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颗发着奇异光彩的宝石 ——试析《诗经》中真正描写爱情的作品

肖旭/文

在《诗经》民歌中,爱情和婚姻这种诗是占有很大比重的。这些采自下层社会的感情纯朴的诗歌,可以说几乎每首都像一颗宝石似的发着奇异的光彩。这些诗,无论是表现爱情的欢乐或者相思的痛苦,都使我们看到了下层人民的那种单纯,真诚和开朗的性格,以至于他们朴素而纯洁的心态。我们从许多描写幽期密约、欢快相聚的作品来看,反映出当时下层社会男女之间的恋爱生活,在当时来讲还是比较自由的。其中有不少是清新可喜,具有优美情思,拨动读者心弦的十分优秀的作品。封建社会的经学家们经常把这些诗进行歪曲的解释,他们不承认这些歌颂爱情的作品是真正写爱情的。例如《周南·关睢》这首诗,就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的第一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窃窕淑女,君子好逑。”大意是说:水鸟闹闹嚷嚷地在河中小洲上叫着,一个姑娘长得非常美好,苗苗条条,这个姑娘正是一个青年男子的理想配偶。这明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可是在《毛诗序》里却被解释为“关睢,后妃之德也”,认为《关睢>这首诗是歌颂文王后妃德行的,把这首诗的内容完全进行了歪曲,并不是实事求是地来看待这些爱情诗。或者有时他们承认民间的爱情诗,但又诬蔑为“淫奔之诗”,即写淫乱的作品。尽管他们进行这样的歪曲,这些诗思想和艺术的光辉还是掩盖不了的。两三千年以来,这些诗篇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

《诗经》中大量的爱情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重,其内容大多是对爱情率真的大胆披露,感情一般都是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凡属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都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毫不掩饰的反映。

这类作品在内容上最大特点,题材广泛,反映生活面非常宽,从多方面地反映了男女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心理,有的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他们虽然同属爱情题材,却很少重复,凡属恋爱、婚姻诗中的忧喜得失及其变化,在诗中都得到了体现。概括起来说,有这些内容:

有的诗篇描写了在爱情中大胆的追求和坦率的表白如《诗经》中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就是这样的一首情歌,诗中的男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心爱的、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为了这位姑娘竟然长夜无眠“辗转反侧”。但是这个男子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境里,而是想象总有一天会把她娶过来,共同过着琴瑟钟鼓般互相谐和的欢乐幸福的生活。诗中写男子的相思之情是非常坦率和大胆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窃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的“窃窕”,是形容女子体态的轻盈美丽,也就是苗条。“淑”是好的意思,“淑女”就是好姑娘。“寤寐求之”:“寤”指醒着,“寐”指睡觉,或解释成梦里。无论是醒着还是在睡梦里都在追求她,想念她。“求之不得”,不能达到愿望,就“寤寐思服”,日夜不断地思念。“悠哉悠哉”,“悠”形容愁思深长。这句形容他思念的感情缠缠绵绵不断。“辗转反侧”:是形容他晚上翻来复去总是睡不好觉。这个男主人公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同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首诗的下一章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写“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琴”和“瑟”都是古代的乐器。“友”是友爱,交好的意思。就是总有一天我能够和她过着像琴瑟一样和谐的生活。“钟鼓乐之”,据余冠英先生解释,认为是结婚时锣鼓喧天的样子。意思是总有一天两个人能结合在一起。这种朴实的感情和大胆的表露,一般文人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只有民间的情歌才会有。所以说《诗经》民歌中写爱情的作品大都是十分纯朴、热烈、率真和大胆的,整个说来感情是健康的。它可以相思,但也很乐观,总觉得自己所爱的人终会成为自已的配偶,有这种很乐观的感情蕴含在当中。这种不加掩饰的朴素感情大胆表露,是民间情歌所特有的。

有的描写了男女在一起游嬉时的欢乐和幽期密约时的兴奋和不安《邶风·静女》一诗,是描写一对赤诚相爱的青年男女,相约在城角的地方幽会的情景。诗是用男子的口吻写的。先写男子赴情人的约会,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礼物表示爱情。整首诗篇都充满了愉快,天真而幽默的情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是指文静、安详的女子。姝,是指美貌,长得很美丽漂亮。俟,是等待的意思。隅,是角落的意思;城隅,是城的角落,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两句是说一位文静而又美丽的姑娘相约,等候我在城角的地方。开始用“静女其姝”这一句,表明了男子对女子是很赞美的。“静”和“姝”既表现了那女子的神态和容貌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男子对所爱女子的倾慕的感情。“俟我于城隅”一句,生动地写出了男子在赴女子约会时那种得意和愉快的心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第三、四两句,诗的意思转了一下,写情况突然出乎男子的意外。“爱而不见”,是写男子按照约会到了会面地点却找不见女子。这位天真,调皮的姑娘见男子来了,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急坏了这个男子,他想: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不来了呢?还是有什么变化而故意失约了呢?于是非常着急,“搔首踟蹰”。搔首,是用手挠头发。踟蹰,是指心情不定,往返徘徊地行动。意思是急得男子抓耳挠腮,走来走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这四个字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地写出了男子的那种焦急万状的情景,由这里也可以看出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因为他是满怀希望、喜悦来和情人会面的,但到了地点后却看见那女子没有来,因此心情就非常急躁了。

第二章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原文是“说”,“说”同“悦”。原文是“女”字,应该是“汝”的借字,当“你”讲。)“静女其娈”:娈,同前面的“静女其姝”的“姝”,实际上意思是相近的,也是说女子美丽的意思。“贻我彤管”:贻,是赠送的意思。彤管,是红色管状的小草(古代旧注有人解作红管的笔,或一种管状的乐器,这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从下一章诗来看,这女子是一个普通的牧羊女(因为下边有“自牧归荑”的诗句,说她从牧场来),她既然是一个普通的牧羊女,可能这“彤管”就是指一种美丽的小草,不会是笔或乐器之类了(当然那种意见可供大家参考)。“彤管有炜”;炜,是美丽有光彩的意思,说她给他的小草非常美丽,发着红光。“说怿女美”:说,同悦,女同汝。“汝”在这里是双关词,既指女子赠给他的草,又指这赠草的女子说的。“说怿女美”,是说非常美丽,我非常喜欢她,实际上是语带双关,既指物又指人。这一章写姑娘藏起来又终于露面了。原来并不是爽约没有来,而是故意与自己所爱的男子开玩笑,躲藏着引逗着他玩的。会面以后这女子就把一支小草递给他,说是馈赠给他的礼物。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其实正是姑娘故意来逗他,试探他的。但是这男子接过小草后,就双关地说:这小草美极了,爱它爱得不得了,这里也表现出男子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给他一支普通的小草,他非常喜爱,夸奖小草,实际上是夸奖送给他礼物的人,这是双关的。诗写得很幽默。

第三章写姑娘把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把荑草送给了这个男子。“自牧归荑”:荑草是初生的白嫩的茅草。原文“归”字念“溃”,同馈赠礼物的“馈”(kul),赠送的意思。“自牧归荑”,是说姑娘从牧场带回来了一把荑草送给男子。男子接过荑草故意地表示吃惊地说:“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且异”是男子的反应,夸奖说:你送给我的荑草实在是美。洵,是实在。诚然的意思。异,是不同一般。这句是说草非常美,美得出奇。但下面两句又接着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个“匪”是与“非”相通的。意思是说并不是这个草本身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送的,所以我更加觉得它美丽了。

这首小诗,把民间青年男女在一起的时候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诗中写两个青年男女相约会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故意惹逗,先是躲藏起来不见面,再又故意郑重其事地赠给他小草,这个男子却又语带双关地凑趣,说什么“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语出双关的,是向女子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情。又说什么“洵美且异”。但话又一转,“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实际上真正美的不是草,而是送我草的这个人。这种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

全诗只有三章十二句,作者通过某些情节性的描绘,比如说“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和赠物表情等情节,细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物酌形象,展现了一个天真活泼,深情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在热恋中的一个片断的生活情景,读起来使我们觉得非常真实感人。毫无疑问,这首恋歌的思想内容是清新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

再如《郑风·溱洧》生动地描述了阳春三月,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洧河畔,相伴游春,嬉戏谈笑的热闹场面,反映出男女自由相爱的欢乐以及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按照古代郑国的习俗,每年春天三月三日这一天,男女们都聚会在溱水和洧水两岸(溱水,洧水是郑国的两条河的名字),聚会到那儿祈祷幸福,祛除不祥,实际上是人民迎春聚游的一个节日。《溱洧》这首诗一共两章。第一章是这样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汙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第二章内容大致相同,只换了少数几个字。)“溱与洧方涣涣兮”:是说溱水与洧水“方涣涣兮”,“涣涣”是形容河水解冻,春流滔滔的样子,水势很盛。“士与女方秉蕑兮”:士,是古代对男子的通称。青年男子和女子“方秉蕑兮”,这个“蕑”是古“兰”字。当时的风俗,认为手拿着兰花可以祛除邪气。“女曰:'观乎?’”:女子说我们去看看吧。“士曰:'既且’”:“且”不念“且’(qle),因为它是“徂”(cu)的借字,是“往那儿去”的意思。既且,是说已经去过了。这两句是说女子想到另一个地方看看热闹,男子说已经去过了。“且往观乎!”:又是女子说的,女的说虽然已经看过了,姑且再去看一看吧。“洧之外洵汙且乐”:因为在洧水岸边的那一方“洵汙且乐”。“洵”是“实在”的意思,“汙”是“广阔”、“广大”的意思,“乐”就是女子说那一边地方很广阔而且又很好玩。“且往观乎!洧之外洵汙且乐。”都是女子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维”是放在句首的语气词,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于是这个男子与女子就“伊其相谑”,这个“伊”也是个语助词。谑,是互相嬉笑的样子。于是两个人一边走一边互相嬉笑。“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花。勺药花是三月开花,互赠勺药花来表示爱情。这首诗歌生动地反映出男女自由相爱的那种欢乐。他们热情、亲昵,但并不轻佻,特别是还表现出那位姑娘非常主动,热情和开朗大方的性格。

    有的描写真挚的相爱和刻骨的相思以及遇到波折,失恋时的痛苦情人相会在一起,是非常欢乐幸福的;但在分离的时候,对于热恋中的爱侣来说,是很惆怅难挨的。《王风·采葛》一诗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具有离别时度日如年的痛苦,更有对情人无比真挚的热烈之爱。用极度夸张的言辞,来表达别离时那种度日如年的痛苦。

    《秦风·兼葭》表现了对远方的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诗中通过忧伤而艨胧的意境,流露出主人公在爱情受到挫折时惆怅而又失望的心情。当时秦国地处我国的西北方,秦地泛指现在的陕西省一带的地区。这是首非常优美深情的恋歌,内容是写一个男子在清秋季节想念和追寻自己情侣时那种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秦风”,即秦地的民歌。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换了少数的几个词语,是一种反复咏唱的形式。第一章先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来发端。“蒹葭”就是芦苇一类的植物。“苍苍”是形容茂密的芦苇到了秋天以后变成了青苍的颜色。“白露为霜”是指晶莹透明的露水,这种寒露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霜花。诗歌一开头就描出了一幅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秋景色。正当这时节和这样的情景之下,诗人写他牵肠挂肚地思念起自己往日相识的情侣。但是眼前所见的只是一片秋景寂寂,秋水漫漫,而自己所爱慕的人又在什么地方呢?所以下面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按照旧的注解,“伊人”是“彼人”的意思,朱熹在《诗集传》中说:“伊人,犹彼人也。”实际上“伊人”是对感情非常亲密无间的爱侣的一种爱称。这就是说自己所意想中的人是远隔秋水,迢遥不得相会,“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人感情起伏,不能自己,就产生了追寻爱侣的念头,希望和她欢聚。于是接着写“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是指顺着河逆流而上,也就是沿着河边往上游走。“从之”,是去追寻她,寻找她。但是“道阻且长”,“阻”是“阻碍”或者“险阻”,就是说道路是很不平坦的,有很多困难,有很多险阻。“长”是指长远,意思是说路远水阔,又多险阻,难以达到。“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是说顺着水流而下,沿着河边往下游走。“宛”是“宛似”,是“好象”或者“仿佛”的意思。“宛在水中央”,好象自己的爱人就在水中的小岛上一样。上面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切的怀念之下,独自在水边往复徘徊,一会儿往下游走,神魂不安,在徘徊寻觅当中,他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就在面前流水环绕的那个小岛上。但是,“宛似”只是人影迷离,似真不真,似假不假,可望而不可即,并没有办法到达她的跟前。诗中所谓“宛似”,显然写的是在热恋中的男主人公一种痴迷的心境。因为他非常想念,感情非常强烈,找来找去找不见,但突然间好象她就在面前,是写他在痴迷中的一种心境。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的内容和语句跟第一章基本上是相同的。下面只把所换的不同的词句稍微解释一下。“蒹葭淒淒,白露未唏”,“淒淒”,与“凄凉”的“凄”是相通的,意思是一样的,是形容秋天的芦苇在冷天中所泛出的凄清的颜色。唏是干,指白露未干,露水都还附着在芦苇上。“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湄,是指水,草交接的地方,就是水边的意思。“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跻,是向高处攀登的意思。这里是指河岸很高峻,很难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坻,是指水中露出的小沙滩,实际上也就是小岛之类。这是第二章换的一些词语。第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采采,指芦花白惨惨的样子。芦苇开花是白颜色的,一片芦苇聚在一起时,看起来是白惨惨的样子。未已,也就是未停止的意思,是指露水还没有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涘,就是水的岸,也就是河边。“溯涧从之,道阻且右”:右,是指道路迂回曲折,就是弯弯曲曲。“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沚,也是指水中的小的陆地,也就是小岛的意思。

这首诗是写在恋爱中的一个痴情的男子的一种心理状态和他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写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在艺术上表现出很高的成就。全诗三章,都是用秋景起兴,都首先写了秋天的景色,把一片水乡的清秋景物和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融合在一起,浇铸在一起,于是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唏”,“兼葭采采,白露未已”,这是诗人当时所看到的客观景物。但是诗人把这景物写入自己的涛中来,又何尝和诗人当时的感情没有关系呢?肯定是有关系的。它与诗人当时困于离情别绪的那种悽惋的心境是一致的。他写的是清秋的景色,实际上是他心境的一种衬托。换过来说,诗人的这种慎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种清秋之景得到渲染,得到较为具体的表现。另外,《蒹葭》这首诗又把实情实景(就是实在存在的这种感情和情景)和想象、幻想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段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比如诗首先写秋景,写爱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样一转,就好象自己的爱侣就在眼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想象,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正深刻地写出一个痴情者的心理状态,写出了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二)

    也有的描写了当他们的爱情和婚姻遭到外来干涉时,他们强烈的反抗情绪,以及弃妇的怨恨和痛苦。有证据表明,当时男女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已经受到礼教的束缚和干预。比如《齐风·南山》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又说:“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意思说,如果要娶妻的时候,怎么办呢?首先要告诉父母,让父母来决定。“匪媒不得”,就是说不但要父母决定,而且一定要媒妁之言。但是礼教的这种压迫和束缚并窒息不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于是就产生了冲突。《鄘风·柏舟》就是一首反抗家长干预,追求婚姻自主的诗篇。诗中写一少女衷情于一少年,而她母亲却强加干涉,从而激起她的怨愤、反抗。但这位少女并没屈服家庭的压力,她那“之死矢靡它”的誓言,既充满着对情人的忠贞不渝的感情,又表现出大胆地强烈地反抗情绪,从而激动人心。这首诗一共两章。“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泛,指飘浮的意思。柏舟,是用柏木做的船。“在彼中河”,中河,就是河中的意思,在河当中漂流。这是这首诗起兴的句子。“髡彼两髦,实维我仪”:髡,是形容头发下垂的样子。髦,是指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垂向两边。这是古代男子未冠之前的发型(古代男子在未满二十岁以前,称为未冠,因为古代认为男子到了二十岁为成人,在这时要举行冠礼),说明还没有成年。“髡彼两髦”是形容青年男子的样子。“实维我仪”:“仪”在这儿念“俄”(e),它是配偶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那个梳着两髦的人是我的配偶。“之死矢靡它”,之,是到的意思。“矢”同“发誓”“立誓”的“誓”是一个字。靡它,是没有它心。本来这字是“它”字,在这儿是为了押韵。到死我立志不变心,没有二心。“母也天只”,也,是增强语气的一种感叹词。只,也是一种感叹词。“母也天只!”是在困苦无告时呼告苍天或父母来求帮助或者来安慰自己。“不谅人只”,谅,是体谅的意思。两句是说母亲啊老天爷啊,你怎么这样不体谅我的心哪!你怎么这样不体谅人啊!“泛彼柏舟,在彼河侧”。河侧,就是河的岸旁,靠着岸的意思。“髡彼两髦,实维我特”。特,也是配偶的意思,就像现在所说的对象。披着两绺头发的青年人,是我选择的对象。“之死矢靡慝”。慝,是改变常态的意思,靡慝就是不改变常态,要坚持到底,我到死也不改变我的态度。我爱他,就是不改变态度。“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我的母亲哪,老天爷啊,你怎么不体谅人呢!意思说怎么不体谅我的心呢!当我们把这位女主人公和后代许多民歌中具有叛逆性格的女主人公比较一下时,就会看到追求纯洁酌爱情,争取自由和解放,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把,在那黑暗如漆的社会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这是写一个少女钟情于一个可爱的青年,但她的母亲却要强加干涉,从而就激起了她的怨愤和反抗。全诗两章,用行驶在河中的船只来起兴,“泛彼柏舟,在彼中河”,给人以一种顺流而下,势不可返的意味,就像一条船在河中顺流而下,用这样的句子来起兴。另外一种解释,说是写她的爱人在船上,她看到船,就想到她的爱人。《诗经》中很多起兴句,往往与诗篇后面的诗句有若即若离的关系,它启发人联想,制造一种气氛,或者起一种比喻的作用。注解往往在这些方面发生分歧。我们现在把它解释为一种起兴的句子,写她的感情就象顺流而下的船只一样,有一种势不可返的意味。全诗很简短,只说那个垂着鬓发的青年才是自己所心许的人,至死也不改变主意。“之死矢靡它”五个字所表现的感情,是那样纯真而坚决。她的婚事受到家庭的压力,但她并不屈服,她怨天恨母,表现出大胆的反抗。诗中连用三个“彼”字:“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然后紧接着一个“维”字,“实维我仪”,语气急促,表现出急于表白自己的感情和坦率果敢的性格。在直抒胸臆的誓言“之死矢靡它”以后,又用悲愤填膺的呼叹来作结尾。“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母亲哪,老天爷啊,你也太不体谅人了!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十分强烈、十分激动人心的。

《卫风·氓》叙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与他结了婚并被遗弃的过程,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负心的斥责和强烈的怨愤心情,以至最后决绝的刚强果敢。《氓》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是一首比较长的诗,而且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之蚩蚩”,氓,和“民”是相通的,在这里是指男子。因为这首诗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口吻写出来的,氓指曾经与他结婚的男子。这里把男子称为“氓”,有的解释说是带有鄙视的色彩,等于说“这个傢伙”。蚩蚩,是笑嘻嘻的样子,另外一种注解认为是忠厚的样子。从这首诗所暴露的男子的情况来看,恐怕不是很忠厚的样子,还是应该解释为笑嘻嘻的样子,也就是嘻皮笑脸的样子。“抱布贸丝”,男子抱着布来换丝。贸,是交换的意思。布,有的注解解释为古代的钱币。但我们从“抱”来看,恐怕还是指布,用布来换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他表面上是来用布跟我换丝,实际上并不是跟我换丝。“来即我谋”:即,当接近讲。到我这儿来商量事情,从全诗来看,他来商量结婚的事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男子临走时,女子送他。子,指这个男子。淇,是淇水。意思是说一直送他渡过淇水,到达顿丘这个地方,形容送得很远。“匪我愆期,子无良谋”,这是女子说的话。期,是指结婚的日期。愆,是指相约后又失期,指误期。就是说,并不是我故意延误婚期,而是因为“子无良谋”,你没有找到好的媒人来说合。“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把婚期老是推迟,希望你也不要生气。将,是希望的意思。“秋以为期”,就把结婚的日期定在秋天。

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乘彼垝垣",垝垣,是指颓坏的墙头,就是倒塌了半截的墙头。这句话的主语是女子。“以望复关”,就是登上墙头来望复关。复关,是男子的住处,在诗中是借指向她求婚的男子。“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登上墙头远望的时候,看不到复关,看不到男子来,就“泣涕涟涟”。泣涕是指流泪,涟涟是指泪水滚滚不断。“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看到男子来了的时候就“载笑载言”,就又说又笑。另外“复关”这词,旧注还解释为关卡、关口,就是男子来到女子的地方,中间必然经过一个关口。总的说来,当她和男子能够会面时,她就非常高兴,不会面时,心里就很难过了。表示她的感情很痴情。“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尔,指男子。卜与筮都是算卦,古代迷信,用龟甲来算卦叫做卜,用蓍草来算卦叫做筮。经过算卦的结果,“体无咎言”,体,是指卦象,古代算卦算完后有一种辞句来记载这卦是凶卦还是吉卦。咎言,咎就是坏,不吉利,“无咎”就是没有不吉利的话,算卦的结果还是大吉大利的。“以尔车来”,把你的车驾了来。“以我贿迁”,贿,是指财产,这里既指财产也指嫁妆。那么就连我这个人和财产嫁妆一起迁到男方去,就是出嫁。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未落”:桑,指桑树。未落,是指桑叶未落。“其叶沃若”:在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就是没有枯萎的时候,它的叶子是'沃若”。沃若,是形容鲜嫩的样子,就是很茂盛,很鲜嫩。这两句在诗里是个比喻,比喻这女子的年华正盛,大好年华。“吁嗟鸠兮”:吁嗟,是一种感叹词,是—种感情很强烈的感叹词。说斑鸠鸟啊, “无食桑葚”!你不要多吃桑树上的果实,因为古代传说斑鸠鸟如果吃了过多的桑葚以后就要醉。你千万不要贪吃桑葚,如果贪吃得太多,就会醉倒。这也是比喻。下面说:“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是说作为一个女子,不要和男子过于迷恋。耽,过乐为耽,这里是指过分迷恋于男女的爱情。为什么不要和男子过分地迷恋呢? “土之耽兮,犹可说也”,“说”是“脱”的借字,在这里当解脱讲。就是说男子迷恋于爱情,“犹可说也”,他说解脱开就能解脱开。“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如果作为一个女子,过分地迷恋于爱情的话,一旦陷入进去就很难再解脱出来了。这是女子被遗弃以后所想到的这些道理,因为她自己被遗弃以后,也总结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男子可以向你表示爱情,可是说变心就变心,可以把你遗弃掉,但是女子一陷入到当中去后,情况就不同了,命运就要悲惨得多了。这是女子以一种感叹的语气说出来的。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桑之落矣,其黄而郧”,就是说桑树当它落叶的时候,那叶子就变黄而掉下来了。陨,就是陨落。这是比喻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了。“自我徂尔”:徂,是到,就是自从我到了你家,自从我和你结婚嫁给你以后。“三岁食贫”;三岁是三年,在这里是多年的意思,不一定实指三年。食贫,就是过穷日子。从我嫁给你后,多年来都是过的贫困的日子。“洪水汤汤,渐车帷裳”:汤,念“商”(shang),形容河水滔滔。这两句是写女子被遗弃以后又渡过洪水回娘家的情况,意思说洪水浩荡的时候我又被休弃回到娘家去,水花溅湿了我的车帷子。渐,是浸湿的意思。帷裳,是指车蓬,车蓬下面还围着布幔。“女也不爽”:爽,是差错的意思。说我虽然被遗弃了,但我这女子并没有什么差错,差错是在对方。“士贰其行”:“贰”,实际上是“忒(te)”字的误字,“忒”字当差错讲。这里“行”念“杭”(hang),是为了押韵,实际上也是当“行为”讲。我作为一个女子并没有什么差错,但是你这个男子却“贰其行”,你的行为却是很不对的。“士也罔极”:极,是标准的意思。罔极是没有标准,就是说你这个男子,做事情没有标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二三其德”:你啊,太不专一,反反复复,不能对爱情专一。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喹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三岁为妇”:我多年做你的妻子。“靡室劳矣”摩,没有的意思。室,指家务活。这句是说没有一天没有家务之劳。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自从我做了你的妻子以后,你就不再有家务之劳了。两个说法都可通,我们在这儿还是取前一种:自从我做了你的妻子以后,没有一天我没有家务之劳的,即一直给你操持家务。“夙兴夜寐”:夙是早晨,夜是夜晚。这句是起早睡晚的意思。“靡有朝矣”:并不是一天如此啊,即是天天如此。“言既遂矣”:官,是发语词。遂,是成的意思,是指把家业操持得好了,经济好转了,成家立业了。原来是非常穷,现在把家务操持得很好了,与你一起过日子。但是,“至于暴矣”,可是这时候你的态度变了,对我非常凶暴,欺凌我。“兄弟不知”:我作为一个弃妇,再回到自己的娘家去,我自己的兄弟不知道内情,他认为我被弃回来一定是我的过错。“咥其笑矣”:他一定会讥笑我的。咥,是讥笑的样子,一种冷笑。“静言思之”: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遭遇。“躬自悼矣”:我只有自己哀悼自己了。这两句意思是说你把我弃掉,我家里的人也不会真正地理解我,只有我自己哀悼自己,自己可怜自己了。这里写了女子的痛苦心情和不幸的遭遇。

第六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及尔偕老”:意思是说我原采想与你白头到老,跟你一辈子。“老使我怨”,没有想到年纪大了以后,你反而增加了我的怨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是指淇水。隰,在这里当作“湿”,就是河南省的漯河。淇也是一条河的名字。这两句是比喻,说淇水和漯河它们再宽阔,它们也是有岸,有泮(泮也是岸的意思),意思说我的苦楚却是没有边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两句话是回忆他俩小时候的事情,从这里看来,大约这女子和这男子从小就在一起,是认识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古代发型往往是随着年纪来变化的。“总角”是脑袋上梳着两个抓髻,指小孩的样子,在少年的时候。宴,是欢乐。我和你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正是少年,那时候多么欢乐。“言笑晏晏”:晏晏,是非常融洽的意思。两个人有说有笑,相当融洽,从小就俩小无猜。“信哲旦旦”;旦旦,是诚恳的样子,发誓很诚恳的样子。你当初曾和我海誓山盟过,而且是表达得很诚恳。“不思其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过去你与我发过誓,而现在不再想过去的誓言了,你忘掉过去的誓言了,还有一种解释说,我不再想从前的事情了,因为想也没有用(“反”与“返”在古代是相通的)。“返是不思,亦已焉哉”:过去的事不再去想,也就这样罢了吧!已,就是罢了。焉哉,是感叹词。这句话表现得比较刚强,一刀两断的情绪很强烈。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这事我也就不再想它了,从此两分手也就罢了,表示一种决绝的态度。

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诗。我们还不能直接称它为叙事诗,因为叙事诗是要用第三人称写的,而这首还是以主人公进行回忆进行叙说的口吻写出来的,但是它带有一定的叙事性。开头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用叙事的手法来追忆往事,写最初男子向女子求婚和女子答应婚事并且结婚的经过。第二章是承上一章,写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和她婚嫁的经过。这两章写得很细致,意思主要是说明当初男方对自己是如何主动,因而也引起自己对他的一片痴情,诗里这样写是为了便于后来把男子的忘恩负义,把他的变心揭露得更彻底一点,作为对照。下面第三,四两章,主要是改用抒情的手法来写,在抒情当中显示出事情的发展和经过。第三章是用桑树的茂盛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用斑鸠吃桑葚来比喻女子自陷入情网的后悔心情。第四章紧接着第三章,用桑树作比写她在丈夫家里所受到的摧残,像桑树一样凋谢下去了。第五章是写自己来到男家以后月夜操劳,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日子刚过得好一点,就换来丈夫的忘恩负义的虐待。在礼教统治下,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男子是可以玩弄和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的,妇女的无辜被欺反而得不到同情。女子回到娘家就连兄弟也不能理解她,同情她,可见妇女一旦被欺就会落入到无比悲惨的命运中,就会在残酷冰冷的现实中来挨延自己的后半生。因此在后边就写女子只能顾影自怜:“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只能把泪水往肚子里咽。第六章就总写女子被遗弃以后那种复杂,悲愤的心情,和她最后的决绝的态度。女子所说的话,其中也包含了沉痛地告诫广大的妇女们的意思,不要轻易地和男子纠缠,因为男的缠上了女的想甩就可以甩掉,女的如果看不准人就一辈子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现实确实是如此的。所以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在《井底引银瓶》一诗中,曾经写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诗的最后曾有这样的诗句:“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意思是劝告年轻的痴情的少女们一定要慎重,不要男的一甜言蜜语就把终身相许,因为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男子对爱情不专一就会给女子带来非常悲惨的命运。所以这首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很真实的,或者说是当时社会中所经常发生的。可以说诗中的女子是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认识到了当时的这样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把自己的命运和许许多多妇女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痛苦经历劝诫别人。

这首诗是通过一个女子婚姻上的悲剧来揭露礼教的罪恶,揭露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关于这首诗的性质,从汉代以后就有人认为是“刺淫佚”的作品。所谓淫佚,是说不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就看作是“淫”,就看作是大逆不道。宋代朱熹就曾经露骨地说这首诗是“此淫妇为人所欺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这几句话出自朱熹的<诗集传》)我们说,所谓“淫妇”,是统治阶级学者对下层劳动人民争取目由幸福生活,争取自由婚姻的愿望的诬蔑。他们所说的“淫妇”,实际上是追求自由婚姻,敢于反抗礼教的女子,他们就称她为“淫妇”。他认为这是写淫妇为人所欺后来又被遗弃,而自己说自己悔恨的感情。当然这是一种歪曲和诬蔑。可是我们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这个女子的不幸和所遭到的悲剧的直接原因,确实是由于她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而在“子无良媒”的情况下私许给这男子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所托非人,这个男子变了心,她的命运就更加悲惨了。《氓》这首诗中的主人公,可以说是礼教和不合理的夫权制度双重压迫的牺牲品。诗歌中反映这一悲剧是更加令人同情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中曾经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这段话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1页)。这里所说的个体婚制是相对于古老的群婚制而说的,是指一夫一妻的对偶婚制。最初是群婚,后来才发展为对偶婚。我们知道,历史上产生了奴隶制,同时也就在家庭关系上产生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恩格斯这段话所说的“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就是指奴隶社会。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后来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自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以后,妇女就逐渐成为家庭的附庸。到了产生阶级对立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奴隶制的时候,就产生了男子对女子的绝对的支配权,也就是在家庭中出现了夫权。夫权取得支配地位以后,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就被打入了人间地狱的最底层。《氓》这首诗正是反映和揭露了社会上的夫权制的罪恶。这个“氓”,这个男子,可以追求女子,然后又抛弃她而不受到谴责,不受到制裁,可是这女子无辜被弃回家,兄弟不但不同情,还要嘲笑她。整个社会舆论是支持这个夫权的,因此这个女子就只能顾影自怜,“躬自悼矣”。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氓》这首诗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家庭夫权制对妇女身心的摧残。

《氓》这首诗在艺术成就上也是很高的。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它叙事中带有浓郁的感情,在抒情中又显示出事情的发展,其中还夹杂着某些议论,比如“吁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样几句话,实际上是在发议论。抒情,叙事与议论三者在这首诗里是融汇无间的,就是把事情的过程、女子的思想感情以至曲折复杂的心理都极简练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说明诗人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是十分的熟练和高超的。这首诗对我国后世叙事诗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

其次,《氓>这首诗的结构是相当紧凑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一共是二百四十个字。它完整地描述了从初恋到结婚到婚后生活的这样一个比较长期的变化过程,最后还写了被遗弃的情况。就是说,它用很少的字很简练地写出了一个婚姻悲剧的整个发展过程。各章之间,层层展开,而又环环相扣,谱出了一曲动人的歌曲。

另外,《氓》还很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在第三,四章的开端就用桑树来作比,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年华正茂,这样的比喻朴素而又能启发人的联想。我们从比喻本身来看,用“沃若”来形容桑树叶子的肥嫩,润泽,厚实的样子,本身就形容得非常形象,非常准确。古代有名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叫做《文心雕龙》,这是刘勰著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就曾经非常赞赏这一点。他说道“'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参差”这个词是出在<关睢》这首诗里,就是所谓“参差荇莱,左右流之”,形容水草参差不齐。他认为这样形容是非常准确的。然后他又谈到“沃若”两个字,用“沃若”两个字来形容桑树茂盛的样子,特别是形容桑叶的非常肥嫩,润泽和厚实的样子,也是非常准确、非常形象的。所谓“'参差’'沃若’,两字穷形”,“穷形”就是“穷形尽相”的意思,意思是说完全掌握了事物的特点,形容得恰到好处。后一章还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年华已过,来形容饱经风霜、备受摧残的孤凄的境况,也是非常朴素而形象的。再如诗中有这样的比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流水来形容她自己的苦日子,来反衬出自己的苦海无边。意思是说河流再大再宽也还有边岸,凡事都是有个边际的,可是自己的苦楚却是没有边际的,自己悲惨的日子却是没完没了,无边无沿的。像这样一些朴素的比喻都是非常生动,非常形象的勤劳善良的女子。诗中写她结婚以后如何辛苦持家和急公好义,写她肯于帮助别人,是一个非常热情善良的女子。但是和《氓》里的情况有相似的地方,一旦生活富裕以后,有了家业以后,丈夫对她变了心,对她暴戾无情,同时就喜新厌旧地另娶了新人。诗中写这个女子对自己亲手经营起来的家还是有深厚感情的,当她被遗弃临走的时候,还对家里的一事一物表示关心,恋恋不舍。但她一想到连自己在家中都呆不成了,关心这些事有什么用呢?这种种描写都细致地抒发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引起人们的深厚的同情。《诗经》中的这一类诗都非常有力地揭露了阶级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罪恶,表现了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对那种自私自利、弃义负心人的鞭挞。

《邶风·谷风》一诗中写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被抛弃的悲惨命运。诗中细致地抒发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悲伤。《谷风》这首诗也比较长,一共有六章。这些弃妇诗就更反映了妇女的悲惨命运。表面上是在写男子变心,品质不好,但实际上在当时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在婚姻问题上妇女是处于被支配被压迫的地位的。这种家庭中的不幸正是不合理的社会的一种投影。

我们知道,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阶级对待两性关系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读了《诗经》中的—些爱情诗歌,我们发现,这些诗篇大部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人民的爱情是以真挚、热忱,忠贞为特点的。他们无论是相会或相离,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总是那么纯沽,朴实,健康,这就与当时上层社会那种荒淫,庸俗,虚伪以至矫饰之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之,《诗经》中的爱情诗大都体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健康的感情,格调是清新自然的,其中有不少还具有优美的情思,至到今天还有不少诗篇以它那真挚热情、感情婉曲而秀美的文句给人以享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