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推荐一位特别靠谱的英文校对翻译老师,扫码加他微信,以作备用哦。
(一定要标注“需要润色”否则通不过!)
近期我们发表了好几项关于着装对个人形象与自我认知影响的研究(有兴趣的可关注我们从历史文章中查阅),今天,我们再介绍一个。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在面试、交友等场合,人们都会穿比较正式的服装,让自己表现出更好的精神状态。有研究发现,衣着的正式程度,不仅可能影响他人的看法,还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它还可能通过加工风格,影响重要方面的决策。这项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Michael L. Slepian和加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Simon N. Ferber,Joshua M. Gold,Abraham M. Rutchick合作进行的研究,着眼于测试穿正式服装是否能影响认知处理能力,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这篇文章于2015年发表在社会心理学与人格科学(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杂志上,标题为”Th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mal Clothing”,中文可译为《正式服装的认知效果》。通过分析以往的相关文献,研究人员探讨了穿正式服装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日常所穿的衣服,常常会影响人们的认知。他们进行了5项研究测试。在研究1中,研究者调查了参与者所穿的服装,与抽象处理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是60名本科生。他们被要求评价他们现在穿的衣服相对于同龄人的正式程度,并使用-50(非常不正式)到+50(非常正式)之间的任何整数分值进行打分。接下来,参与者填写了10项行为识别表,例如“投票”的首选描述、“影响选举”的得分等等,项目的顺序和响应选项被随机化。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着相对更正式服装的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的动作识别水平。在研究2中,他们研究了服装形式与积极影响可能的相关性,更进一步解释了研究1中观察到的关系。调查对象是60名本科生。他们首先对自己衣着的正式等级打分,从1(非常不正式)到7(非常正式)。接下来,参与者完成了积极和负面影响的时间表和认知处理的测量。回归分析结果再次表明,穿相对正式的衣服,与抽象处理增强有关。
在研究3中,50名本科生被告知要带着两套衣服(除了他们穿的衣服外)到实验室,进行一项关于从衣服形成印象的研究。一套衣服是正式的,为“面试时要穿的衣服”;另一种是休闲的,为“上课时穿的衣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成正式衣服组或休闲衣服组。在50名潜在的参与者中,有16人没有按照指示带着两套衣服到实验室,因此无法参与。其余34名参与者在分到正式或休闲服装后,获得了类别包容性任务(来自研究2)。通过对研究3的结果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穿正式服装增加了参与者表现出类别包容性的程度,这表明穿正式服装和抽象处理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穿正式的衣服是否带来整体感知处理上的优势?在研究4中,他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60名本科生被告知要带两套衣服到实验室(如研究3,但这些说明用粗体字呈现)。六名潜在参与者没有按照指示带来两套衣服,无法参加。剩下的54名参与者随机分配了一套衣服,随后完成了参照Navon(1977年)修改后的任务。该任务包括32个字母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穿着正式服装的参与者,更注重整体处理而不是局部处理。
在研究5中,研究者调查了参与者的社会状况,以及参与者完成面向细节的任务情况。150名本科生通过互联网完成了这项研究。通过使用研究1中的测量方法,参与者对他们的衣服相对于同龄人的正式程度进行了判断。接下来,通过提问参与者和这个年龄的人有多少共同点,研究人员对其社会共性进行了调查。基于参与者接着展示了他们与他们最好的朋友、其他朋友、家人和同学的感觉有多亲密,研究人员对其社交亲密关系进行了评判。然后,参与者使用广泛使用面向图片的SAM完成了感觉能力的测量。最后,参与者完成了社会地位的衡量,回答:“我受到高度尊重”、“其他人钦佩我”、“我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我的社会地位”和“其他人尊敬我”从1(强烈反对)到7(强烈同意)。最后,研究人员认为,服装形式和抽象处理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社交距离来调节的。正式的衣服本质上是“社交距离遥远”的衣服。距离创造了职业化的着装。当我们在社交距离比较疏远时,我们倾向于用更抽象的方式来思考。例如,在社交距离较远的场合,我们称呼他人往往称呼他们的头衔,而不是更亲密的名字。这项研究提醒我们,着装可以影响表演方式,有意识地注意着装有助于增强自己的能力,实现目标。
参考资料:
Slepian, M. L., Ferber, S. N., Gold, J. M., & Rutchick, A. M. (2015). Th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mal cloth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6(6), 661-668. doi:10.1177/194855061557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