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情电影,一直在发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爱情电影A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爱情电影B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爱情电影C
中国爱情电影里,有没有爱情?
这就好比在问:
“中国电影里,有没有电影?”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不好回答;对于后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
01
中国爱情电影的奇怪之处在于,爱情总要与青春纠缠在一起。
好像只有青春期的爱情才是美好的,值得一生铭记。
这些爱情电影有着相似的模式:永远在比对青春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
在缅怀“美好”青春的过程中,骗取观众泪水。
难道不是吗?品学兼优的女学生与叛逆帅气的男同学,走到了一起;因为现实之故,两人分道扬镳。
然后让他们相遇,共同回忆往昔“美好”的岁月。
02
不是说这种模式不合理,而是在现实世界里,有多少中国人在青春期是有爱情的?
即便有,这类爱情又有多少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好感。
越是展现青春恋情的美好,越在逃避现实,构筑空中阁楼。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即便知道是假的,观众也愿意为此买单,来假性弥补他们在青春期的缺憾。
让一个人动情的最简单方式,是把他拉回往昔岁月的记忆里。
这是为何中年油腻男人都会“话当年”的原因:比之现实,过去永远罩着一层美好的柔光。
唯有在这些“话当年”的时光里,他们才能短暂逃离现实困境,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
03
在这个国度的电影里,青春都是假的,爱情就更不用说了。
至少,我们很少在中国青春电影里看到青春固有的残酷性,那部《十三棵泡桐》也许是个例外,还有《笨鸟》。
而为何几乎所有创作者在构想爱情电影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扯上青春?
原因很简单。大部分创造者和常人一样,青春期都没有爱情。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写出真实可信的青春期电影呢?
他们对青春恋情的认知,建立在通俗的青春文学或青春电影里。
于是一种约定俗成建立了,形成一种可以被挪用的爱情电影特有的叙事模式。
04
青春很好拍,拍得假并不可怕。
只要往美好的方向拍,即便假的要死,大家都会拿出钱包来“投票”。
观众想看的不正是虚假的青春?来逃离真实的、恐怖的青春记忆。
而拍爱情,极度困难。
没有人能说清爱到底是什么,伯格曼也不例外。
于是将爱情与青春打包,成了稳妥又讨巧的方案。
05
中国电影人惊喜地发现:爱情与青春挂钩后,根本不用再受制于现实,只要尽情撒上美好的泡泡就行。
这真是一项伟大的发现,俨然找到了一台永葆功效的收割机。
只要按照模式批量生产,就会有一茬又一茬的韭菜主动跑来收割。
于是乎,中国人熟悉的、特有的青春爱情被发明了出来。
中国爱情,人为发明的产物,完成一种集体想象。
你跟我说,这样的电影里有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