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春节风俗.doc
海门和海门人的春节
“海门”,意“海之门”,在中国使用这个名称的有好几处。但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江苏的海门,既有长江又有黄海,靠江靠海考上海。这是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江海门户通天下”的海门。史籍记载,海门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县,从建县至今1052年的历史。此后的一千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屡屡变迁,一些岛屿和长江下游淤积的泥沙逐渐相连,形成了现在地理条件特殊的海门。现在的海门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和香港差不多,人口逾百万。这些地域特征和历史条件就注定它和别处不一样。那么海门人有来自哪里呢?海门的南北两地方言截然不同,南部说沙地话(也叫启海话),属于吴语范畴,沙地人从江南来,住在长江边。住在海边的通东人属土著居民,但通东话属下江官话系统,深究起来,通东人是更为远古的移民。南北两种文化的长期碰撞与交流,造就来了别具一格的江海移民文化。
江海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其独特的绚丽,在海门的语言,社会风俗,节日****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海门人的春节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有江海文化的创新与独特。春节,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为深远,礼仪最为隆重,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因其时适值隆冬将尽,新春界临,故又称春节。海门人则****惯叫“过年”。“民以食为天”,为此海门人的春节饮食风俗作了一些调查。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这是因为该月在古代是腊祭祀的月份,又是新旧交接的月份。腊月初八,人称“腊八节”。相传为释迦牟尼生日,寺庙有供腊八粥之俗,后传至民间,沿袭至今。海门人便有“过了腊八就是年”。沙地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放入肉丁、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甜粥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人们吃了腊八粥,过年的气氛就开始热烈了。
沙地人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通东热也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海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香烛及赤豆饭等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赤豆饭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通东人在春节前,有一个重要节日——冬至。
(写通东人过小年)
在海门的沙地人过年蒸年糕的****俗,蒸年糕是过年的第一个高潮。每当腊月,四乡八镇的农家,纷纷忙于晒糯稻、磨米屑、准备开蒸。乡间一般几家或几十家相约聚于某户,各自携带柴草,轮流作业,以充分利用热灶热笼,节省燃料。城镇居民原料自备,大多委托点心店代办加工。这种家家户户、兴师动众、半夜三更蒸的风****在沙地极盛,一直传承至今。过去,年节期间,年糕是沙地人家庭和待客的主食之一。通东地区过年前有蒸馒头的风俗,也蒸糕,但是红印糕,每家每户还会炒点花生、蚕豆和红薯片之类作为小零食。在农村,过去春节过后便是青黄不接的春荒。“糕干”、“馒头干”可补粮食的不足,成为度荒的急需。事过数十年,现在的孩子吃惯面包、蛋糕,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其为何物了。但海门农村仍然保留着过年蒸糕蒸馒头的****俗,城市居民也总是在年前购买一些糕馒存放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