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奔的马拉松经济,未来如何才能健康跑?

出品|NBS新品略

作者|吴文武

题图|图源:网络
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当地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百公里马拉松越野赛,遭遇冰雹冻雨等极端天气,共有172人参赛,21人遇难,一场比赛竟有超过10%的选手遇难,其中包括国内多位马拉松越野跑顶尖选手。
极端天气导致气温骤降,使得选手失温、失联,不幸遇难,这场越野马拉松赛事变成了一次意外体育事件。
这场马拉松意外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马拉松赛事的热议,特别是对越野马拉松的热议。
01 全民马拉松热
人们对马拉松已经十分熟悉,许多运动爱好者都积极参加各种马拉松赛事,掀起了一阵阵全民马拉松狂潮。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2020年5月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马拉松赛事数量持续增长,全国共举办1828场次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动),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参加人次达712万。
回顾历史数据,相信不少朋友看到中国马拉松赛事增长数据后一定会感到惊讶。
报告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总体马拉松赛事已由2011年的22场上升至2019年的1828场,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持续高速增长。
从参赛规模来看,在2011年至2019年间,全国马拉松参赛人数由40万人次升至712.56万人次。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多场马拉松赛事延期或取消,下半年马拉松赛事才慢慢有序恢复。
国际田联在2021年初更新的2020世界城市马拉松排行榜显示,全球共有52场马拉松入围,中国赛事有9场入围上榜,其中厦马国内第一、南马第二、上马第三。
02 狂奔的马拉松经济
马拉松赛事多了,跑的人多了,如今的马拉松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早就形成了马拉松经济,更被市场视为体育产业的一个新风口。
行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
从产业结构来看,马拉松赛事产业形成了以赛事为核心、以跑者和城市为两大作用方向的产业形态,并以组织方运营管理、媒体推广、参与者支付、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社会资本投入、大众支持等为支撑的产业结构。
马拉松经济一般认为包含四个主体部分的收入来源:赛事本身产生的赞助商投资、报名费等收入,基于比赛所产生的主场馆租赁和酒店住宿等载体经济,出售赛事转播权所带来的媒体收入,以及外延出的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旅游消费。
更直观的说,马拉松赛事形成了一个主办方组织,冠名商赞助、顶级合作伙伴、官方赞助和赛事赞助商等多层面、多角色的商业合作价值链。
以北京马拉松为例,从2010年至2017年的赞助商由6家持续增长至18家,赞助商覆盖行业也从传统的运动产业拓展至地产、金融、新能源、餐饮、医疗等多个产业。
特别是国内一线城市的马拉松历来都是一场体育盛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各大赛事都吸引着各大品牌企业角逐。
同时,运动爱好者也愿意为马拉松运动付费,催生了马拉松消费场景,而且消费还不低。
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马拉松跑者的人均消费金额为12287元,主要是花在报名参赛和装备消费上,占比分别为42%和41%,而且日常训练、有关知识付费等方面都需要支付费用。
马拉松火爆还催生了跑路运营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如负责国内广州、杭州等城市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港股上市公司智美体育集团,最近几年都赚得“盆满钵满”。
一座城市或者其他主办方组织一场马拉松赛事,其目的是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提升城市形象,带来明显的商业效应,同时也能带动当地旅游和消费等产业发展。
新品略用一句话来总结:马拉松是一个主办方、赛事运营商、马拉松爱好者、社会资本共同等参与的“商业大舞台”。
03 马拉松乱象丛生
尽管中国马拉松赛事快速发展,同时赛事开发混乱、市场运营成本投入不高、医疗设施等硬件不足等弊病现阶段明显存在。
马拉松赛事圈也一直不缺少负面新闻,替跑、吃兴奋剂、转让号布、抄近路和搭乘交通工具等各种乱象频发。
2021年5月初在央视直播中,大家肉眼可见的选手冲线次序,竟然跟赛后宣布的结果不一样,引发了热议和批评。
更早的2018年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赛事258名选手违规丑闻。再比如南宁马拉松工作人员拽回选手,只是为了让其回到广告牌前合影而已。
上面说的马拉松乱象影响已经不小了,如果一场马拉松赛事遇见特殊情况或者不可控情况,影响就更大了。
最新发生在甘肃省白银市的这场越野马拉松因为部分地区极端天气而发生意外就具有代表性。从直接原因看是因为部分地区极端天气突变,然而主办方的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理方面严重失责,受到社会质疑。
南方周末对此发表评论称,马拉松赛事不能忽视风险,不注重安全,出事故就可能成为必然,不出事故只能是侥幸而已,这场悲剧,敲响了警钟,脱缰的赛事,该套上安全的笼头了。
04 未来如何才能健康跑?
马拉松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中国马拉松相对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但现阶段的乱象和行业问题依然不少,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以规范管理。
新品略分析认为,中国马拉松产业正在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产业化三大方向发展,而且这三大方向也将会是未来确保马拉松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首先是职业化,参赛选手的职业化。
尽管运动爱好者们都积极参与马拉松,但马拉松作为一种专业体育运动,需要相应的专业运动能力、专业素质,特别越野马拉松赛事对参赛选手的专业性要求更高。
在中国马拉松选手有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市场化、职业化、个人化等)和专业马拉松运动员(中国田径协会会员,可参加国家比赛)的区别,而且马拉松参赛选手有着资深马拉松爱好者、专业马拉松选手等不同类型。
马拉松本质上是竞技比赛,竞技就要比成绩,竞技就需要职业化和专业化。
其次是专业化,赛事运营组织和管理的专业化。
每一场马拉松都是一场规模化的体育赛事,规模化的体育赛事就意味着从赛事的主办、策划、运营、应急管理等各方面都需要专业化。
马拉松比赛过程中的医疗服务就尤为重要,部分参赛选手科学健身意识不足,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把控较弱,盲目跟风反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比如2016年两万人参赛的武汉马拉松有4300人受伤,竟致附近药店存货卖光,尽管统计口径可能有出入,但折射的问题仍值得关注。
特别是在应急预案及执行方面就需要很高的专业性,这次甘肃省白银市的越野马拉松意外事故教训,值得马拉松赛事整个产业吸取教训。
中国田径协会在《2019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新政》中就表示,要求进一步加强产业监督,要在三年内培养近千名比赛监督员,参与全国马拉松赛事的考察、竞赛组织、竞赛裁判、志愿者指导等工作。
人民日报也曾刊文称,让专业成为马拉松的名片,马拉松主办方要科学办赛、专业办赛。
第三是产业化,马拉松的产业化、市场化。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马拉松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明显,前景仍可期。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在2020年12月底发布的“十四五”田径项目发展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将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计划为:中国田协计划从2019年的1828场逐步增加到2025年的2500场赛事,而世界田联的标牌赛事也期望在未来5年从24场变成45场。
马拉松产业前景仍值得期待,在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未来五年产业的发展蓝图中,光是马拉松赛事规模就计划从2019年的948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500亿元。
可见马拉松产业是中国体育产业中的一座“富矿”,未来如何挖掘出真正的价值,需要各参与者共同努力。
新品略最后想说的是,马拉松是一项体育运动,代表着体育健康精神,但同时现阶段中国马拉松存在诸多乱象和弊端值得关注,要加以规范和解决,才能让马拉松未来跑得更安全,也才能让马拉松经济未来发展更健康。

(0)

相关推荐