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明知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为什么不避免?

谈秦说汉(205)汉宣帝明知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为什么不避免?

汉宣帝未当皇帝之前,是他生活最黑暗的时期。没有人敢与他做媒,掖庭的晒布的老许头不顾一切将女儿许平君嫁给他,生下了儿子刘奭。因此,重感情的汉宣帝一定要把刘奭培养为皇帝的接班人,以感谢患难时的结发之妻的“下嫁”之恩。

实施了“孝宣中兴”的汉宣帝刘洵,同时也是个隐忍蓄势、躬亲朝政、头脑清醒、果敢霸道之人。刘奭渐渐长大,性格温柔仁厚,喜欢儒家经术,看到汉宣帝任用的官员大多为精通法令的人,依靠刑法控制臣下,但他却不知道皇权的来之不易。

有次在陪侍汉宣帝进餐的时候,刘奭觉氛围比较轻松,就从容进言说:“陛下过于依赖刑法,应重用儒生。”汉宣帝听到后很生气,说:“国家有国家的制度,治理国家本身就应该‘王道’与‘霸道’兼用的。”又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奭想劝汉宣帝推行仁政,让百姓不要生活在恐惧当中,刘奭的想法没有错。而汉宣帝从阶下囚爬到皇帝这个位置上,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清楚皇权威严对统治者的重要性。因此,汉宣帝并不是反对仁政,而是希望太子能清楚律法的无情。

无论行“王道”还是“霸道”,都以仁义为根据,任用贤能,奖赏善美,惩罚邪恶,禁绝凶残,诛除暴乱。因此,汉宣帝与太子的谈话,是告诉刘奭要儒生与酷吏兼用,才能让人惧法、守法,才能让国家秩序稳定,不是汉宣帝认为太子无能。

诛杀霍氏家族;腰斩深得民心的京兆尹赵广汉;重用阴狠酷烈的河南太守严延年。看起手段阴暗,不被人理解。也正是通过这些手段,让国家权力集中于汉宣帝手里。但老百姓也不能长期长活在酷吏的高压环境下,因此,推行仁政是最终目标。

也就是说,汉宣帝偏重于“王道”与“霸道”是为了快速集权,而国家治理的最理想状态,还是推行仁政,与民生息,刘奭的思维与汉宣帝的最终思维不谋而合。因此,汉宣帝不仅没有把刘奭当成“乱家者”,而是把刘奭视为最理想的接班人

西汉宣帝有五个儿子。许皇后生的刘奭,张婕妤生的淮阳宪王刘钦,卫婕妤生的楚孝王刘嚣,公孙婕妤生的东平思王刘宇,戎婕妤生的中山哀王刘竟。再来分析一下,汉宣帝这五个儿子里面,最适合做皇帝接班人的是谁呢?

楚孝王刘嚣从小体弱多病,自然不是理想的皇帝接班人选;东平思王刘宇,喜欢拉帮结派,与奸猾来往,经常犯法,不是当皇帝的料;中山哀王刘竟是汉皇帝最小的儿子,还没长大,处世阅历不够。因此,汉宣帝这几个儿子,不适合做皇帝。

淮阳宪王刘钦长得强壮高大,喜欢经书法律,聪明有才气,汉宣帝很宠爱他,也曾经有过改立刘钦为太子的念头。但刘奭出身隐微、宽厚仁慈,在其他皇子还没有出生之前就被立为了太子,而且在朝廷里支持刘奭的人多,而支持刘钦的人少

试想一下,如果淮阳宪王刘钦继位为皇帝,以刘钦的聪明能干,长子刘奭、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楚孝王刘嚣最终还能不能安生呢?这是个问题。国家皇权重要,兄弟手足更重要,而慈善孝顺的刘奭继位为皇帝,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更重要的是,刘奭之母许平君,在其微贱之时不顾阻力,不提任何条件,“下嫁”给刘病已,而刘病已当上皇帝时为跟霍光争权,被人下毒害死,刘奭自幼就跟自己小时候一样孤单,怎能忍心废黜刘奭呢。再说,也到了应该推行仁政的时候了。

2020/10/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