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食人现象研究:明多于清,北多于南
本文内容,摘自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清时期灾荒食人现象研究》。
明清灾荒食人的时空分布特征
㈠时间特征:明多清少
明清时期出现灾荒食人现象记载达1692县次,其中明朝占有1279县次,占75.6%,清朝413县次。明朝出现频率远多于清朝。从出现的强度上来看,明清时期的543年中有225年出现过灾荒食人现象,其频率为41.43%。在这225个年份之中,明朝时期占135个年份,清朝占有90个年份。在这些年份中,出现10县及以上的共占有41年,其中明朝占有32年,清朝占有9年,明朝远多于清朝。出现县数最多的十个年份分别是:1484年、1485年、1528年、1553年、1588年、1615年、1640年、1641年、1877年、1878年。十个年份中,清朝仅占有2个,明朝占有8个。在明末的1640年和1641年,两年的灾荒食人县数都过百,分别是237和136县。以上数据表明,明朝出现灾荒食人现象的频率及强度上都大于清朝。
㈡空间特征:北多南少
在空间上,明清时期灾荒食人的地区分布差异异常明显。
从图2-3、图2-4中我们可以看出,出现灾荒食人最多的是河南省,达到340县次。全国共有七个省份的县数超过了100县次,分别是: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这七个省的县数占了总数的87.05%。北方五省(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总计1252县次,占了全国总数的73.93%。由此可见,出现灾荒食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五省及淮北地区。
影响明清灾荒食人时空分布的因素
㈠气候环境方面的因素
明代特大干旱共有84次,其中共有69次发生在明代中后期(1500年-明亡),特大水灾44次,其中有36次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明清出现灾荒食人最多的10个年份,明朝占有8个,而在这8个年份中,有6个处在明朝中后期。
㈡社会因素
明朝中后期,皇帝怠政,官员贪婪,财政紧张,导致国家救灾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地方政府更是敷衍了事,玩忽职守,中饱私囊,救灾中的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救灾主体的缺失和政府救灾体系的瘫痪,导致小灾变大灾,大灾变特大灾害的状况,大范围的食人事件屡屡出现。以崇祯年间为例,政府不但不能有效地进行减灾和救灾,反而不断课以重赋,收缴三饷,竭泽而渔,以弥补财政支出上的不足,同时贪官中饱私囊,水利年久失修,整个社会处于瘫痪状态。腐朽的明政府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性,最终酿成明末奇荒,以致在崇祯十七年间,共有479个县出现灾荒食人记载,在1640年甚至出现237个县同时有食人的记录。
此外,灾荒食人与民风彪悍以及个人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山东枣庄市“三十一、二年间,自正月不雨,至夏四月始雨,复大水害稼,岁大饥。强梁着竟白昼揭旗鼓肆掠境内,良民取草根木皮充饥,无赖剥殍肉为食,至有尚呻吟即为人所剥,有司莫能禁,枕藉于沟壑者无算。”
本文附加知识点:
从其他资料中查找到的关于明清小冰期(1360年-1900年)的论述:
根据竺可桢的划分,这次小冰期里面比较温暖的时期有公元1550-1600年和公元1770-1830年,比较寒冷的时期有公元1470-1520年、公元1620-1720年和公元1840-1890年。其中有一个最寒冷时期是公元1650-1700年,期间汉水五次结冰,太湖与淮河四次结冰,洞庭湖三次结冰,鄱阳湖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也结了冰。据说当时京杭大运河一年的封冰期长达109天。
长时间的寒冷会影响农耕社会的经济,导致税收减少,进而削弱王朝的权力。1350年前后气候变冷后就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1351-1367),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1368年明军陷大都。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明末民变开始,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城,这17年处于1620-1720的较寒冷期。
上图转摘自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地球科学进展》月刊,中科院地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