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柔韧性”你是怎么理解的?
对于“柔韧性”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见过很多的瑜伽人士,她们的身体足够柔软,但却缺乏韧性;很多的健身人士,他们的身体有韧性,但柔软度却不够。“柔”和“韧”看似两个对立的部分却可以用“柔韧性”这个词语来统一概括,就像阴阳太极中的双鱼图。
人们在谈及“柔韧性”的时候,总会与“柔软、放松”这类词语相关联,而往往忽略了后面“韧”的重要性。“韧”恰恰就是对你肌肉、关节重要的保护机制。
“柔韧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它们是不应该被分开的。有一个成语叫“刚柔并济”,我觉得用在这里很合适。“柔”可以理解为柔软度,或者是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韧”则代表坚韧、紧张,可以有效的保护关节,防止关节过度运动。
过度的拉伸真的好吗?
不论是瑜伽、健身,还是舞蹈,站在健康的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要反问一句:过度拉伸真的好吗?
我们一直在强调拉伸的重要性,但是却忽略了应该如何科学的拉伸,以及拉伸时的感觉。在刚开始拉伸的过程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你达到一定拉伸程度的时候,肌肉便开始发出疼痛的信号,本能的收缩肌肉,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种本能的反射保护机制,它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牵张反射”。
对于“牵张反射”很多人却不把它当回事,认为这是身体在锻炼的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障碍。但是你要明白,它不是障碍,而是身体给你的预警信号。当你长期过度拉伸自己的肌肉和筋膜,你的牵张反射机制也会逐渐失活,它会让你的肌腱和韧带失去对关节的保护。如果没有受伤,那只能说明你很幸运。
还记得生物课上著名的“膝跳反射”吗?这就是牵张反射的一个例子,当受到外力冲击时,身体会进入保护模式,肌肉会自动产生紧张感。当我们的肌肉因为被动拉伸而受到强大牵拉力时,它也会自动收缩。因为在被动拉伸的过程中,我们的肌肉也是受到外力影响而引起的牵张反射。
因此我们使用“外力”拉伸,就是被动拉伸,一定要注意拉伸时的感觉,不要过度拉伸,否则只会让你更容易受伤。外力包括:
别人帮你拉伸
使用器械拉伸(比如劈腿、开胯的器械)
冲击力“回弹”式拉伸(比如练武术的踢腿)
使用身体其他部位推拉(比抓住脚背拉伸大腿前侧)
使用杠杆(比如练舞蹈经常压腿的杠杆)
此时此刻,我们要问一句:拉伸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拉伸是为了让肌肉更放松,身体更灵活,但是不要忘记了,拉伸不应该以损失关节的稳定性为代价,这违背了柔韧性中“韧”字的原则。
相比被动拉伸,那有没有更安全的拉伸方式呢?
当然有,那就是主动拉伸
举个简单的例子,勾脚背就是一个主动拉伸小腿的动作。
主动拉伸是通过将拉伸动作和肌肉收缩相结合,即通过肌肉的自主收缩,利用肌肉交互抑制的原理来拉伸拮抗肌。从本质上来讲,主动拉伸就是训练你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空手道中的控腿就是主动拉伸的动作
猫在伸懒腰的时候,就是进行的主动拉伸。它的肌肉和筋膜都是处于一种紧绷的张力状态,而不是软趴趴的。
伸懒腰是猫在放松,但同时它又处于一种有力的状态
在主动拉伸的过程中,肌肉和筋膜都不是处于放松的状态而是紧绷的张力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才有“韧性”可言,我们的关节才能更稳定。但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状态,即使是肌肉发达的人,他们也未必拥有稳定、强壮的关节。虽然他们肌肉够发达,肌腱却不一定发达,因为关节的稳定性除了靠关节本身的结构、韧带之外,发达的肌腱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节处容易受伤,与其保护组织的不够强大有关系
很多人足够柔软,但却缺乏力量和爆发性。而很多动物是不缺乏柔韧性的,它们通过肌肉收缩来控制动作的幅度,在主动拉伸的过程中,肌肉和筋膜都得到了锻炼,所以它们既有柔软度,同时又不缺乏灵活性和爆发力。
猫在进行跳跃之前,它也是先通过短暂地主动拉伸来储存能量,利用这种伸展—收缩的反作用力进行地相对运动,实现由弹性势能到动能的转化,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生活中很多运动都是需要柔韧性的,比如立定跳远、射标枪的时候,也是先通过收缩肌肉进行主动拉伸储存势能,再通过伸展—收缩相对运动释放势能。
在短跑的过程中,想要赢在起跑线上,也是需要柔韧性的
起跑之前,通过蜷缩紧绷的肌肉储存弹性势能
起跑瞬间释放能量转化为动能
主动拉伸可以让肌肉、筋膜处于有力的拉伸状态,而又不失灵活性,还能更好的储存势能。因此,我们要强化这种本能的机制 。
而且身体的柔韧性锻炼,要基于关节的稳定,还要具备相应的灵活性,同时又不缺乏肌肉的力量和爆发性。总的来说,拉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拉伸,另一种是被动拉伸。在拉伸的过程中,应该以通过肌肉控制的主动拉伸为主,被动拉伸为辅。在被动拉伸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拉伸的幅度,以及拉伸时的感觉,不要过度拉伸。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