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25章 道法自然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英文:
there was something undefined and compelete,coming into existence before heaven and earth 。
how still it was and formless standing alone ,and undergoing no changing,reaching everywhere and in no danger of being exhausted。 it may be regarded a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
I do not know its name.and I give it the designation of the Dao(the way or the course).Making an effort(further)to give it a name I call it The Great.
Great,it passes on (in constant flow),Passing on ,it becomes remote.Having become remote,it returns,
Therefore the Dao is great,Heaven is great,Earth is great,and the sage (king is also great.In the universe there are four that are great.and the sage is one of them.
Man takes his law from Earth,the Earth takes laws from Heaven;Heaven takes its law from Dao.the law of the Dao is its being what it is .
参考译文:
选自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在天地存在之前,就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
它无形、无体、无声,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摸不着。它不生不灭,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周行天下,不觉倦怠,而无所不在。世上一切事物,莫不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可说是万物的母亲了。
这样玄妙的东西,我实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不得已,只好叫它做“道”。
如果要勉强给它给个名字的话,也只能称之为“大”。
大到没有极限,便不会消逝,没有消逝,才称得上远,虽然远,却仍然能自远而返。
所以说,道是最大的,其次是天,再则为地,次则为王。宇宙中的四大,王也是其中之一。但这四大显然是各有范围,各有差等。人为地锁承载,所以人当效法地,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当效法天,天为道所包含,所以天当效法道,道以自然为归,所以道当效法自然。
延伸:中国艺术精神至高原则-道法自然
这部分内容,我们通过对中国画与诗歌的审美理论,体会一下老子思想的生发力,以及为什么说中国艺术的精神是老庄的精神.
简单的四个字“道法自然”,几乎成为了中国式审美的至高原则.
1、老子和孔子都属于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框架,其哲学中心是“中和”,矛盾的统一性.
中国美学的着眼点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2、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绘画:写实,既是写客观之实物,更是写你眼中之实,心中之实,摄影之不可替代绘画,除了笔墨趣味之外,就在绘画难得的一份“似与不似”之间,内心境界的表达.
跟绘画相比,摄影无论如何都显得过于写实了.
写作:理想与写实
3、“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大写意
顾随先生在一篇随笔里写到“夫天、道、自然三者(亦即是一体),同时是智慧的,亦是道德的.
文心之合乎三者之道德的方面者有品,其合乎智慧的方面者则有韵。
4、“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把“有我”与“无我”进行了区分,但在我看来,一切都是“有我之境”,区别只在于,“我”是在前,在后,是潜藏的,还是显明的,是个体的,还是群像的.
绘画的“无我之境”
5、自然、王.
天地人,皆为自然.
王,不仅仅是统治者,还可以是圣人,与道合一的人,人人都可做自己的王,而不要想成为天下人的王,天下人的王是“道”、“The Great”.
6、逝、远,反:
道的运行趋势,也是时空,无限长,无限远,生生不息.
7、万物之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在想世界的本源,这是哲学的本源,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的起点是什么?起点就是终点.
《飞鸟集》21-22
第一首诗,我的联想跟译者有所不同,译者把这首诗理解为泰戈尔在嘲笑世人是愚蠢,我感觉这让译者看起来有些愚蠢了.
泰戈尔前面所有的诗都不是这个基调.他不是鲁迅,不走反讽路线,他只是在观看这个世界.
我认为,这是一个意象表达,“提灯人”是不是跟印度神话里的某个象征有关?我不得而知,但它绝非是一个提着灯的人.
我看到的是“提灯”也许代表人类智慧的指引,光明的代表,这样的一份光明,这样的人,应该是时代先驱,走在人群前列,如果我们把这些人放在了后面,那我们眼前将由代表黑暗的阴影所笼罩.
但我们的时代为什么常常识别不出、容忍不了那些先驱们?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太强大了.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走在了前面,拥抱黑暗.
泰戈尔是有大爱的人,我想一个人的思想是会贯穿作品的. 尤其是诗歌这种与心灵最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