖几死,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龙场犹穷荒不文,守仁日与诸生讲学不辍,书此教条以为训示。
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般若是佛教用语。梵语Prajna的音译。
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这是一张2尺整纸的大作品,在“般若”两个大字一半以上的位置,从右起手把“心经”全文抄录上去给大家呈现一种般若智慧的厚重感,通过章法的小字和大字一块完成之后,增加了作品的视觉感,增加了作品的层次。
环顾展厅一周后,我们会看到德林老师在六尺对开的尺寸写的“不忘初心”四个大字,他在文末又写了自己对“不忘初心”的解读。
“不忘初心”就是矢志不渝,不忘本心。初心是无我利他之心,初心是利益众生之心,初心是利益这个世界之心。
总 结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德林老师在生活中常用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要求自己,用佛家的“戒、定、慧”指导自己、约束自己。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随着对博大渊深的儒释道传统思想的研究,以佛法践行书法,以禅家的修为掺入书法,如同青原惟信禅师所说的入法-出法-入法,通过从生-熟-生的不同状态当心灵在经历过无数次波动而终归平静,进入一个无人、无我之境的状态。最终,作品呈现出了宗教洗礼后的肃穆气象,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情怀。
▼— 欢 迎 关 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