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欣赏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也称艺术鉴赏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等。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欣赏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当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对审美的理解大多受到社会的影响,追求时代潮流,而没有树立真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初中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老师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初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现状
(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初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在中考的压力下,很多中学不重视音乐课程,每周设置1—2 节的音乐课程,有时候甚至出现音乐课被其他主课老师占用的现象。而大多数音乐老师,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也停留在表面,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老师教学生学唱几首歌。唱歌只是音乐课的内容之一,如果将音乐课变成了歌唱课,那么只能单纯地训练学生的唱歌技能,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填鸭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容易让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
(二)社会环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电视、手机、计算机等各种媒介广泛传播,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帮助。然而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学生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中不乏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思想,而初中生这个时候还不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所以容易受到错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当下各大电视台的歌唱比赛层出不穷,一些歌手在舞台上出现假唱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回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初中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鉴别能力,很容易出现跟风的现象。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首先初中音乐老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进入到忘我的欣赏情境中。一首歌曲是否能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有时候往往取决于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对于熟悉的歌曲,在播放或者学习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上,音乐老师要积极营造音乐欣赏的情境中。
比如在欣赏《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曲时,老师可以在欣赏之前,播放一小段《西游记》影视情节,学生对《西游记》这部电视剧非常熟悉,只要音乐一响,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电视中的情节。然后将歌曲中蕴含的主体思想与电视剧剧情进行有效地结合,增强学生音乐的熟悉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中能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每一个人的知识面和精力不同,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的感知也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同一首歌,有人听了可能高兴,有人听了可能悲伤,这取决于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音乐的内容、旋律进行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比如欣赏《梁祝》时,首先让学生静静地听,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然后在听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有的学生可能联想到阳光三月,百花盛开,蝴蝶翩翩起舞的样子,还有的人学生可能想起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为他们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感动等等,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联想进行总结,春天百花盛开,梁山伯和祝英台互相倾吐爱慕之情。
(三)让学生了解音乐的主题思想
每一首歌曲创作的背后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是音乐的主题思想,它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背景,所以想要欣赏一首歌曲,首先要了解这首歌曲背后的创作背景。比如《春天的故事》创作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赞美当时我们国家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以后,将深圳设为特区以后,极大地促进了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只有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理解歌词里面唱的:“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因此在音乐欣赏之前,音乐老师要简单地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当下我们初中音乐欣赏歌曲大多数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入一些有价值的流行歌曲,满足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