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老妪能解”,通俗易懂就是好么?他比杜甫差在哪里?
“。”
◆ ◆ ◆
内容来源 |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全唐诗》2200余诗人,48900首诗,你若要问谁的诗读起来最轻松易懂,那非白居易莫属。课本上对白诗四字评价:老妪能解。说白居易作诗啊,要让没有上过学的老太太听,如果老太太都听懂了,他才满意。
01
▲
老妪能解
“老妪能解”四个字实际上是白居易的文学主张,他曾与元稹书信来往写道:“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微之书》)为什么要作诗?是为了要反映社会上的某种事件或现象,是注重实用功能的,既然诗歌的内涵是反映实事,那么文字上当然是越易懂越好了,这就是老妪能解。
白居易最受欢迎的诗,应该要数《长恨歌》了,天宝年间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改编的戏曲影视作品多不胜数,此外当属《琵琶行》,在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冷落寂寞,像极了诗人自己——曾经官居高位,如今贬为江州司马。这两首是叙述诗,用诗讲述一段故事,以故事的标准来说,《长恨歌》故事性更完整、更曲折,但情感上还是《琵琶行》更胜一筹,毕竟这是白居易假借琵琶女,在讲自己的遭遇。
这两首诗现在如此受欢迎,然而你却很难想象,在白居易本人心中,这不过是“杂诗”范畴,随感而作、即兴而作,白居易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也是他自己引以为傲的,是他作的“讽喻诗”,用以反映时事,彰显其志,也就是所谓“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内涵。
可是,白居易这种为事而作的、老妪能解的诗,就真的好吗?
02
▲
《卖炭翁》
卖炭翁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讽喻诗,正文前诗题后有四个字“苦宫市也”,相当于一段小序,用以说明整首诗的主旨,现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什么叫“宫市”、为什么要“苦宫市”?
唐朝中后期,也就是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诞生了一种叫做“宫市”的买卖,宫廷派人到长安城东西市上去买东西,说是交易,其实并没有公平可言,这些人在市场上看中什么,就买什么,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卖主根本没办法、也不敢和他们争辩。这都算好的,一文钱两文钱总要意思意思,后来发展成“白望”,拿起就走,过场都懒得走了。
这一来,唐朝的根就坏了,老百姓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卖炭翁》这首诗读起来确实非常浅显易懂,真正做到了老妪能解,就是一个惨遭宫市之苦的老头儿,辛辛苦苦烧好了一车炭、一千斤,穿着单衣、顶着寒冷,到市场上去卖,只为了卖点钱维持生计,却被宫中使者强行带走,只给他留下半匹红布一丈绫。
你想想,他只是卖炭而已,又不是什么奇珍异宝,尚且会被宫廷中人强买强卖,更何况其他生意人呢?以管窥豹,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在宫市的折磨下,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之苦,反应了民间疾苦,用字也非常浅显,理解起来非常容易。确实如白居易自己所说,这是一首“为事而作”的好诗,但整首诗读下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他所缺少的,恰巧是杜甫富有的。
03
▲
白居易和杜甫
我们先看白居易这首《卖炭翁》,写卖炭翁如何不易,白发苍苍、十指黢黑、身着单衣……写天使如何霸道,也无非手持文书、口头称敕、回车叱牛……
读者和作者一样,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旁观者,我们随着白居易“老妪能解”的文字,对卖炭翁充满了同情,但也仅限于此了,同样是用现实的视角,写眼前发生的事情,杜甫就能把读者的情感代入,杜诗读起来,就更容易让人感动。
再看杜甫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写呢。
写自己与朋友之苦,他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开头两句,感情就喷涌而出,但凡你知道什么叫参与商,就会被杜甫打动;
关心民间疾苦时,他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终年都在为百姓担忧叹息,心里就像火在烧一样,忧心如焚。可是这些担忧又如何呢,只会遭到人们的耻笑,因为这些想法在如今的环境下,是如此不合时宜,你看看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今我年纪越来越大,才知道不怪别人嘲笑我,因为我真的太蠢了,我竟然“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简直是白日做梦。
但是,但是!
就算人们都嘲笑我,就算我自己也觉得愚蠢,就算某些事情已经无可救药了,但“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我这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又怎么可以收敛?!
这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整整500字,100句的诗啊,每一字每一句,都倾注了杜甫无限的悲天悯人的情感,他不是一个看客,他是真正用心在为劳苦百姓担忧的诗圣,无论是对国、对君、对人民,杜甫的缠绵忠爱,都在这首诗的每一个字中。
04
▲
老妪能解就是好么?
好,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中。
白居易的《卖炭翁》,故事叙述非常流畅,任何人都能轻松读懂,就算你不知道什么是“宫市”,也能从文字表面理解个八九不离十,而杜甫这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别说读懂了,就连全篇读完,都需要耐心和勇气。
白居易的老妪能解,是最易懂的诗,但是最好的诗吗?
老妪能解,乡下老太太,一辈子没念过书,字都不识一个,竟能听懂诗意,这自然是好的,可这样一个老太太,除了听懂字面意思,我们又能期望她感发出怎样的“忧国忧民”之情呢?读过就完,听过就忘,看客始终只是一个看客。
杜甫的诗不易懂,可是他的每一个字都积蓄了力量,都有饱满的情感,也许你今天读不懂,明天读不懂,可当有一天你读懂时,内心的那种感动,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白居易的诗不好,也不是说老妪能解这种方式来作诗不好,在识字率不高、文盲遍地的古代,能有白居易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作出人人能懂的诗,无论如何他都是顶好的,只是与杜甫相比,在情感和内涵上,有所不及罢了。
白诗之好,好在通俗易解,杜诗之好,则好在情感真挚。
———— / END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