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北大吴飞教授:只剩下学术的生活是危险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老师论做学问
吴飞老师和与哲学系的同学们交流做学问。
这里摘录一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这次座谈是我这么多年听得最震撼的讲座之一。
1.要能过一个正常的生活。(汪注:就是说学术生活和其他的日常生活什么的有一个均衡搭配,因为一些人单调到只剩下学术生活了,这种人很危险,心中会日益干瘪,精神得不到生活的滋养。最后还是会影响到学术生活,不可持续。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不能正常生活,虽然学术很强。但是状态很不稳定,会周期性出问题,可惜啊。所以难怪吴老师要把这个作为第一条)
2. 一定要有能深入交流的朋友。(汪注:就是那种能真正切磋起来的朋友,而不是指一般性的学术交流的朋友,也就是同道之人,这点我想吴飞老师是深有感受的,吴飞老师和李猛、周飞舟等都是社会学系出身,这些年一直都保持很密切的深入交流。
古人云,人生得一自己足矣,对于搞学术的不也一样吗?我认识一位我们科学思想史界的师兄,他很努力,翻译了很多好的书,但是他有一次伤感对我说,翻译了那么多,都没有人回应,除了自己的同门师弟们,没有书评,悄无声息的。学术是一个公共事业,没有切磋砥砺很难以建立一个学术王国!)
3.一定要有自己的问题。问题不身是没有学科界限的。他谈到九十年代他们那个读书会,大家一起读福柯,有来自各个院系的,文史哲社会学等。但是现在似乎这样的高水平的读书会(又有比较广泛的院系来源)少了些。吴飞老师特别强调不能变成一个专业写论文的机器。
他接着说怎么才有问题呢?
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困惑!
那种问题是你和世界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提出的问题,是你在和世界相遇之中,那种灵魂和世界相碰撞的火花。
一个优秀学者,从30、40、50,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型,这个转型是痛苦的,也是必要的。他举例说自己在做自杀研究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后面要研究是什么了。此外,他目前对于自己未来十年要研究什么也是很清楚的。至于十年之后要研究的对象,十年之后再说。
【6】怎么才能保持激情呢?
【9】对于西方我们有太多的细节不了解,对于中国古代我们有更多不了解的。此外,理解西方一定要借助西方的成果,我们对于西方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解了。
文章来源:豆瓣吴飞小组,转自海派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