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未完成的扇面 藏着三位好友的一段过往
笔者藏有成扇一把,一面是李研山之书法,录放翁《沈园二首》。落款为:“思旧阁主人(马宾甫)索书,己卯暮春,研山。”另一面的画作是张祥凝的题字。
一般情况下,总会想当然的以为是张氏之画作,因为扇面一般有书画家合作的惯例。既然李研山写了一面的书法,另一面的画又是张祥凝的题款,那八九不离十,应该是张的画。但细读下来,原来这算是李研山与张祥凝共同完成的作品。
何为之算?“甲申小暑,宾甫道兄出研山己卯同客香岛时未成旧作,属为补之并浅赋着色。己卯迄今又五易裘葛,感怀往昔,惘然识之。作斋居士张祥凝,时在广州赁庑。”
李研山 张祥凝合作山水扇面(背 李研山书法)
扇面提及的三位主人公
先对三位主人公稍作介绍。
李研山,字居端,号研山,广东新会人。年轻时问学于省城广州,画家潘龢为其师。及长负笈京师,入北大法律系。学成回到广州,做过一阵子的法官,但无心此职,遂全心投入艺事。加入潘龢主持的画家团体——广东国画研究会,后又接替司徒槐任市立美术学校校长一职。
李研山
张祥凝,号作斋居士,番禺横沙人。其“性耽艺术,学无常师,志在故人,济以天聪,又交游一时名艺人”。画专山水,力临元四家,尤醉心于明王孟端。又得卢子枢先生之教导,画技益进;篆刻或牧甫、或昌硕、或秦汉铸印尽能妙肖。李张二人同为广东国画研究会会员,也曾合组天池画社。(而据《二十世纪山水画的临古典范——李研山及其书画研究》一书里面提到张祥凝是李研山的表弟。)
张祥凝
马宾甫,顺德人。住广州西关,民国时期的诗人、收藏家。马宾甫富收藏,精鉴赏,与当时书画篆刻名家交往颇密,有大量的诗书往来,张大千、黄宾虹等都有佳作酬赠。马宾甫雅好金石,尤其钟情篆刻,加之与岭南印人交往甚密,故藏印颇丰,邓尔雅、冯康侯等印作既多且精。
李研山扇面为何未完成?
言归正传。扇面为何未完成,张祥凝又为何生惘然之感?
己卯是1939年,甲申也就是五年后的1944年了。众所周知的原因,1937年日军侵华,开始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时期。翌年10月,日军开始进攻广州。笔者收藏的另一幅张祥凝画作,其在画上的题字提及当年走难的狼狈之境况:“……尤忆戊寅(1938年)岁秋,广州城陷,备受艰苦,逃三水之木棉墟。时将黎明,倭兵已至,寅夜发出至广厦,欲投芦苞也,不果。余后渡江转四会……”。
笔者藏张祥凝画作
广州到三水木棉墟,按现时的道路条件,步行也要50余公里,空身也需行走半日。但当年的道路哪有这般的好,又是拖家带口,又是辎重行囊,这一路惨状可以想见。而当到了木棉墟,正想投靠芦苞朋友时,日军也已追到(日军第5师团当年的10月25日攻陷三水),不得已,渡过北江,再跋涉20余公里到了四会,才算暂脱虎口。多日后再辗转到了香港。(张祥凝自用印边款有记:戊寅避兵香岛,时摹刻古鉨。)
张祥凝自用印边款有记:戊寅避兵香岛,时摹刻古鉨
同时逃离广州的还有李研山。
李研山抗战开始后,以“元初画家避世的心态和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情意”去到香港。先与李凤公设“凤研楼”画室鬻(yù,古同“育”,意为卖)画为生,后又依傍爱好书画的富人们做“挂单和尚”。此期间,与一众避地香岛的艺术同道如邓芬、沈仲强、余匡父、雷君轼等时相往还、雅集唱酬。其中也有张祥凝。
己卯年间,张为李刻印有确切年款的有7枚。有“居端”一印,边款云:“研山画盟议论精微,六法宏博。迩来避兵赤柱(雷君轼在赤柱平康里开设的'深杏楼’),重逢话旧。祥凝欣然为刻此印,己卯。”;而另一“居端信鉨”款曰:“研山二兄画盟为余作摹印图卷,刻此报之。祥凝,己卯中秋。”。而边款中提及的摹印图卷有张大千题跋:“此卷为研山中岁之作,奄有文沈之长而上规马和之、王叔明,尤见功深。”
“居端”印边款
“居端信鉨”印边款
摹印图卷有张大千题跋
1939年间的画作,属于李氏早期作品。“这是他前期的灵秀清逸,细笔衡山作风的延续”。扇面画于同时期,至于为何未完成,或已无从稽考。虽未赋色,但其稿亦能体现到此种风格。
五易裘葛后,马宾甫请张氏补之
战乱频仍,流离失所。1941年李氏欲往越南西贡投靠陈融及过星马,可惜太平洋战争爆发,令其无法成行。在之后18天的香港攻防战中,他饱受虚惊。终于在1942年春节前数日,幸运坐上了第一班开往澳门的船,而又有幸获当地名流所认同,总算稳定下来。
可惜好景不长,因澳门粮食短缺,饿殍遍地,人吃人的事时有所闻。同年李氏有《苦雨二首》:“一、极望真成海靡涯,春光纔漏复浓遮。髠条揽屋宵宵雨,湿羽黏天处处家。且任颠风簮鬓影,休题锦瑟怨年华。艰虞杂逯君知否,米价婴心到浣花。二、白眼看春了不春,稍回雨脚是天仁。收将沧海扬尘泪,来对齐门皷瑟人。室褊欲沉千嶂雪,水寒容拨几脩鳞。未能接浙完归计,手状凭渠作告身。”
此地也是留不住了,1943年遂又往广州湾(今之湛江)去了。在湛期间幸得当地名流陈翰华招待,谋得一所中学教师之职。对于画家来说,“搵食家生”就是手里的那管笔,平日里没事就背临名画以遣日辰,有人求画时,也可鬻画维生。于是就在湛安顿下来直至抗战结束。
五易裘葛后的甲申小暑,马宾甫出此扇面请张氏补之。此时,张祥凝已回到广州,惜所住之地已变为赁庑,而李研山也远在广州湾避战。这一年张祥凝还能与邓芬、冯湘碧等人作画雅集(这一年间,有他们的合作画作存世),而远在湛江的李研山呢?孤独一人,不免感怀往昔,惘然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