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第七讲(下)丨三品课堂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

大家还可订阅书法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王学岭 1963年生于河南

供职于中直机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馆展览学术专家组成员

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特聘教授

书作曾连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一等奖等数十次书法艺术奖并荣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长期担任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出版文学、书法学专著及书法作品集多种

在上节课中我们为大家初步讲解了《孔子庙堂碑》中的“乃”字的结字特点与方法,今天将继续讲解虞永兴《孔子庙堂碑》结构方法。

下面我从《孔子庙堂碑》中取出 三个“”字作对比。请看图版:

在“廴”旁自身角度越是开张的字里面(图1),它的“西”部就越是距离“廴”旁紧密、紧凑。而且自身就越发工整、端庄。大家看我用绿色线画出来的方框的宽度,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廴”旁开张的程度以及它和“西”部之间的距离、相互关系。“廴”旁越端整,“西”部就越放松。我们看图3的“廼”字,其“西”部的中间一横透了很大的一口气,两个竖划也和上面的横画中间稍有距离,以活泼和空隙来打破整个字的端整感,是动态制造静态。

而图1的“迺”字,“廴”部呈现出的是钝角的开张状态,西部就写的很整齐,并且紧紧靠在“廴”部的旁边,有一种唯恐这个字写散了的感觉。这种聚拢的动态,仿佛将令一下,军队衔枚疾行一般。同样的,也是动态制造静态。

这些传统哲学概念中的动静、虚实、刚柔、进退等等,虞永兴在一个字的经营里面就可以娴熟运用、叙说明白。为什么?因为虞永兴不仅在“五绝”之中遵循“德行”第一,而且他从少年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对经典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传统概念当中的动静、阴阳、黑白等的对比,要怎样在书法当中表现出来,并不是说选用了焦墨白纸,把字写得惊天动地、雷霆万钧就是了。相反的,它尤其讲究一种“度”的精妙感。我们说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讲求了一种视觉和味觉的“度”,不多不少、不薄不厚,举如其仪、动合其礼,才是美味的标准。“不厌”更多的是在强调那种反复探索、反复实践、反复追求的状态。又如“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强调和追求的是这个精准的“度”。还有,“匠石斫鼻”的斧子挥去鼻上的白垩,强调的仍是这个精准的“度”。春秋时期,楚国的宜僚“抛铁丸”、养繇基“百步穿杨”等,唐人书论中提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担夫公主争道”等等,所强调的依然是“度”的精准把握。虞永兴并没有说那么多,他是直接地把这个道理写了出来。

虞字的另一特点,就是在一个字之内,对结字规律的重叠运用。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形当中(也包含半包围和上下结构的字形),动态生静的对比原则,不仅出现在结构之间,还重叠出现在结构的内部。还是看看“廼”字:

对比图1-1到图3-1的“西”部,请看我用黄色线条画出的方框的比例和它们的对比关系。

我们发现,越是向“廴”部那里靠近的字,也就是“廴”部的夹角越呈现钝角的字,它的西部写的就越接近正方形。同时,“西”部的上面一横和中间横折笔画的这一横之间的角度也就越小,字形也越发端整,和“廴”部的动态是成反比的。依此类推。

如果这样的画法不够明显,那么我再以“西”部的左下角为底边画出一个方块。请看图版:

我们看,最右边图3-2的“西”字,它是“廴”旁角度最大的那个“廼”字的“西”部。黄色边框线和绿色垂直线正好构成了一个正方形。而另外两个字的方框都偏扁,不是成正方形。大家可以仔细地观察一下三个“西”部的写法,它们的方正比例和开张角度的区别。什么叫潜润无声?什么叫构造精微?希望大家细细揣摩。

为了进一步说明虞永兴的“动态成静”的对比结字法,我们再来看看《庙堂碑》里面的“栖”字。请看图版:

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并且同样有个“西”部在右侧。我用同样的颜色和方法作了标识。并且又用红色线标出了“木”字旁的竖画和左掠,用以表示偏旁夹角的开张程度。

左边图4,“木”旁的竖画距离绿色垂直线的角度小,但是斜掠笔画的角度大,“木”部与“西”部之间的距离较小、较紧凑。剪切放大了的图版4-1中,“西”部的形状较瘦长,上横画与中间横折画的角度大。这和“廼”字一样,仍然遵循了结构之间的“动与静”或者说“侧与正”的对比,也就是先动后静。

图5的“栖”字,“木”旁竖画离绿色垂直线较远、角度也大,是动;但竖画与斜掠角度小(斜掠线条长,并不等于角度大,实际角度是较小的)、“木”旁与“西”部之间距离较小,是静;“西”部形状较扁平,且横画上倾的角度小,是静。可是,它的笔画弯曲、活泼,这又充满了动感。一动一静交织呼应。既统一在静态之内,又变化于细微之中。

下面我写几个字,大家结合上述所讲,对比参考一下:

综上可以看出,虞永兴这样的结字法是令人叹服的。一个人可能会偶然写出来一两个构字结字相对精微的字,这是很正常的。倘若能够做到通篇相同、贯穿一致、回旋变化、重叠无穷的话,那绝对是“有意为而我之”的真功夫了。当然,我们想想“匠石飞白垩”、“神箭穿白杨”,这其中的技术含金量是类似的,就叫信手拈来。

“我书意造本无法”,法早已在胸中。只有“造意精微”,方可取其旨于物象之中。无论是造字,还是结字、写字,都必须向“精微”、“静治”当中下功夫。虽不期至臻于化境,也起码要熟能生巧。

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上)
第四讲(下)
第五讲(上)
第五讲(下)
第六讲
第七讲(上)

张建会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张继简析隶书摩崖经典《石门颂》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

刘颜涛:《墙盘》与《毛公鼎》简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