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加减治高脂血症医案、配方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学瘀血夹痰、痰夹瘀血范畴,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气血调和,则水津输布如常,血积既久,亦可化为痰水;痰浊亦可流注经络,阻滞气血,形成瘀血停着。正如明·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日瘀血夹痰…若素有瘀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气滞,与痰相聚,名曰“痰夹瘀血”。因此本病主要乃痰瘀之浊流于血脉而致。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高限的疾患,是诱发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临床应用】
阎西才等用桂枝茯苓丸,药为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各等份,炼蜜为丸,每丸3g,每次3~9g,每日2~3次。饭前服用,4周为1个疗程。治疗高脂血症病人39例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在39~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18例,脑血栓形成9例,冠心病12例。同时随机选择22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在4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岁。患者中皆无肝胆疾患、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继发性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饮食控制无效,近期2周内2次空腹血胆固醇(TC)≥6.5mmol/L或甘油三酯(Tg)≥1.58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男性≤1.04mml/L,女性≤1.1 7mmol7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桂枝茯苓丸口服;对照组给予由中科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研制提供的脂必妥口服,1次3片,1日3次,连服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不再服用其他影响血脂的药物,平常饮食。于服药前和疗程后采取早晨空腹血标本测定Tc、Tg、L-C,其结果与自体服药前后相比较。结果:显效(胆固醇下降15%以上,甘油三酯下降30%以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0.26 mmol)治疗组26例,对照组7例;有效(胆固醇下降5%~14%,甘油三酯下降10%~2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0.10~0.25mmol/L)治疗组12例,对照组2例;无效(胆固醇下降5%以下,升10%以下,甘油三酯下降10%以下)治疗组1例,对照组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85.5%。桂枝茯苓丸对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降TC、TG的作用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孙月霞用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用:桂枝9g,茯苓9g,芍药9g,桃仁9g加减。偏虚者加党参15g,炙黄芪18g,白术12g;偏气滞者加郁金10g,降香10g;肝肾阴虚加制首乌15g,熟地黄10g,菊花9g,草、石决明各10g;寒痰壅盛加天南星12g;痰热内阻者加胆南星6g,瓜蒌9g,半夏9g.20天为1个疗程。观察病例72例,其中男51例,女21例;年龄41~81岁,其中41~49岁10例,50~59岁29例,60岁以上33例,平均年龄596岁;伴高血压病69例,冠心病41例,脑血栓形成31例,糖尿病5例,脂肪肝2例。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用药前均检查空腹血胆固醇均值为517~2310mmol/L,甘油三酯为1181~110mmol0超查肝、胆、肾提示有不同程度脂肪肝。治疗方法:72例病人均给予低脂饮食。
实验组给予桂枝茯苓丸口服;对照组口服普拉固片20mg,每日1次,地奥心血康胶囊11g,每日3次。20天为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根据不同伴随病给予降血压、扩冠和降血糖等对症处理。72例病人每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空腹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肝、胆、肾B超复查,共观察治疗3个疗程,然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修正。显效:3个疗程内临床症状消失,胆固醇、甘油三酯正常;有效:3个疗程内临床症状消失,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基本接近正常;无效:3个疗程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未恢复正常治疗3个疗程后疗效比较,实验组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平均下降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
【病案举例】
患者,男,49岁。患高血压病13年,近2个月头晕稍胀痛,右侧上肢麻木,言语不流利,胸膈满闷,时有心慌,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关盛。血压23.5/135kpa,Eg示:ST-T改变,查血TC13.9mmol/L,TG1.9mmol/L,给鱼烯康胶丸口服,治疗月余,除症状稍有减轻外,复查血脂无明显变化后给桂枝茯苓丸每次6g,每日3次,服用4周后,头晕、肢麻大减,其他症状消失,查血脂TC5.7 7mmol,T0.94mmol/L继服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按:高脂血症属于中医学的瘀血夹痰、痰夹瘀血范畴,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气血调和,则水津输布如常,“血积既久,亦可化为痰水。”(《血证论》)痰浊亦可流注经络,阻滞气血,形成瘀血停着。
正如明·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日瘀血夹痰…若素有瘀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气滞,与痰相聚,名曰“痰夹瘀血。因此本病主要乃痰瘀之浊流于血脉而致。治宜“破血消痰”(《医宗粹言》),给桂枝茯苓丸治疗,其中桂枝辛、甘,性温,血得温则行,温通经脉,行滞化瘀,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善泄血滞,破恶血,牡丹皮散血行瘀,芍药和血养血,上三药都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较弱的溶血作用,为臣药;茯苓甘、淡,性平,化痰利水,健脾渗湿,为使药;伍桂枝加强利水湿祛痰之功,伍芍药敛血扶脾,统血养正而祛邪,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健脾消痰之功。
男,维吾尔族,住院号:9602707.以头晕5年,伴有左侧头部针刺样疼痛,四肢麻木,全身乏力,纳呆于1996年3月6日收住院。1993年曾就诊于某县医院,化验血脂:总胆固醇9.6 6mmol,甘油三酯2.2mmo/L。给予“山楂精降脂片及藻酸双酯钠”口服半年,诸症未减。本次入院时查体:T36.2℃,P80次/分,BP150/105mmHg(20.0/14.0kPa),R19次/分,患者体形肥胖,腹部脂厚,舌质红,舌边尖有瘀点,苔白腻,脉涩;化验血脂:总胆固醇8.9mmol/L,甘油三酯2.3mmoL。中医诊断:头晕;西医诊断:高脂血症。笔者考虑患者体形肥胖,舌苔白腻属痰湿之体;舌边尖有瘀点,脉涩属有瘀之象。两者合参属痰瘀同病。给予下列中药口服:桂枝9g,茯苓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牡丹皮9g,丹参15g,党参15g,泽泻15g,口服10剂药后,头晕减轻,头痛明显好专,但仍感全身乏力。原方加党参15g,黄芪15g,续服15剂,诸症消失,体重减轻5kg。复查血脂:总胆固醇5.0 0mmol甘油三酯1.24mmoL,诸症告愈出院。
按:高脂血症是临床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结果。血脂增高是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降低血脂水平不仅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多,而且也可延缓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并可促进病变的消退。因此,降血脂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实质是痰瘀同病,其病乃“无形之痰”作祟。此痰之形成,大多与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脾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之既成,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子阻于血脉,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血瘀。此即所谓痰瘀同病。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及瘀血、瘀浊呈正相关。本方用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泽泻渗利下行而健脾利湿,又有助行瘀血;痰湿留驻多能化热,赤芍、牡丹皮清血热;桃仁、红花、丹参共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使血脉通、痰湿去,从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